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8977字硕士毕业论文红河县少数民族“阿齐”的多重境遇

28977字硕士毕业论文红河县少数民族“阿齐”的多重境遇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8977字
论点:哈尼族,栽秧,歌唱
论文概述:

本文是音乐论文,笔者认为,哈尼“阿茨”呈现出多元的歌唱情境,是因为客观制约主观,主观积极发挥。主观指人的意识、思想、情感等;客观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论文正文:

第一章红河县浦春村哈尼族的自然人文背景 哈尼人跨越国界生活,其中一些人生活在邻国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 “在云南,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哀牢山区、澜沧江畔和红河州的茫茫山区。哀牢山和五粮山被云岭山脉与滇西巍山分隔开,贯穿滇南全境 哈尼族分布面积约为北纬21 ~ 26度,东经99度以东104度。哈尼族集中在海拔800 ~ 2500米的中部。 “哀牢山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元阳、卢纯、锦屏、墨江、元江、江城等县,而茫茫山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澜沧江、普洱、景谷、勐海、勐腊等县 本文以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村为调查点。 浦春村隶属于红河县阿兹哈乡。位于阿扎尔镇东南边缘,高山深谷,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它是红河县、元阳县和绿春县的交界处。它管辖普春县、切龙县、阿中东县、罗瑶县等自然村。 全村面积1.03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550亩,人均耕地0.53亩。它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其他作物。 居住在普春的哈尼族人擅长在山区种植水稻,把山区变成通向天空的梯田。 2.人口与气候哈尼族总人口约为126万(根据1996年的统计),约有11万人生活在邻国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 云南省红河州哀牢山地区位于澜沧江两岸和茫茫山区,人口约70%和30%。 红河县哈尼族人口为16.3万人(据1982年统计),占哈尼族总人口的14%,主要分布在洛恩、石头寨、嘉荫、阿扎河等12个自然村的665个村庄。 他们有许多称谓,主要有碧月、糯璧、糯眉、车易、阿森松岛、白虹、白娜等。 阿扎哈乡普村行政公署管辖8个村民小组,包括切龙村、洪洞村和罗瑶大寨村 该村有615户农户,总人口2,934人,其中男性1,520人,女性1,407人。 农业人口为1,496人,劳动力为1,514人。该村主要由哈尼族组成,其中哈尼族2934人。 浦春村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在18-20℃左右,年降雨量为1350毫米,6-8月降雨量最多。 哀牢山地区浓雾弥漫。在浦春,雾经常形成云海。云海中的水含量很高,随时都可能变成毛毛雨。它一年四季滋润着群山,通过植树形成溪流,为梯田灌溉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第二部分是红河县浦春村哈尼族的文化背景 《尚书·龚宇》记载大渡河被称为“合水”。海岸上居住着“何仪” 哈尼族中也有传言说他们的祖先曾经在遥远北方的一条河上漫游过“努美阿”平原。根据哈尼族学者的研究,“努美阿”可能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大良县。后来,他们经过昆明的“古哈”后,逐渐向南移动,遍布全国。 唐朝时,哈尼族和彝族的祖先统称为“巫曼”。初唐时期,滇东南刘钊山区的“赫曼”部落多次向唐朝进贡,并与中原有经济和政治联系。 南诏时期,赫曼直接隶属南诏,与滇东北和滇南彝族一起被称为“37”部。 元朝在红河和文山建立了万户侯,后来改为临安路。他任命河尼州的领导人龙建能为万户侯地区的负责人。 明朝时,河尼州各部门的领主被任命为世袭的地方官员。清初,鹤立与附近的彝族人民组织了一次反清起义,支持李定国的反清斗争。 