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 >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和问题比以前大得多。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理解也会发生变化。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

首先,父母应该做好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消除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家长应该在消除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行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摘要]对于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本质 从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开始,一切手段都被用来教育和拯救学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有爱心、耐心和诚意。 也要端正态度,扬长避短,端正态度,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 深入研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将有助于我们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扬长避短,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的天地。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进步。目前,大学生一般在18岁到24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对他们自己、家庭和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首先,健康新概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统一 人不仅是一个有机体,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人,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指出,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达到完美的状态。不仅如此

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和问题比以前大得多。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理解也会发生变化。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范文

摘要:大学生是网络最大的用户群体和最核心的受益者。青少年的思想正在逐渐提高和发展。虚拟网络交流、网络信息爆炸、网络依赖成瘾、真实交流能力弱化、自我认知失衡和情绪管理失调等现象表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了网络附加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现状。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的应对策略,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互联网在帮助大学生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念、促进心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网络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网络对大学生心理过程和行为心理的影响程度,总结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用可靠的数据。

(一)问卷设计

通过问卷收集的数据分为网络心理健康的基本信息和主观评价。主观评价部分包括对大学生自身在认知、价值观、人格、情感、意志和人际交往六个方面表现的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避免了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片面性和方向性。

(2)研究样品组成

以计算机学院四名本科生为样本,采用在线随机调查的方法,收集了296份有效问卷。

(3)调查结果及启示

1.互联网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90.2%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发生了变化,84.12%的学生认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发生了变化,66.22%的学生认为他们对家庭的认知发生了一点点变化,92.91%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这充分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最大途径和窗口。

2.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62.5%的学生认为互联网使他们的价值观更加清晰,而18.24%的学生认为互联网模糊了他们的价值观,这表明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

3.互联网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22.30%的学生认为他们与现实世界中的自己完全不同,23.32%的学生不同意现实世界中的自己与网络中的自己之间没有变化,37.16%的学生认为网络中的道德约束比现实世界中的要小,9.12%的学生认为网络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有时无法明确区分。虽然这些数据的比例不是很高,但对个人来说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4.互联网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情绪低落时,19.93%的学生选择上网娱乐,63.51%的学生认为上网能让心情愉快,13.51%的学生认为从网上回到现实会变得沮丧,76.69%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网下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少数学生会因为离开网络而变得抑郁。

5.互联网对大学生意志的影响

45.27%的学生认为几天不上网没关系,34.79%的学生认为几天不上网就受不了,26.69%的学生认为上网时会感觉不舒服。这表明一些学生过于依赖互联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6.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69.59%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帮助他们认识更多的朋友,73.99%的学生认为在线交流有助于真正的交流,11.15%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疏远了他们的同学和朋友。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对实际人际交往形式的有益补充。由于网络交流的便利,网络越来越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首选。

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学习、科研和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是多层次、多维、多样的,总体上呈现出积极与消极、积极与消极的矛盾状态。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分为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和障碍性网络心理问题,以便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建立健康教育和帮助,并对网络心理健康进行识别和探讨。

(一)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

它被定义为身心发展正常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环境的特点及其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从而导致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障碍[1]。大学生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人际交往和情绪不健康心理问题。人际交往中的网络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沉溺于网络娱乐、现实交往能力障碍等。情绪中的网络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情绪非理性、情绪易激动、情绪波动大、甚至暴力发泄等。

(二)网络心理问题的发展

它被定义为由于受互联网发展过程、沟通方式、沟通内容等环境因素影响的心理因素互动过程失衡,导致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特征的大学生成长指标失衡而产生的问题。大学生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主要分为认知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和人格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认知发展网络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下降、思维碎片化和片面化、盲目服从和独立思维能力退化。人格发展的网络心理问题包括网络暴力、网络模仿、人格符号化和标签化等。

(三)障碍网络心理问题

它被定义为由于不受控制地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和生理障碍,随着使用互联网时间的延长而加剧,主要表现为不良信息反应导致的手机幻听和网络信息焦虑等问题,以及过度依赖互联网和科技产品导致的网络科技成瘾等问题。

造成上述三个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1)大学生对网络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强;(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或不及时;(3)时代网络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4)新媒体和新科技产品的使用促进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和恶化。

3。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有七种:网络恐惧、网络依恋、网络沟通障碍、网络孤独、网络自我迷失和自我认同混乱、网络依赖、网络越轨等。根据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分为: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网络沟通障碍、网络孤独)、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网络自我丧失和自我认同混乱、网络越轨)和障碍性网络心理问题(网络恐惧、网络依恋、网络依赖)。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共同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同伴心理援助、心理素质培养、心理问题解决、积极心理干预、建立抗挫折机制等多种内容。班级心理委员应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班级团队建设,发现和收集心理异常学生的信息,积极关注他们,运用心理委员在课程中所学知识,妥善开展同伴心理咨询。高校级心理咨询站选拔和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指导年级(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收集校内心理异常学生的信息,处理好心理危机事件。学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所有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进行心理调查,筛选重点对象,进行后续辅导。

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现状,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应对策略,通过政策制定、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形成有利于在复杂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下因材施教的制度保障,从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参考
[1]陈乔蓉。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分析及引导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 (5) :203。
[2]周琦,罗川。“微观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想教育研究,2014 (1) :69。
[3]俞凤如,刘桓温,杨倩倩。大学生常见网络心理障碍与自我调适[。教育探索,2010 (10) :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