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献 > 大学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关系分析,如何提高德育在社会实践中的有效性

大学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关系分析,如何提高德育在社会实践中的有效性

大学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关系分析

如何提高德育在社会实践中的有效性1。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加强素质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青年人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良好载体活动,以“奉献、友谊、团结、互助”为宗旨,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生活,贡献个人力量。如果中等职业学校能组织学生

大学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关系分析

什么是学校德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

如何提高德育在社会实践中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德育在社会实践中的有效性1。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加强素质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青年人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良好载体活动,以“奉献、友谊、团结、互助”为宗旨,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生活,贡献个人力量。如果中等职业学校能组织学生

大学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关系分析

什么是学校德育管理

大学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关系分析范文

摘要: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的关系体现在目标、内容和途径的统一上。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对道德教育本质把握不准确、内容安排不科学、主体自我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社会道德教育环境的吸引力,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驱动力,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从而共同促进公民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公民意识;养育;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加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当代大学生在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面临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德育论文

第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的关系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道德教育的目标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及文化决定的。随着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公民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丰富和充实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公民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合格公民,他们能够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这表明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公民意识内容相适应

在内容上,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有许多相似之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公民意识培训的基本内容包括民族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等。其目的是提高公民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德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督促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是否培养了公民意识。

(三)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统一方法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为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道德教育为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基础课程、人才和实践活动,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公民意识的提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促进公民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可以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大环境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道德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公民意识的规范和全面培养。

二。公民意识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全社会公民的素质和发展方向。从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全面认识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不准确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概述了道德教育的概念,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将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人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将一定的思想道德价值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其关键是将思想道德价值观内化为人类价值观,并将其外化为个人行为。马克思在他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的。道德教育恰恰是第四个。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本质没有准确把握,认为他们接受的道德教育仅限于课堂教学。这种错误的理解脱离了社会实践。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二)德育内容安排不科学

总体而言,学校德育课程安排是科学合理的,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调整和完善。目前,高校德育仍然以灌输教育为主。灌输教学法使受教育者只能把知识看作是一堆符号,当他们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时,才能把知识积累并储存在大脑中。这种教育方式脱离了学生现有的基础,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对种种弊端,为了提高高校德育质量,促进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调整高校德育课程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创新、系统化、科学化德育内容,更好地将德育内容体现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主体道德自我意识薄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高校德育的首要问题是找到德育的主体,即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形势,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判断模糊的问题。这反映在一些大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选择时,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道德知识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主体的自我意识薄弱,这往往会导致各种不良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公民意识的形成,不利于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公民意识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对策

“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是公民意识的“助推器”。鉴于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社会道德教育环境的吸引力

社会道德教育环境的质量对公民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要明确新时期德育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道德教育领域,培养独立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应纳入新时期、新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其次,完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净化社会氛围,有效发挥道德规范作用。第三,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及时纠正不合理的社会舆论,促进良好舆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是大学生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德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手段和校园环境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教育手段入手,不断拓展学校德育的新内容和新方法。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服务人的现实需求为宗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展师生平等对话,为社会培养“理想、道德、文化、自律”的合格大学生。另一方面,从学校环境出发,优化校园管理环境、制度环境和校风环境。在赋予学生充分权利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约束力,营造良好的校风氛围。

(三)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驱动力

家庭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环境。家庭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内容的共性与个性的结合。这里的共性是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人格是指尊重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二是注意家庭和学校的结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成员应该彼此相爱。除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之外,当他们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家庭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思想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促进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认知。首先,我们应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道德目标。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把个人理想和民族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其次,要促进大学生的自我道德追求。鼓励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和坚定的道德信仰,不断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确立教育对象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信仰,规范自我行为。

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过程中,公民意识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生不能培养公民意识,就意味着该国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缺乏公民意识,这是非常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找出原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
[1]董春才,刘福年,张焕庭。中国百科全书。[教育学卷。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王彦青赵红。关于构建高校新道德教育的理论思考[。长春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杜国社。[大学德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研究。Xi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