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跨区域扶贫治理机制研究——以深河源对口扶贫为例

硕士毕业论文跨区域扶贫治理机制研究——以深河源对口扶贫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扶贫,治理,主体
论文概述: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论文以深圳-河源对口扶贫为例,通过资料收集与访谈的方式,分析深圳-河源对口扶贫存在的困境,在跨域扶贫治理机制地四个分析概念框架下,探寻影响跨域扶贫方法。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结果,社会冲突日益增加。贫困已经成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平衡区域发展,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跨区域扶贫工作,倡导“精确扶贫”理念,建立和完善跨区域扶贫治理机制。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推动跨区域扶贫工作。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创新机制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2013〕25号)。该文件从绩效评估、精准扶贫、干部村居、资金管理、金融服务和社会参与六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明确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建立准确扶贫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郭凯发[2014年第30号)和《关于印发建立扶贫开发备案卡工作方案的通知》(郭凯发[2014年第24号)。这两项政策的颁布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准确的扶贫机制的正式开始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所有贫困县脱帽扶贫,解决地区整体贫困问题。 2013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结对援助战略,实施珠海、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援助粤东西北贫困地区。因此,深河源结对援助被置于重要地位。 河源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山多山多,人均产值占广东省的四分之一。河源的贫困状况是由自然环境和获得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相比之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它是许多高科技和创新产业的聚集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省首位。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广东省政府积极推进深河源跨区域扶贫,成立了深圳对口支援河源总部,专门负责深河源对口扶贫工作。因此,深圳市和河源市政府也分别成立了扶贫开发小组,协调深圳市和河源市的对口支援。 第二节..............................文献综述贫困与扶贫(反贫困)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这也是各国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致力于解决的一个公共问题。 近年来,由于强调区域协调发展,中国逐步开展了跨区域扶贫实践探索。 然而,学术界对跨领域扶贫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代表性。本文试图将扶贫、跨领域治理等地方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跨领域扶贫主体、跨领域扶贫资源、跨领域扶贫项目和跨领域扶贫问责四个方面展开 跨区域扶贫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扶贫治理,还需要跨区域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合作。 通过对国内外跨领域扶贫治理主体的文献综述,发现一些学者主要关注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跨领域扶贫治理研究。 例如,虞照等人基于扶贫主体的视角,从扶贫制度、资源管理、金融机构和扶贫项目四个方面探讨了治理主体间合作困难的现象,并分别从制度、政策和利益方面分析了治理主体间合作困难的原因 徐媛媛和李小飞结合地方政府跨区域扶贫实践,从利益共享和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推进政府间扶贫合作的相关对策 姜惠姬在武陵山区的扶贫实践提出,跨区域扶贫主体的协调与治理应由单一主体向多主体转变。他强调,通过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审议决策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可以提高跨区域扶贫的成效。 从跨区域政府协调的角度来看,杨文俊强调从行政理念、组织结构、合作体系和上层提升四个方面完善跨区域政府协调路径,实现跨区域扶贫的有效治理。 基于政府间扶贫合作的实践,杨龙分析了政府间扶贫合作的激励机制和过程,并对政府间扶贫合作机制进行了反思⑤ 此外,一些学者结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学科的合作,探讨跨区域扶贫问题。 黄春雷和胡彦勤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跨区域扶贫问题。他们认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都是分配扶贫资源的有效主体。他们建议在扶贫中建立“多党融资机制”。 基于广东省农业扶贫实践,石金山分析了企业参与扶贫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提出了优化企业参与扶贫模式的相关建议 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宋超批评了传统扶贫模式的单边主导等问题,强调政府、市场主体和公众多方参与扶贫治理 ............................第二章跨领域扶贫治理机制:理论与分析维度第一节跨领域扶贫治理的相关理论 由于本文是关于跨区域扶贫的治理过程,每个扶贫主体都运用一定的治理工具进行合作,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改善生活条件,摆脱贫困,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共享资源和信息,本文主要从治理理论、协同理论和多维贫困理论的角度探讨跨区域扶贫的治理机制。 治理理论主要关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通过协商与合作形成的多维管理过程。 协同理论着眼于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和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合作,进而找出合作公共管理的模式和机制。 多维扶贫理论关注扶贫的多维标准和效率。 首先,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治理理论治理理论是在金融危机、全球化、政府失败和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下提出的。可以说,治理理论的兴起是政府对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变化的理论和实践回应。 治理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罗森索(James N. Rosenau)将“治理”定义为:“活动领域中的一系列管理机制,虽然没有正式授权,但可以发挥作用。” 与规则不同,治理指的是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不一定是政府,也不需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 (1)“而全球治理委员会关于治理的概念更具权威性,它认为“治理是指汇集各种公共和私人组织以及社会个人来共同解决公共问题 它通过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目标,实现不同主体之间持续的联合行动过程。 (2)治理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治理主体多元化,公私部门同时参与 政府不再是唯一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排他性管理的主体。