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39680字博士毕业论文周边强势方言在无锡方言演变中的影响和作用

39680字博士毕业论文周边强势方言在无锡方言演变中的影响和作用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9680字
论点:无锡,声母,方言
论文概述:

人们对典型性判断的认知状态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方言区的人对母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距或差异的心理认知会随着对普通话经验及水平的增长而变化,因为“人类知觉的一个特点就是对越是熟

论文正文:

绪方理论

 在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中,方言会对普通话的结构产生潜意识的介入性的干扰,人们在用普通话交际时会或多或少留下方言的某些痕迹(即底层)。其中有未加改造直接被套用的不合规范的成分,也有经过改造可供普通话吸收的积极的成分。这并不是标准的普通话,也不是方言和普通话的简单混合,只是一种普通话成分和方言成分按照特定的结构规律有机地组合而成的和普通话主体结构接近,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原有方言牵制、干扰的过渡语或中介语(不完全的普通话习得),有着特定的结构规律。同时方言区的人在说普通话的同时,自身方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而这种变化与方言口音普通话一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同样是方言中容易放弃的成分和普通话中容易习得的成分。因此,方言自身的变化不仅不会干扰我们的研究结果,相反,把握这种变化的本质将有助于我们的研究。本文即尝试解释方言普通话发生及变化过程中的各种规律。本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待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但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罗列出无锡人说的普通话里有哪些错误和缺陷,也不是仅仅描写从赵元任用现代方言学记录无锡方言至今八十多年来无锡方言的演变情况。而是希望通过研究不纯的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来探讨语言的深层次特点及语言变化的规律。我们搜集大量的语料分析的目的就是想了解在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这种自发的类推是怎样进行的,哪些方言因素影响大,易渗透,哪些影响小,易被取代。 第一章 无锡方言的音系及其与普通话的结构差异 无锡方言和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差异是两种语言接触时最容易引发变化的关节点,往往也是引起语言变异的主要原因。本章通过对无锡方言和普通话语音系统结构差异全面深入的考察,揭示两种语言语音系统的不对称性,以作为探讨普通话和无锡方言变异的语言结构依据。 第一节 无锡方言音系本文音系根据 2010 年在无锡进行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调查结果,发音人均为男性,祝建明(1941 年——)、宿德生(1940 年——)、王永清(1941 年——),长期居住在崇安区,声母保留舌尖后音,但以舌尖前声母为主,归类没有规律,入声韵母区分前[a  、后[ a  “杯班”开口度不同,“沙梳”不同,比较接近老派。 第二节 普通话和无锡话声韵调系统的结构差异 下文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无锡话和普通话基本语音结构特征分别进行对比考察。两者表层的结构差异,即语音要素数量和类别的差异;深层的结构差异,即与中古语音系统的对应关系和声韵拼合关系的差异。 一、表层差异 (一)声母 通话和无锡话声母系统表层的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浊声母的有无上。“[]”中显示的无锡话有普通话无的大多是浊声母。因此无锡话比普通话多 8 个浊声母6。另外两个音的发音部位稍有差异:一个是舌根擦音和喉擦音的区别,“喝”声母在普通话中念舌根擦音[x],无锡话中念喉擦音[h];另一个差别是无锡话在洪细音前 n 的读音不同,其中细音前念舌面前鼻辅音,而普通话无此区别。 (二)韵母 普通话和无锡话共有的韵母只有 14 处,其余都不相同,从结构来看:(1)单韵母:无锡话没有而普通话有的为[o],无锡话有而普通话没有的为,另有鼻辅音自成音节。(2)复韵母: 无锡话的一个特点是单韵母多,很多普通话读为复韵母的,无锡话都读为单韵母,如:普通话a ,e , e ,ɑ ,iɑan,uan在无锡话里读e。(实际情况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这里从略)。无锡话有而普通话无的复韵母有[i ]、[y ]、[u ]、[ue]、[i ]。影响无锡话调类分化和普通话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古声母清浊。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在无锡话中保留中古声母的清浊对立,声调仍按声母清浊各分阴阳。古声母的清浊影响调类分化。次浊声母基本跟着全浊声母走。而普通话除了平声还根据古声母清浊分阴阳外,其余各调类都不分阴阳。其中全浊上声并入去声,次浊上声和清声母上声仍读上声。无锡话中有入声,且根据声母清浊,调值调类都不同。而普通话没有入声。入声字的分配情况比较复杂,全浊入声字归入阳平,次浊入声字归入去声,清入声字派入四声,没有明显规律。 二、深层差异深层差异
