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569字硕士毕业论文兰考县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比较研究

35569字硕士毕业论文兰考县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比较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569字
论点:土地,整治,耕地
论文概述:

本文是研究生毕业论文,本文从当前土地整治研究的背景入手,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发展过程的研究,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了土地整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兰考县实际,通过搜集文献资料

论文正文:

1.介绍

1.1研究背景

当前,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提出在不牺牲耕地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三个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土地作为“三个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其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的不断扩张,导致了大量优质耕地的占用。同时,耕地占补平衡中的优势与劣势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耕地保护压力逐年加大。如何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和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土地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土地整理作为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现耕地数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

自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有效保护耕地的通知》(钟发[〔1997〕11号)提出“积极开展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以来,土地整理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从那时起,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指出,“国家鼓励土地整理”,正式确认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呼吁各地进行土地整理。200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党中央再次提出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体现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加强土地整理的密切关系。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土地整理要大规模实施,要有好的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推进。”随后,2009年,国土资源部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的建设做出了具体安排。前国土资源部部长许少师曾指出,“土地整理实际上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起点和新平台。这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从目前来看,这项工作将在拉动内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它将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平台。为规范土地整理工作,2010年《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的通知》(国发〔2010〕47号)明确指出,“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整体推进的原则, 以天水林露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整理示范建设,应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总量、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进行规范和推进。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土地整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12年,《国家土地整理计划》(2011-2015年)已获国务院批准并实施。借此机会,全国土地整理达到了新的高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客观上要求未来土地整理实现生态保护和建设方向的转变。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作为一个耕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的国家,土地整理是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土地整理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有效解决“双重保护”问题的重要起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建设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纵观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过程。各地在土地整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今后土地整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兰考县是中原典型的农业县。被《国家土地整理规划(2011-2015)》列为全国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是加强平原地区农田保护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考察时也指出,“兰考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县,关于农田的文章必须先做好”。历史上,兰考县也因多年遭受盐碱、涝灾和沙尘暴三大自然灾害而闻名。它也是全国县委书记焦尤鲁精神的诞生地。兰考县的新面貌与以前的贫困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本文试图从我国平原地区县域的角度回顾和总结兰考县的土地改良发展,并探讨其变化过程。回顾焦尤鲁精神的形成过程,分析兰考的土地整理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全县今后土地整理的重点和当前的土地整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整理的新发展态势,对该县未来的土地整理进行了研究型统筹安排。在比较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整理实施的启示。

2.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2.1土地整理概念的演变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土地整理实践起步较晚。建国初期,以实现土地再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可以说是土地整理的雏形。此后,土地开发整理逐渐成为土地开发、利用、整理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目前的土地整理是从土地整理演变而来的。1998年,中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整理的概念。后来,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复垦、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农村土地整理等概念相继出现。国土资源部2003年发布的《国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明确界定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其中,“土地整理”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整理田、水、路、林、村,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复垦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利用工程、生物等措施整治和恢复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挖掘、塌陷和占用、破坏和废弃土地等未利用土地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前提下,利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开发和利用未利用土地资源的活动”由此可见,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活动都是在采取相同性质措施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但具体目标不同。土地开发是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土地复垦是受损和废弃土地的恢复和利用,土地整理是土地、水、道路、森林和村庄的综合整治。

新一轮土地整理规划的编制实现了从土地整理向土地整理的过渡。在新颁布的2013年市县两级土地整理规划编制条例中,土地整理被定义为:\"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整理未利用土地,恢复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受损土地,以及开发未利用土地和其他活动,包括农业土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市工矿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可耕地后备资源\"。根据以上定义和描述,可以总结出土地整理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未合理利用和低效利用的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改善了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土地整理是及时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盘活现有土地、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2.2土地整理的相关理论

2.2.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在土地利用领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时间和空的可持续性以及时间的可持续性。它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会损害下一代的利益,实现两者的统一。空的可持续性强调土地利用空的协调,主张将区域经济发展限制在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追求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地整理的目标是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通过土地利用的调整,不合理、低效的土地利用状况将被调整为符合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土地利用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中土地需求的迅速扩大和可用土地的有限构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矛盾。因此,土地整治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立足于人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确保土地利用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罗明,2003)。