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和公民个人都可以参与管理。 第二是治理的多样化,这主要基于和解而不是统治。 治理方法主要有谈判、和解、协议、谈判等。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控制。 第三,治理的主体是平等的 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治理主体才能进行有效的协商和联合行动 第四,治理是一个持续的协调过程,而不是一套规则或一项活动。 治理是协调公共事务中不同利益需求的过程。 第二节实现跨区域扶贫治理的条件................................是从上一节中获得的。跨区域扶贫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四点,即扶贫主体之间的协调、扶贫资源的统筹规划、扶贫项目的投资和扶贫实施的责任。 为了确保跨区域减贫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将这四个决定性因素纳入其实现条件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主体协调状况;(2)总体资源规划条件;(3)项目评估条件;(4)问责条件的实施 首先,主体协调条件跨领域扶贫治理需要良好的主体协调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主体协调条件,跨领域扶贫治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会大大降低 扶贫主体之间的有效协调是跨领域扶贫治理的基本要求。只有通过跨领域主体间的有效协调,才能实现跨领域扶贫战略规划,确定扶贫资源的配置,提高扶贫的准确性 因此,本文认为,主体的协调状况是跨区域扶贫治理的重要条件。 学者们普遍将跨领域治理的主要协调条件归结为四个方面:(1)跨领域政府间的有效协调,跨领域扶贫离不开跨领域政府间的协调,这是有效开展跨领域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前提;(2)跨领域扶贫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和跨领域扶贫治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而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对跨领域扶贫治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很大影响。(3)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穷人之间的有效协调。在跨区域扶贫治理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扶贫主体。扶贫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以及大多数穷人的积极参与。 第二,资源统筹条件是跨区域扶贫治理的重要保障。 从中央到地方,从该地区到该地区,大量资源被输出和分配用于支持穷人。 如果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协调,无法实现区域优势资源的发挥和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扶贫的效率和效果将受到轻微影响,资源将继续被社会精英和中产阶级攫取,从而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因此,资源总体规划的条件关系到扶贫和治理的有效性,也是扶贫和治理的重要条件。 ................................第三章深河源对口跨区域扶贫实施概况............................21第一节河源市及其扶贫需求.........................................21 1、河源市概况..............................2122、河源市贫困需求概况...................22第四章深河源跨区域扶贫治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30第一节深河源跨区域扶贫治理问题.............................30 1、主体协调问题显示..............................302 .资源总体规划显示................................32第五章跨区域扶贫治理机制的构建建议..............................40第一节主体协调机制的构建...................41、完善扶贫主体协调机制……42、建立扶贫主体协调激励机制...................40第五章跨区域扶贫治理机制的构建 扶贫主体协调机制是一种以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平等为基础,通过沟通、谈判和协调达成扶贫共识的治理机制。 要实现这种治理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需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一是要建立专门的沟通协调机制,让一个部门负责各部门扶贫工作的沟通协调。第二,建立定期沟通协调平台,如定期召开两个地区扶贫部门的协调交流会议。 二是建立利益表达机制。跨地区扶贫涉及两地政府和扶贫部门的利益。为了分享和交流扶贫中各主体的利益,需要建立一套利益表达机制。 首先,要完善利益协调制度,即区域主体共同寻求利益协调的方式、方法和具体协调制度;其次,明确利益分享的原则、内容、范围、对象和相关规则。最后,应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明确利益补偿的范围和原则、补偿资金的来源、使用程序和决策过程。 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是跨领域扶贫治理的必要工作。通过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流和整合,各主体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各种扶贫工作的进展,加强主体间的信任与合作,缓解冲突和冲突,为跨领域扶贫工作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首先要加强同一个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共享数据库系统,动态跟踪贫困人口信息,实现对本地区全面扶贫信息的收集、统计和分析。三是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跨地区动态跟踪和收集扶贫工作信息,实现两地政府与本地区两地扶贫部门的无缝衔接,同时促进社会组织、公众等的自由、无障碍流动。 ..............................结论在梳理和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助治理理论、协调理论和多维贫困理论,构建了跨领域扶贫治理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四个维度:(1)主体的协调维度;(2)资源总体规划的维度;(3)项目评价维度;(4)实施问责维度 基于这一分析框架,本文考察了深圳与河源之间跨区域扶贫的实施情况,并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访谈技术收集了深圳与河源之间相应扶贫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问题及相应原因,构建了跨区域扶贫治理的有效实施机制。 从主体协调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发现深河源对口扶贫存在三个问题,即跨区域政府部门合作积极性低、企业和公众参与度低、缺乏协调合作平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扶贫主体协调机制不完善、扶贫主体协调激励机制不完善、扶贫多维治理体系不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有效的跨区域扶贫治理机制的思路,主要包括完善扶贫主体协调机制、建立扶贫主体协调激励机制、建立多维扶贫治理体系。 在资源总体规划层面,通过研究发现深河源扶贫存在两个问题,即专业生计资源支持相对不足,资源配置与市场生产要素缺乏紧密结合。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生计资源和工业资源总体规划不佳、扶贫资源和市场生产要素总体规划不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有效的跨区域扶贫治理机制的思路,主要包括资源和市场生产要素的统筹规划、生计资源和产业资源的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