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9748字硕士毕业论文二战后德国与日本政治文化转型的比较研究

39748字硕士毕业论文二战后德国与日本政治文化转型的比较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9748字
论点:政治,文化,转型
论文概述:

本文是政治论文,本文针对政治文化研究观点不一而足的研究现状,综合各家之长,选取合适的角度和观点界定基本概念,并对其基本作用原理进行系统梳理。其次,考察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文化

论文正文:

1.1选题原因近年来,政治文化研究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新高潮 政治文化对国际关系和政治结构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它通过引导公民的政治行为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赋予其政治制度普遍的合法性,从而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向前发展。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审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发展,不仅可以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局,还可以考虑社会政治制度下各个政治主体(或某一群体)的政治取向和决策行为,从而将整个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其中的个人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锁定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个人实践经验的微观视角,也有助于探索众多复杂政治现象背后更深刻的非政治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政治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政治因素分析和非政治因素分析的有效整合,从而找到共同的研究焦点。 因此,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有助于更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并通过考察各国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其发展和变革,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发展动力。 德国和日本都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阵营,他们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政治体系,再次剥离经济实力,甚至在全世界人民的注视下逆转军事实力。然而,两国对侵略历史和战争罪行的对立态度,以及在战后重建过程中不同的指导思想,导致两国虽然再次被提升为世界强国,但与历史评价相去甚远。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对该国经济基础的发展起着反作用,而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具有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因此,要判断和预测两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从两国的地理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因素和政治经济条件出发,从两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轨迹中找出未来方向是合理的。 站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上,正确理解德日两国的政治文化转型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重点梳理了两国政治文化转型的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并设定写作主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政治文化史本身实际上与政治是相当长期的。然而,长期以来,政治学的研究课题一直局限于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而政治文化形式的相关政治现象却只是被简单地探索。例如,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专门写作来探索心理因素在政治变革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个人观点,如马克斯·韦伯(Max Weber)通过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深入研究宗教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大卫·兰德斯(David S.Landes)甚至将影响变量扩展到资源和气候等地理因素,最后指出价值观、概念和文化应该被视为国家间差异的发起者。 此外,还有现代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罗马兴衰的原因》、《论法律精神》、《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等。 人们普遍认为,政治文化已成为政治学的一个明确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通常我们会考虑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拉发表的比较政治制度。杏仁于1956年在《政治杂志》上作为政治文化研究的开端。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文化的研究在文化和人类学家的帮助下进入公众视野,特别是德国和日本的战后政治文化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也在此展开。 例如,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写的著名著作《菊花与剑》,试图从各个方面探讨日本民族不确定的双重性格,如各个职位的等级制度、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改革、善良与感恩、道德与道德修养的表现等方面。,以便预测战后的发展趋势,帮助政府为战争做准备,并在战后实施民主改组。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政治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也使传统严肃的学科研究被带有偏见的“国民性研究”所蒙蔽。印象主义变得流行起来。例如,路易吉·巴茨尼(Luigi Barzini)在他的《难以与欧洲人打交道》一书中,将所有德国人概括为“反复无常”。一些有偏见的论点经常受到质疑,并被政治和文化研究所掩盖,因为它们容易引起种族偏见误解。 ......第二章相关基本概念2.1政治文化一般来说,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蒙德(Gabriel A . Almond)1956年在《政治杂志》上发表的《比较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研究的开端。 根据阿尔蒙德的观点,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它是由于国家(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并流行的一系列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的总和 作为补充,学者西德尼·韦尔巴(Sidney Verba)认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基于经验形成的信仰、符号、价值观和其他形式。他还认为,政治文化可以决定人们的行为状况,并提供参与政治的主观意愿。 在此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大卫·伊斯顿将政治文化理解为一种由外部强制性实体标准内在化而形成的主观习惯 美国政治学家白鲁恂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中的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意识和传统、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以及舆论、个人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他更强调,这些因素能够赋予政治制度一定的价值取向,规范制度中个体的政治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政治制度的一致性,应该成为政治文化研究的对象。 德国学者海因茨·劳什(Heinz Rausch)在实际考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文化时也提出了一个经典定义:政治文化是“特定政治体系中公众对政治的态度、信仰和感受...这些因素将对政治的发展产生影响,并将浓缩并产生普遍接受的基本立场和游戏规则,从而指导政治体系所有成员的行为。 ”[1]基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的理解主要是指社会中的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系列态度、观念、价值观、信念和取向。同时,这些因素又会反过来影响这些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帮助他们在政治系统中参与政治活动时相对稳定地保持心理过程和特征。 ......2.2政治和文化转型正如亨廷顿指出的那样,文化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动态发展,相应主导社会的信仰和态度也在动态变化。 政治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并在一系列政治活动中发挥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从未发现一个始终封闭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因此,它的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认知和实践中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的心理反映。因此,政治文化转型的实质是折射对象转型的反映。 由于现实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历史必然性,相应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不会被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在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从革命力量推动的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到社会形态各个阶段的不知不觉和不知不觉数量的积累,都是由于经济基础的独立发展而发生的,并导致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化。 然而,并非政治文化的所有变化都可以被定义为变革。 “转化”是指事物的形态在整体上发生很大变化,通常表现为由内外持续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持续而深刻的进化。 反映在政治文化中,即政治制度中的行为主体,在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下,扬弃了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所持的情感、价值和态度等一整套概念体系。 也就是说,在不断开发和吸收不同于过去的新形式和内容的同时,它会自发地消除一些不适合当前现实的元素。通过新旧交替,它最终推动自己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主要取决于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在澄清上述概念的基础上,很容易界定政治和文化转型的概念 基于以上概念,本文认为,讨论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转型,实质上是讨论该国主流政治文化发展的质的飞跃过程。 也就是说,该国绝大多数政治行为者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传统政治文化和新兴政治亚文化。在社会政治生活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中,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理倾向的变化体现在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投入、产出目标和自我导向的内容和需求程度的变化上。 其中,关键在于统治阶级根据国家当前的社会政治结构,参照当前的政治生活状况,运用政治权力等影响因素,设计和推广受政治制度尊重的主流政治理念,向巩固政治权力所需的方向发展,推动统治阶级改变行为和接受行为的过程。 ……第三章影响政治文化转型的因素和逻辑顺序243.1影响政治文化转型的因素243.2政治文化转型路径的逻辑顺序293.2.1政治文化转型的逻辑顺序步骤23.2.2政治文化转型结构的逻辑顺序30第四章2战后,德国和日本对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324.1政治因素对两国政治和文化变革影响的比较.......324.2经济因素对两国政治和文化变革影响的比较.......354.3比较传统文化因素对两国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影响.......394.4比较宗教和文化因素对两国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影响.......4 24.5教育因素对两国政治文化转型影响的比较第五章二战后德国与日本政治文化转型路径的比较485.1批评与反思阶段:德国的完整性与日本的片面性……485.2吸收和继承阶段:德国民主吸收和日本传统继承585.3转型和重建阶段:德国多元开放和日本狭隘保守主义第六章德日政治文化转型趋势 梳理其转型语境,审视当今德国的整体政治形势,可以看出其主流政治文化的转型主要有以下趋势:德国主流政治文化从根本上放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实现了对“国家”概念的重新解读,最终陷入了“欧洲认同” 纳粹德国的失败显示了民族主义一度被视为神话的局限性和民族主义的极端化。尽管民主德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探索了新的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个德国都被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的困境所困扰。 最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其成功的发展经验验证了“欧洲身份”的宝贵思想创新。它淡化了原本狭隘的民族意识认知与合作包容的欧洲共同体意识,在肯定多元文化共生的基础上弱化了令人震惊的国家主权,并希望在对历史的共同理解基础上有一个共同的未来。最终,它不仅成功实现了国家的重新统一,而且坚持以最积极的态度融入欧洲,投身于欧洲一体化的前沿,为国际范围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当代德国成功地完成了从“顺从的政治文化”到“参与性政治文化”的转变,并以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避免了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恶化的风险。 当考察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德国时,美国政治科学家阿尔蒙德和韦尔巴将他们的政治和文化领域归类为附庸。这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冷漠、习惯性服从和根深蒂固的法治思想。 这种现象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新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仍有明显的痕迹。 ……在阐明政治文化和政治文化转型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详细比较了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在实现政治文化转型过程中,传统政治文化、战胜国的清算和转型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对政治文化转型的不同影响。详细比较了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在批判与反思、继承与吸收、重建与转型三层转型逻辑中主导力量和内容的差异。文章还深入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和实现经济腾飞的德国和日本政治文化转型完全不同的原因。 在国内外各种力量的指引下,德国对纳粹时代的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反思和批判,对形成这种政治文化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进行了重大调整,积极吸收了现代民主社会促进政治文化所需的促进因素,最终实现了“融入欧洲”、“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的转变。在发展多元历史知识和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德国完成了从顺从政治文化到参与政治文化的转变。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日本,在美国独立的支持下,并没有对传统军国主义政治文化进行深入批判,忽视了广大民众对和平与民主的强烈渴望。相反,由于统治阶级的保留,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帝国主义国家观”和“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并由于美国的祝福下经济起飞,再次发展了“离开亚洲,进入欧洲”的传统观念。近年来,群众中和平民主的价值观的趋势已经减弱。日本盲目追求“军事强国”和“政治强国”的政治理想,必将给日本未来带来巨大的苦难。 中的引用……(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