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 > 我国金融金融服务人才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金融体系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金融金融服务人才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金融体系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金融金融服务人才存在的问题探讨

中国金融体系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体系仍然面临以下问题:(1)金融发展模式仍然不合理。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较高,金融发展模式仍不合理。金融系统仍然由银行主导

我国金融金融服务人才存在的问题探讨

论述我国金融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采取的发...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在产业规模、竞争力、创新能力、市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我国绿色金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的发展仍然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我国的环保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 环境和经济政策仍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境保护领域仍然较为普遍。环境保护信息尚不可用。首先,对中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1.进入壁垒 限制外部企业进入的壁垒主要包括政策壁垒和经济壁垒。 金融业全面开放后,政策壁垒将逐步消除。经济壁垒主要体现在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拥有特殊资源的壁垒上。 跨国黄金:一是加快金融发展方式转变 粗放的发展方式影响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金融企业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服务创新薄弱、人才匮乏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加快金融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体制问题。1.简单金融在职课程考试研究生主要要求参加外语和综合考试两种考试。 外语包括五种语言,即英语、法语、德国、日本、俄罗斯等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英语是最受欢迎的。它的考试难度在4年级和6年级之间。考生只有达到60分才能通过考试。 金融在职课程,

中国金融体系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金融体系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体系仍然面临以下问题:(1)金融发展模式仍然不合理。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较高,金融发展模式仍不合理。金融系统仍然由银行主导

我国金融金融服务人才存在的问题探讨

论述我国金融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采取的发...

我国金融金融服务人才存在的问题探讨范文

摘要:近年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Fi n Tech)的真正出现和快速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格局,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暴露了传统基层金融服务的困境和矛盾,如金融服务人员结构性短缺、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技能缺乏和文化素养缺乏等。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人才培养的落后和滞后。基于应用型大学金融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了金融科技背景下我国金融服务人才培养面临的压力、挑战和机遇,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深化校企融合,缓解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加强专业素质建设,提高学生金融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从而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服务人员;培训模式;

金融

一、导言

“金融技术”(Fin Tech)与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互联网金融”不是同一个概念。“互联网金融”侧重于利用互联网技术拆分和重组金融业务以满足市场需求,“金融技术”更注重金融和技术情景的跨境整合,代表了普惠金融[1]的趋势。在我国,“网络金融”的概念是金融科技的代表性内容之一。2016年3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了《金融科技全景描述与分析框架报告》,对金融科技给出了更加全面的定义。它认为金融科技是指由科技创造的金融创新,科技通过改变商业模式、流程、应用或产品来创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2]

中国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金融技术的细分已经从最初的网上支付逐步扩展到许多领域,如消费金融、金融咨询服务、商业保险等。金融科技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导致了金融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变化。当然,金融科技也为高校金融人才创造了新的机遇。例如,对更加专业化和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因此,如何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探索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金融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二。金融科技时代中国金融服务人才存在的问题

金融服务是在金融产品中增加劳动服务投入的行为,包括服务过程、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良好的服务可以给客户带来便利、愉悦和满意,并为金融机构创造价值。尽管在当今互联网金融爆炸性发展的今天,基层金融劳动力和金融服务更多地被电子、机器甚至人工智能所取代。当消费者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效率时,金融服务提供商——金融服务提供商必须面对、调整和适应这一变化。因此,解决金融服务相关矛盾和问题尤为必要和紧迫。总体而言,我国金融服务业目前面临着人才结构性短缺、服务意识薄弱、职业道德缺失、服务技能缺乏、金融素养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形象和活力,是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桎梏。

