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论文 > 博士论文论按需施教原则在中央苏区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博士论文论按需施教原则在中央苏区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论文类型:博士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苏区,教育,苏维埃
论文概述:

博士学位论文:谈按需施教原则在中央苏区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由硕士毕业论文中心,硕士论文组整理提供,本文阐述了谈按需施教原则在中央苏区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论文正文:

博士论文:按需教学原则在中央苏区教育中的应用由硕士论文中心和硕士论文组提供。本文阐述了按需教学原则在中央苏区教育中的应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教育工作是在我党已经部分执政并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条件下进行的。它有明确的教育政策,建立了完善的教育领导机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苏联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办学宗旨明确,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群众路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苏区教育的发展不仅直接协调和推动了当时的革命战争,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党、红军和苏区人民的斗争素质,为未来的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在教育政策中体现按需施教的原则。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报告了政府的工作,提出了苏维埃教育的总方针和中心任务: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哪里?它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动人民,使文化和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相联系,使广大中国人民享受文明和幸福。苏联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它是实施所有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消除文盲,创造一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1]从苏联教育的总方针和中心任务来看,苏区开展的教育工作是针对根据地建设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从革命斗争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体现了苏联教育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根据总政策的原则,首先,教育应该为革命战争服务。中央苏区是在敌人的严重围剿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没有革命战争的胜利,苏区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教育也就失去了载体和意义。在革命武装力量和反革命武装力量的较量中,革命武装力量依靠革命者政治和军事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依靠他们优越的武器装备。没有革命群众阶级意识和政治水平的提高,革命战争就不会胜利。因此,革命队伍始终十分重视提高广大革命群众的阶级意识和控制水灾。教育工作从教育政策的确定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尽可能适应了战争的需要,从而增强了革命斗争的力量。通过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干部和官兵去掉了文盲的标签,大大提高了干部和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他们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苏区的发展和建设。第二,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解放的需要。总的方针是文化和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即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摆脱压迫和剥削,从统治阶级向统治阶级转变。本质上,它是为社会解放服务的。其目的是使广大劳苦大众从被奴役变为社会的主人,成为根据地的主人,然后成为全中国的主人。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工人和农民,无论男女,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2]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给广大劳苦大众戴上了物质和精神的枷锁。为了打破枷锁,特别是封建思想、宗教迷信和国民党教育思想造成的精神枷锁,苏区通过各种有效的斗争,特别是教育工作,充分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在斗争中的信心和勇气,为社会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教育应该为生产劳动的需要服务。在苏区,广大工农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中央苏区教育与旧中国教育的根本区别。它结束了旧中国数千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脑力劳动者反对体力劳动者的历史,开辟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阶段。同时,广大劳苦大众也需要接受教育。教育使苏区得以相互促进和发展,由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的实施,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更加接近。这种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开发建设。
2。在教育管理中体现按需施教的原则。为了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为教育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中央苏区建立了符合苏区特点、自上而下、机构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而保证了苏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1。根据教育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各级教育行政组织。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前,各省、县苏维埃政府都设立了文教部门。1931年11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在瑞金成立,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部专门成立,作为全国根据地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对教育进行统一管理。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设立了小学教育局、高等教育局、社会教育局、艺术局、编辑部和巡逻委员会等办公室。同时,还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联临时组织法》(草案)和《省、县、区、市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委员会临时组织大纲》(以下简称《教育管理大纲》),明确规定了省、市、县、区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任务、组织机构、干部编制、干部职责、干部任免。
2。根据分级负责的需要,划分行政权限。中央教育部人民委员会在《教育管理纲要》中规定,教育部将在教育方针和政策上领导全国学校教育(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各级教育部除了直接指导校外办学外,还必须负责协助或领导各种社会教育和文化大革命组织。博士论文:关于按需施教原则在中央苏区教育中的应用。论文网博士将在论文中心为您组织和提供信息。列宁小学和高级小学的原则是以地区为基础,短期职业中学和小学教师假期培训课程的原则是以县为基础,短期师范学校和小学师范学校的原则是以省为基础。社会教育组织和文化团体也由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开展。
