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2511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22511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2511字
论点:公共服务,均等,城乡
论文概述: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我国发达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以十堰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特点为例,指出我国目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总

论文正文:

1.1研究背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正处于极其重要的关键时刻 未来五年左右,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困难、最根本的战略任务,是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深层次社会矛盾,为包括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提供平等、同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五年来,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加快城乡同步发展步伐。然而,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城乡差距仍然明显,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已逐渐成为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 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指出,阻碍城乡均等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乡二元结构。必须从改革和完善城乡管理体制和机制入手,全面建设高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体系。必须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农村居民更广泛的产权,坚持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确保城乡公共资源平等配置。 科学实施农村居民城镇化战略,实施城乡均等化进程,确保城乡居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拥有同等的权力,使发展成果普遍惠及城乡居民,从而形成以乡镇、工农为一体的和谐城乡关系 党和中央政府的决定为地方政府推进城乡均等化指明了方向。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地方政府在规划和实施城乡均等化战略措施时仍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1.2研究意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 首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纵观古今中外,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实质上体现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平等享受上。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不贫不富”和“贫富平等”的传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愿望已经成为人们的天性。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认为,均等化倡导公平正义的发展观,可以有效缓解因发展差距过大造成的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均衡发展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Chi Fulin)也认为,平等获得符合最低国家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生活在任何地方的每个公民的权利。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可以为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创造基本条件,还可以有效缓解由贫富差距引发的诸多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彻底改变长期封闭、保守主义和绝对平均主义造成的国家落后和人民贫困,中国实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然而,由于“摸着石头过河”时间过长,忽视了社会财富的科学再分配,各地区、各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从而加深了社会矛盾。 一些学者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候,长期不重视和支持落后地区和贫困群体的经济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就会形成两种非常不利的社会现象:一方面,会使落后地区变得敌视富人和怪人;另一方面,它会强化较发达地区的利益刚性心理,从而显著增加社会财富调整的难度。 但是,通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社会平等意识将不断培养和逐步形成,社会公平的实现将得到促进,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人类发展的基石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在普通人看来,不担心日常生活条件,如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看医生治病,为孩子接受同质的基础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职业培训,顺利找到工作,是人的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 然而,由于中国仍处于从发展型社会向更发达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公众。与此同时,公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保健、最低保障和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已成为广大公众的迫切期望。 第二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2.1新公共管理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明显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加快行政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正是在这一鲜明的时代背景下,一系列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同时经典的经济理论也得到了重新的重视。 根据他们的核心观点,这些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分为三大流派:第一,他们主张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彻底打破公共服务的垄断供给体系,并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从而使更多的私营机构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该学派的代表作有新西兰默里·霍恩(Murray Horn)的《公共行政的政治经济学——公共部门的制度选择》,澳大利亚欧文·E·休斯(Owen E Hughes)的《公共行政导论》,英国克里斯托弗·波利特(Christopher Pollitt)和比利时吉尔特·鲍克特(Geert Baukert)的《公共行政改革——比较分析》。 二是强调优化政府内部管理职能定位和流程设计,突出政府行政的产出、结果、效率和质量。重点是审查和评价政府行政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主张更广泛地减少行政审批和实施目标绩效管理。 这所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公共部门”,作者是著名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倡导者,美国人戴维·奥斯本和泰德·盖布尔。 第三,政府必须根据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实施公共管理。 这种观点的代表是美国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经典著作2.2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如《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公共事务的治理方式》(The Way of Governance of Public Affairs),虽然新公共管理理论从原则和策略上指明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但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理念和战略设计上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以美国著名学者珍妮特·登哈特(Janet Denhardt)和罗伯特·登哈特(Robert Denhardt)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批判和反思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同时,提出了“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导向”的新观点,即所谓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公共行政必须以公民为中心,公务员服务于全体公民,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顾客;公务员的责任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及公民的利益,遵守社会价值观、政治规范和职业标准,不仅要关注市场,而且要关注市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和公民服务,而不是管理或促进社会发展。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政府行政的目标,而不是行政的“副产品”。对政府来说,维护公民权利和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比坚持创业更重要。 第三章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83.1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83.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乡均等化中的关键作用…………8第四章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和建议.........274.1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274.2改善交通条件,发展..............................一、卫星城28第三章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分析3.1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3.1.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作用 但现实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城市化,不切实际地让农民进城,不顾现实地让农民上楼 许多80后农民进入城市,但过着紧张的生活。他们从自己的工作中挣来的钱无法支付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费用。因此,农村老家的父母从农业中挣来的大部分钱都给了城市的孩子,但他们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侵占了农村,降低了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谈到让农民再上楼,许多农民上楼但没有土地。 表面上,他们从平房搬进了大楼,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实际上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物质基础。 出现上述现象有许多原因,但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失衡和供应严重短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有很大不同。 许多生活在城市的农村人不得不在这些基本公共服务上花很多钱,但户籍问题造成的这一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这不仅降低了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消费水平,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第四章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和建议 欠发达地区大多是山区,资源比平原地区少,但有明显的特点。 欠发达地区通常风景如画,空空气清新,自然环保,富含森林水果。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拥有“金山银山”时,对“绿水青山”的追求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特点不谋而合,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范围。 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应科学规划,充分促进两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着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基本规律,科学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先进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还包括两种主要形式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 长期以来,为了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一直被忽视。较发达地区经常面临工业废水无序排放、农药化肥使用超标等重大问题,甚至投机者在水产养殖业中非法使用“克伦特罗”等添加剂,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保障了人们的食品安全。 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经济的不发达,但同时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人们渴望的生态农业发展聚集了资源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农业虽然从理念到实践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科技水平低、生产条件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以农民或村集体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生态养殖不仅没有规模效益,而且缺乏市场适应性,导致产业发展困难。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