(一)金融服务人员结构性短缺

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金融也在积极转型和创新,并试图更好地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电子、互联网甚至智能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力资本在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投入和产出。例如,在银行领域,网上银行、电子银行和移动银行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终端上处理中小型接入转账服务,而不是在银行大厅排队等候。在保险领域,数百万的销售人员——保险销售人员的“经营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互联网上点击鼠标的保险所取代。金融业现有的基层服务人员仍然有很多钱,甚至有些人将面临重新选择工作的风险。大量金融专业毕业生,尤其是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寻找出路时将面临更多困难。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很大,特别是对基层人员(如柜台人员、销售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而每年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更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要求。此外,在基层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许多员工对基层复杂的岗位事务不满,选择换工作或跳槽。优秀的服务人才在获得良好的绩效和认可后被提升或转化离开原来的岗位,使得金融服务人才的稳定性变差。另一方面,金融专业毕业生也很难找到工作。对于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甚至无法进入金融业,不得不选择另一个行业,导致人力资源的不匹配,从而加剧了金融服务人才的供需矛盾。

(2)金融人才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一般来说,服务意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遵守职业道德。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员工,容易出现短视行为,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或潜在利益,如对客户简单询问的草率反应、忽视售后服务、以貌取人等。这些都是服务意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此外,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十分普遍,从冷落顾客、偷懒到放弃职业道德、诱导顾客上当受骗。事实上,职业道德在金融业的重要性不可低估。“金融伦理是金融业稳健运行的基础”[3,大量国内外案例也表明,金融业的风险不仅来自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也来自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4]。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技术已经进入普通家庭,遵守职业道德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3)金融人才服务技能亟待提升

许多金融专业的学生认为,毕业后进入金融业将接受企业的培训,他们自然会在工作环境下学习相应的金融技能,所以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没什么用处。然而,在金融实践中,有许多员工的技能达不到标准。例如,银行柜台业务中熟练的出纳员在面对一些非常规业务时,往往会不知所措,甚至不知所措。在一些专业问题上,工作多年的保险销售人员仍然困惑不解。此外,随着智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是一项基本技能,对于非常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大学生来说,这似乎不成问题。然而,大多数年轻人缺乏将信息技术技能应用于工作甚至进行创新的能力。因此,技能的强化应从大学阶段开始,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技能的掌握和创新。

我国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实践脱节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高校金融专业基础服务教育严重缺乏。高校金融人才教育偏向理论教学。教师在工作认知教育中经常给予学生复杂而深刻的财务技术和员工丰厚的收入,这使得学生对财务高层的技术工作有着非常强烈的向往和渴望。然而,对于本科或专业课程的金融毕业生来说,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进入这样的工作岗位,而且绝大多数人仍然不得不呆在柜台、客服、销售等基层领域。然而,即使是学校基础岗位的培训和教学也往往是无效的。另一方面,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存在严重的时滞。首先,教材的长期不变性与金融信息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其次,教师的知识结构落后。就连具有双重资格和商业背景的教师也逐渐将他们的知识积累与快速增长的金融业分开。因此,他们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年复一年地照搬旧的做法。甚至一些金融机构也经常发现毕业生在教新人时缺乏对一些常识性金融术语的理解。

三。国外大学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经验

当前,我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特殊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我们也可以向外国教育学习。美国、欧洲和日本已经发展了世界上的金融业。他们在金融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和经验,这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的经验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业。美国大学的金融专业课程也具有鲜明的特色。美国大学的金融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子类别。此外,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在绩效决定方面相当灵活。大多数学院和大学承认学生在其他公认的学院和大学学习的课程学分(或等级)。这种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空,有助于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在选择和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此外,为了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教育的长期有效性和及时性,美国高校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并经常对教师进行补充性金融教育。同时,鼓励和督促金融机构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对接[6】。

(2)欧洲经验

欧洲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和金融职业教育中心,数百年来在金融人才的教育、培训和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金融危机时期,面对巨大的失业压力,欧盟委员会要求成员国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学生离校,包括延长他们的上学时间、提高最低离校年龄和补贴、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中学以上的资格证书等[7]。在德国,众所周知,它的双重教育享有世界声誉。教育专家胡博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说是一个教育体系,不如说是一个理念,一个强调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理念”。具体来说,“两元”中的“一元”是指培训学校——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指培训企业——使学生接受技能培训。学生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双方的培训。这是一种有效的校企联动模式。一方面,它整合了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日本的经验