3。根据全社会参与管理的需要,应成立各级教育委员会,动员社会团体参与教育管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省、县、区、市各级教育部下设教育委员会。各级教育委员会由部长、副部长、普通教育科长、社会教育科长、编辑出版科长、共青团、少先队、儿童团体、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代表组成。、政府机关报纸的负责人、一两个地方学校的负责人、各种文化组织的代表以及地方低级教育部长,部长担任委员会的主任。[4]各级教育委员会成立后,各方面的代表将以明确的任务、分工合作、集体努力的方式参加教育委员会,这将有助于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4。教育立法应根据统一政府法令的需要实施。为了发展苏联教育,各根据地的党和苏联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方针,并发布了有关指示、指示等教育文件。1934年4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部汇总了过去制定和颁布的一些文件,将其命名为《苏联教育条例》,并公开颁布,要求各地贯彻执行。共有25份文件,包括《教育管理大纲》、《小学课程大纲》、《小学管理法大纲》、《夜校》和《半日制学校》。这不仅提高了苏联教育的管理水平,而且开创了我国新的民主教育立法,为后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5。根据教育工作监督检查的需要,建立检查报告制度。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部成立了一个特别检查委员会。各级教育部门已经设立了一定数量的督学和选拔有丰富教育经验和一定威望的同志担任这一职务。他们将对所属的各个领域进行检查,全面了解教育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工作。除检查制度外,还自下而上建立了工作报告制度。《教育行政纲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向上汇报工作,每月汇报一次,并随时汇报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然而,调查统计和学期总结只在每学期结束时报告。3个月不要报告,尤其不要做学期总结报告,要故意偷懒。[5]检查报告制度在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中央苏区党的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了按需施教的原则。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复制。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根据地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才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根据革命战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不同需要,建立了各种类型、层次和规格的学校和文化教育机构。在干部教育方面,建立了各种干部院校,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校、红军大学、苏联大学、列宁师范学校、红色医学院、红色通信学校、红军步兵学校、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在社会教育方面,开展了扫盲运动,包括夜校、半日制学校、扫盲班、扫盲小组、识字卡、读报小组、俱乐部和其他遍布乡镇的教学载体,以及扫盲竞赛和其他活动。在普通教育方面,列宁小学、列宁高级小学和劳动小学得到了普遍发展。总的来说,苏联革命战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办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培养我们需要的任何领域的人才。先做急需的事,后做不急需的事,推迟现在不能做的事。在学术体系方面,它根据工作需要是灵活的。有些需要长期培训,有些需要长期的学术体系,有些需要短期速成课程,还有一些采取夜校等形式。他们不占用工作时间,也不错过工作和学习。
2。根据中央苏区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坚持以实施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以适应苏联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为出发点,使教育内容越来越准确;在军事文化教育中,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建立了全新的、系统的教育教学内容。党内主要是教育党员认清革命形势,确定斗争目标,争取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进行土地革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红军中,主要是教育官兵贯彻党中央的精神,加强红军自身的教育,提高官兵的政治军事素质。在革命群众中,阶级革命教育、土地革命教育和扫盲教育是动员他们积极参加革命、帮助和积极参加红军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以教学民主和启发式教学为核心。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政治课教学方法:(1)启发式(废除注射式);(2)从近到远;(3)从浅到深;(4)言语的通俗化(新名词应按习俗解释);(5)讲清楚;(6)饶有兴趣地发言;(7)用手势帮助说话;(8)下次回顾以前的概念;(9)概述;(10)干部班应采用讨论式。这10种教学方法主要反映了中央苏区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为中央苏区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为中央苏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根据革命斗争的特点,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苏区教育的发展没有规章制度,但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因人因地而异,教学应灵活开展,加快人才培养。例如,在教育过程中,有的采用固定位置教学,有的采用移动教学。你可以学习全日制、半日制和夜校。你可以在课堂上或校外学习。壁炉和田野的边缘可以成为教学场所。特别是,扫盲教育采取了更加多样化的方法。1930年,徐特立在兴国的一次调查中总结了扫盲教育的经验。他指出,所有参加生产和革命工作的人都应该利用空的空闲时间阅读。阅读的最佳方式是组成一个由两到五个人组成的小组,他们一起吃饭、睡觉和工作。所有会读书的人和不会读书的人应该互相合作,教所有不会读书的人。它是用工作人员来教工作人员,用战斗人员来教战斗人员,用群众来教群众。丈夫教妻子。[6]后来,人们总结为一种群众路线教学法,丈夫教妻子,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识字者教文盲,识字者教识字者多,识字者少[7]。中央苏区教育创造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办学形式与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中央苏区教育的发展。
4。按需施教的原则体现在为教育本身的发展服务上。中央苏区根据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教育工作服务,抓好自身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努力工作,自力更生,为苏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根据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需要,我们应该认真培训和教育教师。中央苏区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缺少教师。建立一支革命教师队伍是中央苏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在1932年2月至8月的半年期间,临时中央政府有四个常设委员会讨论建立师范教育的问题。这表明了当时对工农教师培训的重视和紧迫性。中央苏区建立了许多从中央到地方的师范学校,包括高级列宁师范学校、初级列宁师范学校和短期列宁师范学校,形成了中央、省、县三级多层次、多规格的师范教育体系。中央苏区也提供了许多培训课程。在苏联管辖的江西和福建省,1933年寒假(即1934年初)开设了60个小学教师培训班。广昌县于1932年8月开办列宁师范培训班,集中全县100多人学习两个月,丰富和壮大了全县小学教师队伍。苏区还积极改革和利用老知识分子为中央苏区教育服务。1929年,第四红军共产党在《致商人和知识分子的报告》中明确宣布,如果知识分子愿意参加革命,工人和农民可以接受他们,并根据他们的能力分配适当的工作。[8]临时中央政府还发布了《征集专业技术人才通知》,广泛征集人才。例如,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前军医主任陈厚仪在宁都起义中加入革命队伍后,担任红军卫生学校的校长,加强了苏区的教师队伍。
我们必须根据困难和现实条件的需要,坚持勤俭办学的群众路线和道路。中央苏区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战争和动乱的环境中。甘南和闽西也是文化和教育条件差的贫困地区。他们缺乏教育经费和文化教育用品,条件非常困难。中央苏区在建立和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依靠广大革命群众,克服各种困难,走出了因地制宜、勤俭办学的道路。从1931年到1933年,毛泽东在《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和《蔡溪乡调查》中提出,文化教育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办学,根据人、地点、时间及时开展普及教育和扫盲教育。学习内容应从实际出发,采用群众互教互学的学习方式,为根据地的教育工作指明方向。苏联地区的教育仍然面临着物资短缺的问题。在最需要教育的地方,必须使用有限的物质资源。这一切都要靠群众、老师和学生自己解决。例如,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苏联大学等校舍都是干部和学生自己建造的。许多小学建筑都是破旧的祠堂或寺庙,其中一些在农家庭院里上课。教室里没有桌椅。一些学生自带书桌或坐在地板上。不用粉笔和黑板,用木炭在地上画画,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正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学生们坚持学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依靠群众勤俭办学,是中央苏区教育发展的伟大创举,结束了少数反动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历史,促进了根据地建设和革命斗争的发展,把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