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探索细胞生物学

论文范文探索细胞生物学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
论点:细胞,线粒体,结构
论文概述:

1931年E.鲁斯卡和M.克诺尔创建了第一台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到1945年分辨率已达到 20埃。50、60年代随着电子显微镜的改进与相应技术的建立,以及受分子生物学的影响,对细胞的观察研究进入了

论文正文:

细胞生物学兴起

1931年,俄斯卡和诺尔创造了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到1945年,分辨率已经达到20埃。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进步和相应技术的建立,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影响,细胞的观察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人们试图从亚微米论文题目的细胞结构层次甚至分子结构层次阐明细胞的整体功能。这使得细胞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分支学科——细胞生物学

一、染色体结构

1924年,证实植物细胞核与动物细胞核相同,也含有脱氧核糖核酸。到30-40年代,染色质中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酸性蛋白质和碱性组蛋白。20世纪50年代,对主要成分进行了定量测定,证实了由脱氧核糖核酸和组蛋白形成的核蛋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20世纪60年代,组蛋白根据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分为H1、H2a、H2b、H3和H4。1953年对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阐明促进了染色体结构的研究。泰勒博士论文在1957年提出的侧链模型属于“蛋白质骨架”模型。同年,英国的威尔金斯提出了一个以脱氧核糖核酸为中心的模型。这两种模型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发的。奥林斯(A.L. olins)、奥林斯(D.E. olins)、科恩伯格(kornberg)和奥特(Otter)在1974年提出的核小体模型,被许多缔约方证明完全取代了以脱氧核糖核酸为核心的超螺旋模型。它反映了对染色体结构的新理解。

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1934年,美国解剖学家r·r·本斯利和n·l·霍尔成功地从豚鼠肝脏中分离出线粒体,为用生化方法直接研究细胞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48年,线粒体被证实是细胞呼吸的场所和细胞能量转换的中心。20世纪50年代,罗马尼亚出生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帕拉迪(1952年)和奥斯特兰德(1954年)分别发表了关于线粒体结构的报告。虽然略有不同,但主要方面相对一致。1956年,帕拉迪提出线粒体由外膜、内膜、脊、外室、内室和基质等组成。人们很快就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1962年,阴性染色被用来发现线粒体内膜颗粒。然后,分离重组实验证明内膜颗粒是三磷酸腺苷酶复合物。1973年,鉴定了三磷酸腺苷酶毕业论文复合体的头部、柄部和基部的亚基和分子量,它们的分子量之和接近于整体测定的分子量。

线粒体最重要的功能是进行与三磷酸腺苷合成相关的氧化磷酸化。关于氧化磷酸化的机理,德国生物化学家e c .斯莱特在1953年提出了化学偶联假说。1961年,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提出了化学渗透偶联假说。1964年,博伊尔和格林提出了构型耦合假说。这三种假设都认为耦合涉及初始能量接收状态,如高能中间体、氢离子梯度和构型变化等。,促进三磷酸腺苷合成。这三者都有自己的基础,但也有未经证实的方面。

三.细胞概念的发展

《发育与遗传中的细胞》(第三版),由美国细胞学家e·b·威尔逊于1925年出版,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细胞学研究的总结。他提出的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模型图,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主要细胞器和内含物等。,一直使用到1950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膜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微管和微丝在细胞质、鞭毛、纤毛、基质和由微管按照一定规则形成的中心体中也在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就提出细胞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主要由膜系统结构组成,既有膜相结构(如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核膜、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等)。)和非膜相结构(如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细胞质基质、核仁、染色质、核基质等。)。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以概括如下:细胞是遗传信息和代谢信息的储存和传递系统;细胞是由小分子合成复杂大分子,特别是核酸和蛋白质的系统。电池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内部能量流动和整体动态平衡。

四.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917年,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朗缪尔发表了突破性的单层实验结果,为细胞膜结构的现代概念奠定了基础。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丹尼尔和戴维森提出了“丹尼尔-戴维森模型”。他们认为细胞表面膜有一个脂质核心,脂质分子的极性末端朝外,每一侧覆盖一层单分子蛋白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瑞典生物学家斯奥斯特兰德(F. S.Sjostrand)和美国物理学家罗伯逊(J.D. Robertson)分别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的研究,在1959年指出大多数膜是由暗-明-暗组成的“三板”结构,即蛋白质-磷脂-蛋白质三层。这种膜的模型是相当普遍的,所以它被称为单位膜。单元膜的膜型不能反映膜的动态结构和膜功能的多样性和特异性。20世纪70年代,有人先后提出了“流体镶嵌膜”模型和“晶格镶嵌膜”模型,这两种模型反映了膜的流动性,但至今仍无定论。后来,人们知道将细胞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的细胞外周膜的功能非常复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工作表明,外周膜具有物质传输、能量转换、信息传输、细胞和分子识别等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