主要是分别比较无锡话和普通话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以及两者的声韵调配合关系。由于笔者硕士论文对此已有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章 语言接触对无锡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 关于无锡方言的研究,已经出现不少横截面式的共时音系描写,大致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方言语音状况,为考察无锡方言的演变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无锡方言声韵调音位归纳中的一些不同意见,有些就源于这个原因。胡智丹(2007)的硕士论文已比较详细地描摹了无锡方言的语音演变轨迹。本章在此基础上将对从赵元任先生所记录的无锡城内语音至今将近百年的无锡方言语音情况做一个梳理,对其演变方式进行归纳,并结合强势方言、普通话来观察外来方言对市区话的渗透、影响的程度,同时也将努力对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语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第一节 发音人情况和语料来源 一、发音人情况
对方言受普通话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考察主要采用传统方言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快速隐匿调查法、不侵入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由于调查范围广,时间跨度较大,声韵母和声调分两个时期进行。其中涉及声韵母变异的调查还包括文白异读的调查和有关尖团变化的社会语言学调查,主要在 2008-2010 年进行。调查对象共计 109 名。主要发音人有 5 名,都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其中两名老年发音人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出生,长期居住在崇安区,声母保留舌尖后音,但以舌尖前音为主,归类没有规律,入声韵母区分前“杯班”开口度不同,“沙梳”不同,可作为老派的发音人。另外三名发音人年龄在 21—25 岁之间,声母平翘舌音已经合流,也不能分前普通话比较熟练,可作为当前无锡青年方言语音的代表。声调部分在 2011 年初进行,主要借助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中的材料进行统计,并根据研究需要补充调查。该数据库在无锡点的单字发音人都为男性,其中老年发音人 69 岁,语音面貌比较接近老派。青年发音人 32 岁,可以代表当前的新派。文中以“老男”、“青男”称之。同时本文调查需要从相对单纯的区域来选择发音人,以排除不同区域的影响,因此无锡市老城区被确定为本次调查的样本区域,即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不包括新增的滨湖区、惠山区和新区。在语料收集过程中,为使样本具有社会特征分类的指标,从而为社会层化解释模型奠定基础,发音人中男女老幼各行各业都要有一定量的代表。 二、语料来源 本章的语料主要来自传统方言调查法所获得的录音材料,以及快速隐匿调查和不侵入调查获得的语音记录。关于方言声韵母的演变和尖团音的调查表参看附录 1、2,单字调的录音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录音为主,所选单字详见附录。 第二节 声韵母的演变 一、合并无锡方言语音的演变 大部分是通过合并的方式进行的。从上个世纪初的10个声母, 10个韵母, 10个声调,发展到今天10个声母, 10个韵母,10个单字调,绝大部分采取了合并的方式。 第一类合并的方式是一个音位并入另一个音位。这种演变一般采用跳跃式的过渡,从未变音位突变到已变音位,或者两读。在词汇上呈扩散状态,即某些字先变,或者同一个字在某些字组中变,在某些字组中不变。符合这种情况的声母有: (一)部分古疑母字、微母字声母脱落,零声母字增加 近年来,无锡方言音系中的零声母字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古疑母字的鼻音声母和微母字、喻母字的浊擦声母正处于逐渐失落的过程中,而变成阳调的零声母 即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到现在,有明显的加速,特别是青少年口中的零声母字大量涌现。以古疑母字鼻音声母的脱落为例。它的变化规模比较明显,今天老年人口中还发 、的“梧瓦卧衙谚愚遇”等字在中年人口中多数已失落声母。而今中年人还读 、的“缘谊原迎疑误议”等字在青少年口中正在失落声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疑母字都完成了变异,部分还不存在共时差异,比如“硬、咬、呆、眼、我、饿、藕、鹅”等字。只是声母失落的现象随着年龄的递减而明显增加,这说明疑母字正处于变异中。 (二)  合流       无锡方言的声母,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研究》记有1个,《概况》和《江苏省志》都记为  个,陈祺生记录的城区声母1个,钱乃荣记录的无锡方言声母只有1个。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一组和 二组并存还是合流。     组和    组并存在《现代吴语研究》《无锡方音宽式音标草案》以及《概况》、《江苏省志》和《无锡市志》中有清楚的记载,无锡方言的声母    组和    组并存不混,尤其在《无锡市志》中还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无锡发    组声母时,舌尖平伸,用舌叶顶住齿龈,嘴唇圆撮。