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101589字博士毕业论文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研究——基于风险分担的视角

101589字博士毕业论文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研究——基于风险分担的视角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01589字
论点:创新,科技创新,风险
论文概述:

本文是科技论文,本论文以科技创新的风险收益规啡作为理论分析基点,以科技创新投融资风险的社会分担为上线,从财政科技投入、金融机构贷款和资木市场名:资等个侧对科技创新投资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主题选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11年中国统计摘要》数据,1979年至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9%,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改革后中国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部门间资源的重新配置而产生的静态收入增长。静态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如果没有持续和动态的改进机制(通常通过“动态效率”的衡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来检验),那么资本的快速和持续积累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进一步经济增长的源泉。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依靠物质因素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一种投资驱动型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正在达到不可持续的资源和环境供应的极限。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1995年5月,中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指出要充分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这一战略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11年10月,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表题为《关于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的文章,指出“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制度机制,其中金融支持体系是最关键的制度安排。近年来,为了发展科技产业,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和措施。例如,鼓励银行增加对科技企业的贷款,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中关村代理股权转让制度,新设立创业板,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形式,如票据和债券。这些政策措施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仍然存在融资困难。可以说,融资约束仍然是制约中国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探索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实现科技“第一生产力”与资本“第一推动力”的有效衔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科技创新固有的高风险和溢出效应决定了某些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部分或完全无序。政府必须积极介入,承担高风险,从而决定必须建立包括政府在内的投融资支持体系,解决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当然,金融支持系统仍然是关键。

1.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创新的经济研究通常被认为是由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发起的。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新产品或过程、新组织、新原材料来源或新产品的商业化或产业化,并指出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熊彼特对创新的分析始于经济资源的配置,他的研究集中在两个相关层面:一是创新的微观经济特征,如创业行为对资源配置的意义,二是经济结构变化与整体层面资源配置的关系。熊彼特认为,有竞争力的资本主义经济会走这样一条路,也就是说,它可能在前进,但它会趋向于一个稳定或平衡的状态;通过创新过程,现有经济中的生产资源可以被组合成新的用途。具体来说,熊彼特认为创新是通过建立信誉来获得资金的,信誉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建立。他还强调了商业银行的作用,即创造新的购买力,并使企业家能够获得这种购买力。熊彼特从分析微型企业创新开始,逐渐扩展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结构转型。他认为,这种转变需要金融体系的推动,或者更准确地说,银行体系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是导致经济活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资源重组的核心机制。熊彼特认为,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对推动创新趋势至关重要,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熊彼特对创新的经济学分析有着广阔的视角,特别是他通过金融体系配置创新资源的观点无疑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他对创新与经济资源配置之间关系的分析是不完善和有争议的。这反映在他对创新特征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熊彼特在其早期著作《经济发展理论》(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和《商业周期:资本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中强调了建立信用的重要性,强调银行信用应该通过建立信用来获得,以支持创新,而在其后期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熊彼特强调了龙头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自我投资。这种变化反映了熊彼特对创新特征理解的变化,即创新过程是由新的创业型企业驱动到大型、持久和稳定的企业。这一变化也引起了后来者的怀疑。后续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从微型企业融资的角度分析创新投资;第二,从产业创新活动的特征角度分析金融需求;第三,从宏观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金融与技术的关系。

第二章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项目风险

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生活相结合的过程,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和获取效益。科技创新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者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改善人类生活和增加社会福利,而后者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寻求商业价值,以满足创新主体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Rostow)在比较了20世纪英国和法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后指出:“20世纪法国的科学水平被判断为至少等于,可能大于英国。就发明的质量而言(不是数量,法国也等于或超过英国)。然而,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英国比法国的优势在于技术发明的成功商业化。因为,“英国在克服各种障碍方面的勤奋和毅力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他们没有多少发明可以夸耀,但他们为自己完善了他人的发明而自豪。这就产生了一句格言,如果有一件完美的东西,它一定是法国发明的,英国制造的”。熊彼特正是基于科技创新的这一有益特征,将发明与创新区分开来,认为发明只是一个新概念和新理念,只有将发明引入生产系统,发明才能转化为创新。从本质上讲,科技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创新科技产品的市场实现是科技创新全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

2.1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扩散

2.1.1知识创新

美国学者黛布拉·阿米顿首次定义了知识创新。他认为,知识创新是指为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发展、交流和应用新思想,并将其转化为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的活动。黛布拉·阿米顿(Debra Amiton)认为,知识创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创新价值体系——展示成功创新所需的所有相互依赖的关系;二是战略商业网络(strategic business network),它鼓励创新过程中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和竞争对手之间的知识流动,三是合作利益(cooperative interest),它鼓励通过共生合作关系建立双赢的环境,使知识得以发展。第四,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关注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有助于发现未来的市场需求,挖掘新的发展来源,赢得未来的成功。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永祥认为,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取新的基础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它的目的是追求新的发现,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理论,创造新的方法和积累新的知识。知识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始发现和发明;知识的创造性安排和归纳;知识的创造性整合和应用;知识创新成果的创造性传播、转化和规模产业化。因此,知识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首次将一种新知识引入知识体系或实际应用中,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新知识的科学性。知识创新的重要功能是增加整个创新系统的知识存量,知识的不可加性表明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是知识存量扩张的本质。