1917年,红河地区爆发了另一场反对酋长的起义,由一位年轻的哈尼族妇女鲁美贝领导,鲁美贝深受群众喜爱,被尊称为“多沙阿布”(多沙村的“是”) 解放前夕,普洱和西双版纳进行游击战争。哈尼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欢迎革命斗争取得解放的胜利。 第二,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分支 在哈尼语中,它也被分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它分为三大方言:海亚方言、碧卡方言和白浩方言。方言的区别与不同哈尼族的分布区域基本一致。 哈尼方言是以哈尼方言的哈尼亚方言为基础的。哈尼族子方言分为哈尼族和雅尼族子方言,每个子方言又分为几种当地语言。哈尼亚方言主要分布在红河、元阳和绿春三县,标准发音为绿春县大寨哈尼语。 雅尼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和澜沧两县。 哈尼族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文化传播和学习一直靠口传心授。 书面语言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哈尼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952年,中国政府组织了一个由哈尼族干部组成的哈尼族语言工作队,帮助哈尼族解决写作问题,全面促进哈尼族的社会文化发展。工作组开始调查和研究哈尼语。 经过几年的努力,1957年,他撰写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创造哈尼语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并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语方案》(Hani Language Scheme)。 第二章“麻知·吴楚·阿特兹”演唱情况哈尼语中“麻知·阿特兹”的意思是“大声唱民歌” “马驰”是大声的意思,“阿兹”是民歌或情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麻知·吴楚·阿特兹”,哈尼语的“我”指幼苗,“楚”指种植和插入。它们合在一起,可以被翻译成“大声唱的插秧民歌或情歌” 这是一首多声部民歌,在农历三月的播种季节,哈尼族人在梯田里集体演唱,具有祭祀性。 第一节歌唱概念和行为1。美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meriam)说:“每个音乐系统都是由一系列概念预测出来的,这些概念将音乐融入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并将其解释和定位为各种生活现象之一。这些概念决定了音乐的实践和表演以及音乐声音的产生 哈尼族“麻知·吴楚·阿特兹”的出现与哈尼族播种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播种季节唱的“麻知·吴楚·孙云乾”是哈尼族人民祈求来年丰收的祭祀歌曲。 因此,“麻知·吴楚·阿茨”的演唱理念源于哈尼族对天地和灵魂的崇拜。 (一)天地崇拜歌唱理念本文选择的田野调查地点是红河县浦春村,红河南岸哀牢山区阿扎乡哈尼族村。这里的哈尼族人仍然保留着每一个育苗季节唱育苗民歌的习俗。 在研究哈尼族育苗民歌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哈尼族大声演唱的育苗民歌《麻知·吴楚·阿茨》的出现与哈尼族历史发展形成的天地崇拜密切相关。 哈尼族祖先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时期。他们总是大规模迁移和迁移,他们的生活很悲惨。 据记载,哈尼族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一些自称“何仪”的哈尼族祖先已经分布在连山海、海子等沼泽地和连山山山周围,这些沼泽地和连山山山起源于四川大渡河南岸和雅砻江以东。 后来,他们逐渐向南移动。 唐朝时,“和满”和“和尼”的分支出现在昆明首都。由于频繁的战争,哈尼族祖先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下进入红河南岸的哀牢山。 这些记录在提交人的农村之旅中也得到了证实。 在探访哈尼族多声部后裔陈Xi娘时,他向提交人讲述了他的家谱。 