普通话是用舌尖翘起成饭勺状,顶住齿龈,唇不圆。一般来说,古精、照二两组是    组,照三组是;知组 / 在二组, /在一组。正式宣布一组和 二组合流的是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记录的无锡方言声母只有1个,没有二组声母,和笔者记录的一样,是地道的新派。《江苏省志》和《无锡市志》显然兼顾了老派和新派。但钱乃荣在文中也有说明:老派声母有一组,舌位较前,圆唇有些老年人,有的字已经并入一组。胡智丹也提到此项差异老派读音只存在老年人中,中年和青少年都为新派,也就是不分平翘舌了。  二、分化 (十二) 来源于中古山摄部分念      的喻母字,如“悦、阅、越、曰、粤”,虽然数量不多,但从《现代吴语的研究》到《当代吴语研究》都记作 ,直到笔者老年的硕士论文才记作两读和,在某些字组中可自由变读,如“阅览室、检阅、越南、喜悦”等,有些从普通话借入的字组只能念      ,如“越来越”。这种区别其实就反映了当前念的喻母字正处于变异当中。胡智丹就此展开调查,发现老年组没有变异,中年组的变率为 80%,青年组的变率为 100%。这项音变主要出现在中青年中,而且音变以后的读音并不统一。它的变异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合并入同组的齐齿呼韵母,一是并入与普通话读音相近的 韵母,一般来说,读韵母的人数比例要明显高于读 韵母的人数,而且在口语中用得越少的字,读为的比例越高。 对于中古山摄部分念[的喻母字来说,原本是非异读的,现在出现了三种读音,最底层的是,其次是最上面一层是,它也是最接近普通话读音的。这种新的异读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方言受到普通话影响的结果。由于该组字比较少,也不太常用,所以目前这三个音势均力敌,但仔细观察不难看到在不同的年龄组中这三个音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年龄越小所占的份额也越小。按照这种趋势,它将是最先消失的。 第二章 语言接触对无锡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23第一节 发音人情况和语料来源.............23第二节 声韵母的演变............. 24第三章 无锡口音普通话的语音问题.............71第一节 调查方法和语料搜集.............72第二节 无锡口音普通话的音类偏误............. 76第四章 无锡方言变异和变化的原因.............141第一节 语言接触对方言演变的影响..............141 结论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普通话的研究,我们也发现在带口音普通话中有的方言成分被保留得多一些,有的方言成分保留得少一些,结果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近似系统”——类似于中介语的连续体。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我们之所以能够把这些近似系统看成一个个独立的语言系统,是因为它是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学习者在由母语向目的语变化的过程中,一旦满足了交际需要之后就会僵化、停滞不前),是达到一定的普通话水平但还没有完全掌握普通话基本规则的人在实际交流中由于注重交际而非形式而产生的中介语或过渡语。其中母语迁移、有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材料泛化、学习策略是地方口音普通话产生的直接因素。本文主要探讨方言和普通话接触的问题,因此着重研究第一个因素,即母语迁移。本文对于方言的变异或者方言口音普通话的分层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方面,然而每种语言都有一个自给自足的语言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共同起作用。拿方言口音普通话来说,语音面貌差的人,词汇和语法的问题一定也很多,而即使语音可以非常纯正,也仍然很难摆脱某些方言词汇的渗透。但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只考察了方言和普通话接触中的语音问题,词汇和语法未有涉及,无法反映方言演变和方言口音普通话的全部语言事实,这样的研究还不是全方位的,成系统的。这些都将成为笔者将来需要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少文.语音常识[M].文化教育出版社,1956.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吴语研究室编.吴语论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中译本)[C].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第 6 版,2005印刷.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简·爱切生.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步?徐家祯译[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江苏省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江苏省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无锡人学习普通话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