> 硕士毕业论文 > 33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社会哲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预防体系

33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社会哲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预防体系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3000字
论点:群体性事件,社会,矛盾
论文概述:

本文以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矛盾原理为主要理论依据,以现实关注为旨归,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一个较完善的群体性事件防范机制。

论文正文:

第1章导言

1.1  课题来源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达到 1000-3000 美元时,就会迎来社会的矛盾频发期。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物质、政治、精神等三大文明建设逐步健全,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社会相对稳定局势长期保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矛盾。随着我国迈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纠结在一起。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代表不同利益的利益集团正在形成。由于社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各群体为争夺自身利益,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群体发生矛盾和冲突。 目前,贫富悬殊、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发生规模扩大,对抗性日趋明显,冲击党政机关、堵塞道路交通等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活动也不时出现。2005 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1993 年-2003年,我国群体性事件增加了 5 万起,参与人数由 73 万增加到 307 万左右,增加了 230 万人①。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和谐社会不等于乌托邦、世外桃源,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说再也没有矛盾和冲突发生,这正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对危及社会和谐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增加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引起了学界的密切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各有侧重,取得了相当成果。国外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重大的社会危机,比如泰国红衫军事件、孟加拉国步枪队叛乱事件。这些危机极有可能引发政变,导致民族分裂等。..............................
 第 2 章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以及学者个人的研究视角差异,产生了对群体性事件概念认知的差异。如:王学辉在《群发性事件防范机制研究》中根据群体性事件概念的历史变化,对建国以来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历时性考察,认为可以分为五个时期:①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末,称为“群众闹事”。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少数人闹事”问题,包括“少数学生工人罢课罢工”,“少数合作社社员闹社”②。这种提法,凸显了主体身份的政治性,明确的将群众闹事界定为人民内部矛盾,体现了阶级斗争年代的特征。②上世纪 80 年代,称为“治安事件”。从这时起,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越来越凸显其法制性。③上世纪 90 年代,称为“突发事件”,强调群体事件的突发性。④到 21 世纪初,称为“群体性治安事件”,重点突出其群体性和法律属性。⑤“群体性事件”一词的正式使用,最早出现于 2004 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定颁布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自此,“群体性事件”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工作者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通用语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从行政学角度将群体性事件定义为“人民内部矛盾引发,部分公众参与,有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③。周保刚更加强调群体性事件的非法性以及造成的社会危害。严励将群体性事件称为群体矛盾,指“在较短时间内突然爆发,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领导之间、群体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内容,采取围攻、静坐,游行、集会等对抗方式甚至破坏社会公共财务、危害干群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社会矛盾”④。于建嵘在《怎样看待群体性事件》中认为,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一定数量的人在缺乏法律程序和依据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共同行动指向并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第 3 章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10 3.1 主体的不确定性...............................................10 3.1.1 主体的群体性 .............................................11 3.1.2 主体的广泛性 .............................................11 3.1.3 主体的扩张性 .............................................12 3.2 价值诉求的变换性.............................................14 3.3 事件后果的异质性.............................................14 3.3.1 群体性事件性质的变异性 ...................................14 3.3.2 社会后果的危害性与社会本质性存在的矛盾 ...................15 第 4 章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型.....................................16 4.1 现有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研究.....................................16 4.2 直接利益矛盾型群体性事件.....................................17 4.3 间接利益矛盾型群体性事件.....................................18 4.4 无利益矛盾型群体性事件.......................................19 .............................................................
 结语 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期的大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呈现出的持续上升趋势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现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均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协调的社会结构原因;不健全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政府权力泛化和职能越位,不同社会群体权利失衡以及官民关系紧张等制度性根源;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认同,价值标准多元化以及精神贫乏等意识形态困境;社会异质性增加,社会分层僵化等社会历史原因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原理,以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从社会哲学的视角界定群体性事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类型、生成机制、形成原因的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最终得出结论:大部分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抓住这一点,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置之,如:以经济发展促进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以健全政治体制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以和谐文化消解人民内部矛盾,以创新社会管理缓和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维护社会整体的长期有效运行和协调发展。 当然,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受到本人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限制,使本文的论述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基础理论阐述不够到位。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研究中应用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原理、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社会风险理论、紧急规范论、匿名理论、感染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诸多理论,虽然本人竭尽全力对这些理论予以阐述,但客观上不够深刻、全面、准确。 其次,从社会哲学的视角研究群体性事件,虽是本人的主要亮点,但是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时间的限制,很多观点的提出并不十分成熟,还有待进一步的商榷。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四卷.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 《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 事件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王学辉.群体性事件防范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麻宝斌.王郅强.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李俊伟.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夏禹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家的角色和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石仲泉.毛泽东哲学的当代价值.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郑谦.陈国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