根据他的口述,家谱上记载,祖先生活在四川一个叫“numamie”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湖,非常美丽,祖先生活得很好。 战后,他来到昆明的“古哈”,原名“古哈大寨”,有7000户人家。哈尼族祖先在昆明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但他们经常受到压迫和侵犯。然而,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向南移动。 到达哀牢山后,先到达石屏,然后从沅江下来,到达郭壁和茨泽,然后来到阿迦和阿明的努库坝村,最后来到浦春。 哈尼族从昆明向南方迁徙已经经历了270多年。在此期间,他们流离失所,生活非常艰难。 第二节歌唱的内容和形式1。歌唱内容(1)歌词中大声唱的“马驰·吴楚·阿兹”的内容来源于哈尼族的诵经仪式 老歌手李燕班纳认为,这是育苗季节“诉诸灵魂”习俗的积累。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帮助吸引灵魂并找到灵魂。歌词的内容也是男人、女人和孩子互相吸引。 然而,在今天的哈尼族村落,“麻知·吴楚·孙云乾”的歌词丰富多彩。除了男人和女人之间令人振奋的鼓励之外,还有赞美人们勤奋、赞美祖先或赞美幸福生活的内容。 在浦春收集哈尼的植苗民歌时,作者还记录了《麻知·吴楚·阿茨》几首歌词的主旨,如《麻知·吴楚·阿茨》祈求丰收的歌词:“一瑟,一瑟!三月,风景不错,家乡正忙着播种。当农民不再闲暇时,他们早上开始从东方移植幼苗。左手将分幼苗,右手将移植幼苗。如果插入一株幼苗,它不会产生十根,如果插入一株幼苗,它不会产生十个芽。直到田野的创始人“梅·崔冉米”来了,她带着她的五个洞和八五,演奏着美妙的音乐,为田野的收获留下了一个好消息。梯田将能够插入一株幼苗并长出十个芽 哈尼族的多声部继承人切格说,这首植树民歌年年唱,应该在植树开始时唱,只有唱完以后,其他的才会唱 显然,这样的歌词也反映了哈尼族对梯田丰收的渴望。 然而,赞美幸福生活的“麻知·吴楚·阿齐兹”随处可见。例如,这首歌“多么美丽的家乡”的歌词是这样唱的:“一种颜色一种颜色,一种颜色一种颜色!流水在沟渠里奔流,幼苗在田野里刷刷,滴下一滴汗水,唱着秧歌,唱着绿色田野里的幼苗;根据颜色,颜色!快乐的歌飞到山坡上,捧着梯田,无数牛羊茁壮成长,高高的房子矗立在村庄里,我的家乡是多么美丽,我的生活是多么甜蜜。 ”从这首歌的歌词中可以看出哈尼族人豁达快乐的人生观,简朴的农耕生活,让他们非常满意 虽然在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期间,作者认为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对比鲜明的哀牢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使他们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但他们都很享受。 随着歌曲的歌唱,歌唱是快乐的,家乡是美丽的,生活是甜蜜的。 在《麻知·吴楚·孙云乾》中,唱得最多的歌曲也是关于男女之间互相鼓励,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耕耘,迎接来年的丰收。 这首歌是普春村哈尼族在播种时唱的,“马驰·吴楚阿兹”,歌词的一部分写道:“(男)根据颜色,颜色!哈尼人不想焦虑,但梯田里的幼苗是焦虑的。汉族人不想焦虑,但商店的店面却焦虑不安。马商不想焦虑,但是马厩里的马焦虑,村里的孩子不焦虑,大厅里的老人焦虑。 ”女声回答并唱道:“颜色,颜色!我穿着我新做的衣服,唱着伊泽尔的声音,请你回到我母亲身边,她把你带回了我们家。根据颜色,颜色!不要乱扔你的旧衣服,不要把牛杆扔在路边,不要把犁耙扔在河上,带着妈妈的哭声回来,颜色,颜色!抓紧妈妈的新礼服,回来,快回来。我妈妈在主房间想念你。新房间里的新娘正在等你。颜色,颜色!“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之间的互动。每个人都彼此相爱。迷人的女人男人为她们的灵魂哭泣。我们希望他们的灵魂会很快回来,振作起来,好好种植庄稼。 第三章《赤阿紫词》的演唱情况……24第一节歌唱理念和行为……24 1、歌唱理念.........24 2、歌唱空和行为........25 3、歌唱中的禁忌..............................26第四章“塞库格”演唱情况……34第1节歌唱概念和行为........34 1.歌唱概念...................34第4章“塞库格”演唱情况哈尼的“塞库格”是在老人去世的葬礼上演唱的悲伤歌曲《米沙威》和情歌《赤子》的混合演唱形式。 