2.2.2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存在的客观关系(刘舒洁,2004)。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地关系是指在使用土地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逐渐增加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提高适应外部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进而地理环境也影响人类活动。不同的环境条件使人类社会产生不同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实质在于二者的平衡。正确处理“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运行,确保人类活动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

土地整理是改变土地不合理利用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节约集约用地和生态保护的理念也渗透其中。这是一种“改造自然”的活动。应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使土地整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因此,土地整理必须遵循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3兰考县基本县情..............................13

3.1自然概况……13

3.1.1地理位置……13

3.1.2自然条件和资源...................13

4.兰考县不同时期土地整理发展概况及评价............................20

4.1建国以来,兰考县土地整理的主要发展时期为……20

4.1.1阶段..............................20 .注重增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比较及其启示...................50

5.1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对比分析............................50

5.1.1年土地整理目标逐步扩大……50

5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比较及启示

5.1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对比分析

5.1.1土地整理目标逐步扩大

“三害”治理时期的土地整理可以看作是针对“三害”的土地整理。它的目标是受影响的农田。在总结科学根治“三害”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护林治沙、水利治水、综合治碱”,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土地开发整理时期,土地整理是在全国大规模土地整理项目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目标主要是利用率低的耕地和适合县内开发的未利用土地。综合整治期的土地整治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的背景下规划的。在增减挂钩、人地联动等政策的支持下,土地整理的目标包括农业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城镇低效用地。

5.1.2土地整理目标多样化

兰考县“三害”治理期间的土地整理主要是针对受影响农田的整治活动。虽然整治内容只是植树造林、发展水利、改良土壤等简单措施,但效果显著,是针对“三害”采取的整治措施。这一时期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兰考县土地开发整理期间,土地整理旨在综合整理田、水、路、林。田地一般指农业用地,强调基本农田的巩固。土地整理包括平整土地表面、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水主要是农田水利,包括修建和改造机井、沟渠、管道等。解决农田排灌问题,满足农田旱涝保收配套设施的要求。道路主要指农田道路,通过道路配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交通条件。森林是指主要保护农田和为农业生产而修建的生态屏障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土地整理的综合内容决定了其目标的多样化。最重要的目标是增加耕地数量,实现耕地占用与补偿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兼顾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

结论

6.1结论

兰考县60年来的土地整理经历了“三害”治理期、土地开发整理期和土地综合整理期三个阶段。本文从当前土地整理研究的背景出发,在深入系统研究土地整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兰考县实际,通过文献收集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结合国内外对土地整理发展历程的研究。本文对“三害”治理时期危害县域耕地的“三害”成因、土地开发整理时期县域大规模实施土地整理的科学治理方法、驱动因素和影响、土地整理在综合整理时期的力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结合新时期土地整理规划,对综合整理期的土地整理目标和重点进行了统筹安排,并对各期土地整理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简要的评价。通过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县域土地整理的发展是一个日益完善的过程。土地整理中涉及的耕地整理一直朝着提高耕地质量的方向发展。此外,不同时期追求的耕地质量内涵呈现出逐步扩展的动态变化。土地整理的范围也日益扩大,重点是控制受损耕地,增加耕地数量,进而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改善生态环境。覆盖农用地、低效建设用地和适宜耕种的未利用土地,土地利用优化效果日益提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其任务也将更加艰巨。继续发扬焦作尤鲁的科学务实精神,充分借鉴以往土地整理对未来的启示。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6.2可能的创新点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研究和总结,发现基于县域的土地整理开发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全国县委书记焦尤鲁恢复兰考县“三害”土地整治,全面总结了焦尤鲁当年的“三害”实践。

(2)基于兰考县域土地整理的发展,总结了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主要方法和成效,并对该县不同时期的土地整理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反映了中原地区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