日本的金融教育一直是亚洲领先的国家之一。日本儿童开始在幼儿园接受金融教育。孩子们可以从游戏中学习金融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游戏软件可以将学习和娱乐结合起来。例如,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知识游戏软件”使学生能够从游戏[8]中学习股票知识。在大学教育中,日本遵循“培养学生愿望和兴趣的综合能力”的理念。例如,早稻田大学商业部在综合教育课程模块中设立了“思想与艺术”、“人类与环境”、“社会与历史”和“科学与技术”四个主要领域,现有100多门课程。同时,还开设了20多门关于综合教育的专题讨论课程[9],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经济专业人员能够渗透人文、社会科学等地方,这有利于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该校在全校开设了1000多门普通课程,涵盖人文、社会、语言、体育等地方。同时,作为获得学位的条件,学生需要参加各种形式的课程,包括讲座课程、实践课程、讨论课程、实地调查课程、论文指导和其他形式的[10】。

显然,发达国家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金融素养的提高。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使学生不会因为将来某项技能的消失而面临生存的压力。在科技和金融以及各种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中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学习国际先进经验,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金融,在自由选择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创新灵感,是我国现代金融教育的应有之义。

四。金融科技时代我国高校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金融科技的普及,金融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基层金融服务人才的有效供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及其人才培养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要真正把“另一座山的石头”用于自己的用途,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并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校企深度融合,缓解金融服务人员结构性矛盾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鼓励他们参与实践,了解金融领域,特别是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各种新形式、新技术和新信息。丰富多样的校企融合是金融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资源(包括场地、教师、学生等)的相互整合。)以及企业信息、技术和资本。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直接接触金融实践,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和找到他们的专业方向。校企融合有多种方式。实训基地、校企课程合作和订单班是三种典型模式。培训基地的建设一般由企业投资。企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完全贴近行业,反映了行业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学生可以进行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场景演练等。以减少将来进入实际领域不必要的差距。校企课程合作的理念主要源于传统教学滞后于行业发展、课堂知识与金融实践脱节的现状。具体方式可以是邀请商界人士在学校讲课或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接受商业培训。“订单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定向培训模式。它的优势在于根据企业的需要创造人才。学生毕业也减少了选择工作的环节。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较好模式。

(二)专业素质建设,提高学生金融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来说,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真实地向学生描述工作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和内涵。课程创新是与教师培训密切相关的改革环节。它强调了“实践”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课程创新中应倡导与“实践”紧密对应的“案例教学”,即通过将真实的金融案例转化为生动的课堂设计,激发学生思考和置身于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金融伦理的重要性和金融服务的内涵。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关注一般知识课程和其他知识领域的学习,发掘他们的兴趣和专长,并鼓励创新。此外,应鼓励学生参加金融行业的各种资格考试,如银行雇员资格考试、金融会计师考试和金融服务工程师培训,使学生在考试中了解和加强对金融法规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减少适应工作的时间。此外,还有多种新技术和平台,如翻转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微课、应用程序等。可以合理利用,快速编码最新信息和特色观点,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激发他们的兴趣、灵感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金融服务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学、企业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协调支持与合作。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促进了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完善。金融人才的有效供给也为金融科技注入了更多的动力,金融将更有利于全民。

参考
[1]王文杰。金融科学与技术:起源、风险与监管[。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7 (10) :78-81,90。
[2]李弘文,姜泽深。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监管者的视角[。金融监管研究,2017 (3) :1-13。
[3]邹邱虹。金融伦理认知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浙江财经,2008 (3) :60-61。
[4]李四。金融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不容忽视[。上海财经新闻,2013-05-28。
[5]庄莉。方弘。从国内外专业设置差异看财务管理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黑龙江金融,2010 (7) :61-62。
[6]吴丽霞。[金融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借鉴。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1) :7-13。
[7]阚悦。提升技能,促进就业和教育投资: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分析[J]。《2009年全球教育展望》(9) :79-80。
[8]田豫。日本:金融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中国财经新闻,2006-11-07。
[9]宝利。日本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管窥——以日本早稻田大学和北海道大学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1 (6) :71-74。
[10]延平。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日本京都大学课程设计的视角[。复旦教育论坛,2013 (3)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