哈尼族人去世后,他们的亲友在棺材前哭喊着唱着悲伤的歌曲《米沙威》(Mishawe),哀悼死去的老人。 但在棺材门外,年轻男女快乐地唱着情歌《赤子》,两种音乐的混合和搭配是《Se顾迟》 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这种歌唱形式很少见。 在音乐语境中,“塞尔克古”反映了一种“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感觉” 哈尼族的葬礼是一个快乐的活动,所以哈尼族的葬礼非常热闹,热闹的葬礼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然而,尽管房子里死者的棺材旁边,死者的男人、女人、孩子、老人、亲戚和朋友都围着死者蹲下来,悲伤地唱着悲伤的歌曲《米沙韦》(Mishawe)。然而,在房子外面,每个人都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一些男人和女人仍然成对,快乐地唱着\" chi zi \",而另一些人又唱又哭,而另一些人高兴地又悲伤地唱着。这是一种特殊的“感觉” 第一部分是关于歌唱的概念和行为。虽然在老人去世的葬礼上唱的是“古老的塞尔维亚”,但它是悲伤歌曲的“米沙威”和低声歌唱的“齐扎兹”的混合演唱形式。 在葬礼上演唱悲伤的歌曲《米沙威》源于哈尼族的灵魂观念。 他们相信人类有灵魂,他们的灵魂是不朽的。他们相信,尽管老人去世了,但他的灵魂在保护他的祖先和孙子的后代。因此,他们唱悲伤的歌曲《米莎韦》(Mishawe),表达他们对死者的爱和对死者灵魂的崇拜。 同时,由于哈尼族的历史原因,人们生活困苦,人口少,生存和发展意识强,他们会在葬礼上唱情歌《赤子》。 每个人都为死者感到悲伤和哀悼,同时他们谈论彼此的感受,希望能尽快生出新的生命。 因此,悲伤歌曲中的“米莎韦”和低声的“赤子”混合演唱形式的形成,笔者认为,混合演唱形式“瑟克古”的形成源于哈尼族对祖先的崇拜、对增殖与繁荣的渴望以及哈尼族人的生死观。 结论本文讨论的主题是哈尼族的多重“阿齐兹”。然而,情境一词是一个需要科学规范的描述性概念,因此对情境有不同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将情境定义为“情境”;情况 《韦伯斯特词典》将情境定义为“与事件相关的整体情境、背景或环境”。\" “词海情境”的定义是指一个人进行种行为的社会环境,这是人们社会行为发生的特定条件。\"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类有直接刺激的特定环境,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社会意义。情境在刺激人类情绪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所谓教育学的情境通常是指“由特定元素组成的有意义的氛围或环境”。\" “通过以上情境的定义,可以看出情境是与人们参与某一事件相关的全部时间空,背景和环境,情境也是活动所需的氛围,它对个体情绪、意识和行为的变化有直接的刺激作用 作者认为哈尼族的“阿齐兹”由于客观的制约和主观的积极作用,呈现出多重的演唱情境 主体性是指人的意识、思想、情感等。客观性是指超越人类意识的物质世界。 当主观理解客观存在时,首先,客观信息应该通过感觉转化为个体的主观信息。因为“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是相互制约的,任何根据人的意识活动而不存在的东西都是客观的。 然而,本文中提到的“情境”一词是主观的,“环境”是客观的。 哈尼族“阿齐兹”之所以有三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是因为客观环境制约了主观情感的表达 哈尼族“阿齐兹”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音乐特征 本文描述了哈尼族“阿特兹”三种不同的演唱情况。第一首是“麻知·吴楚·阿特兹”,在播种季节大声演唱。第二首是“云螭·阿特兹”,这首歌是男人和女人在晚上见面谈论爱情时唱的。第三种是情歌“Atz”和老人去世时悲伤的歌曲“Mishawe”的混合演唱形式“Se Quegu”。 这三种“阿特兹”都是由于时间空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导致了不同的音乐形式。这也是因为“Atz”的“情感”和“环境”相互作用和交融。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