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200字硕士毕业论文少数民族文化对黑社会犯罪的防控作用

36200字硕士毕业论文少数民族文化对黑社会犯罪的防控作用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200字
论点:民族文化,文化,彝族
论文概述:

本文是民族法制论文,在接近论文的尾声的时候做出总结,全篇论文是以回族彝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为主线,对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的文化土壤做了叙述,同时也对回族中《古兰经》和穆斯林

论文正文:

一.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的定义
要知道什么是民族文化,必须知道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工具、系统和概念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总和。当我们讨论民族文化时,我们必须结合不同民族的不同工具、制度和观念来解释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然后我们根据吕思勉先生在中国国籍史上对国籍的定义来解释什么是国籍。少数民族是在客观条件下具有共同和特定文化的群体,因而具有民族意识,因而相互团结。有自己的民族,如语言、习俗、宗教、文学、领土、历史、外力等。组成他们自己的族群。本文认为,回族和彝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但这两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中的法律文化给他们自己的民族和地方的稳定带来了秩序和规则。民族文化的概念可以说是国籍延伸下的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它是无穷无尽的。所有人类活动和产品都以文化的名义被证明是正当的。布莱希特说了一句明智的话:“事情越普通,人们就越少去想它们。”文化这个范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以至于我们不用思考就能理解它的含义。然而,什么是民族文化?一般来说,定义民族文化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整体宏观调控,二是从更具体的角度做出更微观的定义。不同学科的人对民族文化有不同的理解。考古学认为,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在考古记录中相互认同的物质载体。人类学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身份。社会学认为,民族文化实际上是共享某一地区和语言的一群人的生活蓝图。事实上,这种说法有一些具体的原因,但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看,这种民族文化的视角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相比之下,综合定义可能更具包容性。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建议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它被解释为在各国间传播的传统文化。
……

(2)民族文化中的亚文化
当然,民族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缺点。我们都称之为亚文化。亚文化这个词是在寻找信息之后出现的外来词。它通常有两种含义。首先是一套不同于社会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主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第二种是由遵循不同于主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目前,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从传统社会保守、单一和超稳定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分层、复杂和高度流动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和冲突的亚文化群体和亚文化观念。社会生活提供的行为选择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社会的每个角落都不时有各种各样的不良动机和犯罪动机。亚文化通常在价值观、行为模式、习俗等方面与主流文化存在冲突和对立。在某种亚文化中,它不仅包含了主体文化的一些特征,还包含了一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从而构成了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围绕职业类型、社会经济阶层、年龄、地域等形成和发展。每个复杂的社会都是由许多亚文化组成的。社会中的每个人经常在不止一种亚文化中扮演角色,而且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历不同的亚文化。某一群体的亚文化不仅可以在群体之外传播,从一个亚文化群体传播到另一个亚文化群体,而且还会影响主流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亚文化是一种对立的文化或反文化,它常常导致违法犯罪行为或越轨行为。因此,亚文化往往与犯罪联系在一起,容易在社会和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下层青少年中形成。
……..

二。滇西黑社会犯罪亚文化

(1)家族势力主导的行会文化
我们传统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造就了流浪汉“江湖忠诚”的文化传统,对当今中国本土的黑恶势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会文化几乎总是被今天的黑社会组织继承和发展。我国有着悠久的黑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意味着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不会与产生它们的社会基础一起被摧毁。独特的黑社会文化将与优良的传统文化如特权意识、宗族意识、帮派意识一起传承下来。虽然“帮会文化”中也有积善积德、锄强扶弱等积极思想,但“人不为己服务,魔鬼为后”和“生活是一生,衣食无忧”等消极落后的文化观念一直是当地黑恶势力作为黑社会组织帮会文化主流出现的思想基础。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和中部地区黑社会犯罪的构成和结构也有很大不同。1.人员状况有很大差异。民族地区总是排斥外来人员加入该组织,因为他们重视本民族与没有共同文化基础和习俗的外国民族之间的交流。因此,外国人员无法接触到该组织的主要领导层。主要领导的成员都来自他们自己的民族。由于少数民族人员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文化共识,在犯罪过程中更容易形成默契。滇西少数民族黑社会性质犯罪的主要成员都是家庭成员。也就是说,少数民族人员应熟悉当地人员、交通和人员结构,这有利于更好地掌握非法和犯罪活动中的有用信息。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矿产资源的发展,民族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竞争中日益扩大。外国投资者的物质消费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刺激了当地人民,使“凡事看钱”、“笑穷人不笑妓女”的思潮蔓延开来。在贫富的强烈反差下,一些生活在困苦和恐惧中的人,特别是贪官,以及大量关于非法采矿和采矿的报道使许多人感到严重失衡。家庭成员和外国当地黑恶势力的聚集形成了当地抢夺资源的恶霸。社会心态的偏差不断诱发犯罪的发生,并与当地文化形成家庭主导的黑社会犯罪。
……。