2.2科技创新的动力及其当代表现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进化和科技进步的历史。从以前基于实践经验总结的生产工具发明到基于专业实验室实验的现代科学发现和创造,科技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动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2.1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科技创新的演进和发展取决于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的驱动力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科技发展的驱动力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力。前者强调科学研究和发现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而后者强调科技创新源于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市场需求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实际上,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在技术创新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在不同的行业和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科学、技术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和多方向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知识库,与市场需求结构一起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速度。可以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社会需求决定了创新的最终回报,而科技成果的先进水平决定了成功创新的可能性和成本。科技创新是一个具有双重驱动力的发展过程。

1、科技成果要引导社会需求,转化为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其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轨迹。一方面,科学技术因其惯性而在特定的轨道上发展。创新的新要求往往来自于在现有科技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事先有明确的市场目标要求。因此,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已经创造的科技成果需要不断寻求商业化,引导人们的实际社会需求,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从而获得最终回报,并继续支持下一步创新。这就引出了一条理解之路:科学创造技术,技术衍生需求,需求产生回报,回报支持创新。从科学技术的开始到创新的最终实现,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促进了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蒸汽机车的出现,这导致了人们对快速运输的需求,进而导致了内燃机机车等的发明。但是,应该指出,这条路线的关键点是技术应该能够衍生需求,而这种需求是经济学中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具有现实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不是潜意识需求。科技创新者至少应该能够感知人们的潜意识需求,并且能够利用科技手段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使潜意识需求能够转化为真正的市场需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回报,促进进一步创新。由此可见,虽然科学技术有时引领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必须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基础。纯粹的零星科学发现不是创新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它们的发展道路是另一回事。

第三章投融资风险与科技创新风险分担......45

3.1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投融资风险……45

3.1.1科技创新体系……45

3.1.2……,科技创新的主要投资者,48

3.1.3技术创新的投融资风险.........49

第四章金融机构贷款——创新投融资中的跨期风险分担……73

4.1金融机构的优势及其创新投融资风险分担.........73

4.1.1“金融机构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对创新项目的偏好……73

第五章资本市场融资——创新投融资风险的横向分担...................99

5.1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及其对创新投融资风险的贡献……99

5.1.1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功能及其对创新投资的引导……100

第七章:中国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的实证检验

从前几章可以看出,基于风险收益法的影响,全社会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体系包括政府科技金融投资、金融机构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等。科技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相对的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应该为其提供巨大的金融支持,而科技创新效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金融体系的金融支持是其成功的关键。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Hicks)在其著作《经济史理论》(Economic History Theory)中指出,英国的工业革命实际上受益于18世纪初发生在英国的金融革命,因为一些重大技术发明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这些技术发明在工业革命中的大规模使用得到了固定资产大规模长期投资的支持。如果金融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低成本流动性支持,科技发明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将受到极大限制。以Lemer(2002)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科技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市场配置的相对失败,政府不仅应该为科技创新提供大量的金融投资,还应该积极投资建立风险投资机构或基金,直接投资股权或类似股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创新项目。本章拟对我国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系统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前几章的理论解释。

7.1测量模型变量的选择

7.1.1科技指标的选择

为了实证分析我国投融资支持系统对科技创新的作用,首先要确定科技计量指标。在科技计量方面,采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索洛残值法”是典型的,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首先,知识在生产函数中是否作为独立变量存在,理论上并不清楚。因此,用于估算的生产函数的选择仍有待讨论。第二,直接用作菌株是不合适的。全要素生产率通常是剩余产出序列减去相应的资本和劳动力份额。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产出等于边际产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份额等于生产函数中的指数,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估计有偏差:\'。第三,它包含了太多无法解释的资本和劳动力部分,包括非常重要的制度变迁的影响,这与本文的主要分析目的不一致。本文的重点不是考察制度变迁的影响,而是分析融资支持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因此,我们放弃了全要素生产率方法,从科技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因为科技创新是从科技投入到科技成果生产、转化和商业化的完整过程。

第八章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为之奋斗。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选择从创新投融资风险分担的角度进行研究,因为风险的背后是收益,风险收益的规律性鼓励企业家群体经历各种困难,进行创新。因此,建立基于风险共担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体系,将创造收入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承担风险和获取收益,从而分散和降低创新者面临的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率,鼓励创新者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水平。

8.1研究结论

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的长链经历了许多环节,涉及许多层面。科技创新过程不仅耗时长、复杂难懂,而且变化迅速,竞争激烈,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需要更多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分析和研究。虽然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很明显,本文的研究只能是一个理论框架和单一的观点,只能为以后进一步的详细研究奠定基础。在整篇文章中,我们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全社会在遵循风险和回报规律的基础上,在投融资方面给予支持。科技发明不等于创新。创新的本质在于科技的商业应用。无论是在技术研发的早期阶段,在实验开发的中期阶段,还是在市场开发的后期阶段,都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因此,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然而,科技创新的内在不确定性导致了更高的风险。风险是一种可能的损失,对许多创新项目的投资往往导致很少或没有回报,这使得投资和融资创新非常困难。事实上,推动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是有效管理创新风险,在创新成功后获取巨大利润。科技创新的背后是风险和利润的规律性。风险回报法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冒险获得回报,风险必须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资金纽带分散和降低创新者的风险,使创新得以顺利进行,提高创新成功率,鼓励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即使创新失败,损失也会分担,创新者也不会因为重大影响而无法继续科技创新。由此可见,遵循风险与收益的规律性要求,构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方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