(2)从[境外引入的暴力和不良风俗文化/br/]除了上述社会中的帮派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外,各种书籍、报纸、音像制品和互联网上还有大量暴力、谋杀和色情场景。一些武侠电影和电视节目在江湖上大力传播暴力和帮派事迹。其中,大量的影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混杂在一起,善恶不明。他们宣扬暴力和色情文化。这些东西严重排斥了少数民族地区美育道德文化的起源。如今,手机可以上网,也是传播庸俗文化的一种方式。网络上流行的庸俗文化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通过颠覆性、滑稽性和莫名其妙的无意义表达来解构所谓的“正常”。此外,我们认为经典越神圣,它们就变得越庸俗。没有底线的戏仿不再是恶作剧,更不是幽默和智慧,而是黑白颠倒,历史和人物的涂抹和异化,逐渐将我们的思维和理解引向一个不确定的方向,逐渐成为庸俗文化的盛宴。这种戏仿亵渎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我们应该非常谨慎,自觉抵制。
………。

三。滇西黑社会犯罪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9
(1)回族和彝族参与黑社会犯罪的文化水平比较........9
(2)将回族和彝族文化排除在黑社会犯罪亚文化之外........11
(3)少数民族参与黑社会犯罪低的原因分析.......12
四。少数民族文化对黑社会犯罪的丰富.......13
(1)回族文化对黑社会犯罪亚文化的预防作用.......13
(2)彝族“老虎日”模式对黑社会犯罪亚文化的预防作用.......16 [/比尔/] (3)塑造民族文化人格对黑社会犯罪亚文化的控制作用.......20
(4)民族文化对黑社会犯罪亚文化的净化作用.......21
5。加强民族文化保护防止黑社会犯罪亚文化.......23
(1)传承优秀民族文化.......23 [/比尔/] (2)发展适当的民族文化.......25
(3)加强民族地区的教育,防止黑社会犯罪.......25

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防止黑社会犯罪的亚文化

(1)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滇西回族和彝族的民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损坏的主要原因是未能保护对具有学术价值的史料有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典、碑铭和口头文化。由于忽视了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化的传承。滇西回族的文化载体都来自清真寺。在清真寺礼拜的伊斯兰教五大支柱表达了他对“上帝”信条的坚持。然而,当地的经济发展政策严重破坏了清真寺建筑。由于一些清真寺建在繁荣地区,房地产开发商重视商业价值和该地区开发商的利益,并将当地宗教场所的清真寺迁至另一个地方。然而,这种简单的定位和重新定位将导致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它会引起回族同胞的不满。清真寺迁离市中心会给礼拜、伊斯兰五大支柱的宗教活动和文化传播带来困难。第二个原因是它会对古建筑造成破坏。清真寺承载了100多年的文化遗产将在迁移过程中完全消失。新建的清真寺没有原始清真寺的历史痕迹。彝族的民族文化也受到严重破坏。彝族地区原有的组织结构和户主的地位正在迅速下降。彝族医学和语言的传承已经失去了它的领域。彝族人怀疑他们对长辈的尊重和家庭规则的约束力。对彝族聚集地的母语和文字保护不够重视,导致今天的彝族年轻人不能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在一些地区造成了约会的危险。
………………。

结论

在论文的最后,我做了一个结论。全文以回族和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主线,描述了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的文化土壤,同时从《古兰经》和回族穆斯林教义中提炼出审美教育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启迪和道德引导。彝族地区的“老虎日”示范案件和彝族同胞的互助文化也在寻找民族归属感和国家吸引力以防止帮派犯罪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根据近四年滇西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数据,滇西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呈上升趋势,少数民族参与犯罪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外来亚文化对该地区的不良诱导,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民族文化原有的约束力减弱。文章提出了民族文化在本地区的重要性和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保护,从而抵制外来亚文化,对防止形成帮扶、群殴的恶势力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地域的差异,滇西地区的犯罪动机也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当地人文环境和区域差异,提出不同的防控策略。应提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防控效果。最重要的防控措施是剥离与黑人相关的犯罪文化土壤,改变亚文化对地区价值的不正确导向作用,改变近年来外来亚文化对地区的毒害,研究本土文化,学习原始习惯法,抑制其不良物质欲望,从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防控犯罪土壤的滋生。

参考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