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祭 >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为什么南京大屠杀国家纪念日是在1213年设立的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为什么南京大屠杀国家纪念日是在1213年设立的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设立的意义

南京大屠杀国家纪念日设立于1213年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意义是警告人们不要忘记民族耻辱,落后是注定要被打败的。因此,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同胞必须团结起来,振兴中国。我们今天自由、平等、幸福、和谐的生活是我们祖先的血脉。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是什么?

1.设立国家纪念日是一种缅怀过去、安抚人民、顺应民意的措施。 2.国家纪念日的设立也是中国和世界之间更好的交流。它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民族对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向世界表达了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和责任。 正如欧洲的周年纪念日一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纪念日的设立,对于促进人类历史记忆的长期觉醒,避免一时的遗忘和麻木,学习历史,共同创造未来,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促进时代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具有世界意义。 在中国人民中,2014年12月13日是中国第一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纪念日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和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所有中国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并纪念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2014年2月,以中华民族的名义举行了一次官方纪念和公开牺牲。它的世界意义是敦促人类历史记忆保持长期清醒,避免哪怕是一瞬间的遗忘和麻木,向历史学习,共同创造未来,捍卫世界和平和正义良知,促进时代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是世界上的反法行为。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和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所有中国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纪念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2014年2月27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

为什么南京大屠杀国家纪念日是在1213年设立的

南京大屠杀国家纪念日设立于1213年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意义是警告人们不要忘记民族耻辱,落后是注定要被打败的。因此,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同胞必须团结起来,振兴中国。我们今天自由、平等、幸福、和谐的生活是我们祖先的血脉。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是什么?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范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增加了抗日战争胜利日、中国烈士日、中国宪法日和南京大屠杀日。纪念日作为一种政治象征,本身就是政治信息的载体。纪念日承载着强大的政治信息,反映了国家的政治意愿,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股隐性力量。通过建立这些周年纪念日,国家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已经实现,某些政治目标已经实现。因此,通过研究国庆日的建立过程和形成机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国庆日作为政治象征的特征和功能,特别是它对政治认同的提升。

关键词:政治符号;全国纪念日;政治认同;

摘要:近年来,国家增加了4个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烈士纪念日、中国宪法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作为政治象征的象征,阵亡将士纪念日是政治信息的载体。它体现了国家的政治意愿,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隐性力量。通过设立这些纪念日,国家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已经实现了某些政治目标。因此,研究国庆日的建立过程和形成机制,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国庆日作为政治象征的特征和功能,特别是政治认同的提升。本文就是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关键词:政治符号;全国纪念日;政治认同;

一、政治符号研究综述

2014年2月至11月,中国先后确立了四个国家纪念日: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日、9月30日中国烈士日和12月4日中国宪法日。在中国,一年内建立四个周年纪念是罕见的。在周年纪念日,官方和非政府组织发起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作为政治符号的一种形式,国家纪念日自然体现了政治符号的特征和功能。因此,本文试图将阵亡将士纪念日纳入政治符号研究的视角,表明它不仅是政治生活的产物,也是政治生活的写照。

总的来说,中国对政治符号的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对政治符号的建构、传播和功能进行了更多的探索。更具体地说,陈云乾以孙中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政治象征事件为例,探讨国民党是如何利用葬礼、阵亡将士纪念日、峰岸纪念仪式、中山陵建设等活动塑造和神圣化孙中山作为政治象征的。通过充分利用象征背后的资源,增强国民党统治合法性的目的达到了[1】。胡国胜以“列宁”标志的建设和传播为例,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宣传中国共产党革命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列宁公园、列宁歌曲《[2》等标志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徐良、许亮认为,政治符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标记政治符号、形成政治态度、唤起民众情绪、产生政治信仰、支配政治行为、促进政治沟通[3】;此外,朱靳东是中国第一个定义、功能和系统总结政治符号的人。在他看来,政治符号是政治信息的载体。它们不同于一般的符号和信号,具有一致性、任意性和象征性的特点。他们可以发挥沟通、维护、激励、解释和自律的作用,也可能产生功能障碍[4】。通过以上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符号的内涵定义仍有一定的挖掘空并且与传播、建构和功能相关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

国外对政治符号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成果多样。西方学者基于符号学解读政治符号。一般来说,西方对符号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符号为中心的符号学,以奥古斯丁为代表。他认为:“它让我们想起了除了这件事和感觉印象之外的东西”[5,换句话说,象征是代表第一件事的第二件事。奥古斯丁对符号的定义影响了索绪尔和皮尔斯。索绪尔指出,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所谓“能指与所指”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形象,“能指与所指”是指符号[的内涵。索绪尔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皮尔斯拓展了符号的外延。他将符号定义为“标记-对象-解释项”。对象是这个东西,标记是代表这个东西的另一个东西,解释项是那个东西的内涵特征[7]。第二类是现象学符号学,认为除了依赖理解的语言之外,文化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产品也是符号的重要内容。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西方学者认为符号至少有两个特征:第一,符号是主客体之间的媒介,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二,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具有一定的意义。人们通过符号理解和认识世界,从而展示符号的功能。

如果符号被引入政治视野,政治符号的概念就会出现。基于符号的概念,政治符号应该是政治信息的载体,政治信息作为人们政治交往的一个要素反映在公共生活中。工具政治认为政治符号是政治的衍生物,是政治生活的装饰。然而,新制度主义者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政治符号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灵活因素。只有通过这些符号,才能界定政治活动,理解相关政策。学术界形成的两种不同观点实际上是政治符号的工具和价值争议。

通过国内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政治符号是指承载政治信息、具有政治目的、具有丰富表达方式、兼具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符号类型。当然,在当前的政治谱系中,仍然没有研究政治符号的体系。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沟通和政治动员的相关方面,而对政治符号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表明对政治符号空还有很多研究值得探索。

2。阵亡将士纪念日:可以纳入政治符号视野的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2014年设立了四个国家纪念日,即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9月30日为中国烈士日,12月4日为中国宪法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日。可以看出,其中三个纪念日与战争有关,一个与法治有关,因此本文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纪念战争事件,另一类是纪念法治。

㈠纪念战争事件

一般来说,国家建立相关周年纪念必须有其实际考虑。同样,在我国设立战争纪念日是基于现实背景下的考虑。具体来说,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崛起,接连酝酿出对周边安全有隐患的事件,如解除集体自卫禁令、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买岛”闹剧。中国需要积极应对这一系列挑衅,维护历史正义和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需要利用相关纪念活动来塑造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在这方面,我国加快了相关纪念日的设立。

1.日本最近对中国的推动。

首先,日本正试图解除集体自卫的禁令。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于1946年制定了新的日本宪法。一般国家都有集体自卫的权利。然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者和战败国,无权根据宪法第9条进行集体自卫,该条规定“放弃战争,没有军队”自从安倍晋三第二次就职以来,他一直领导自由民主党执行所谓的“宪法修正案”。日本正试图“解除集体自卫权禁令”,以便日本自卫队能够向海外派兵,并使日本成为一个正常的主权国家。表1显示了日本为解除集体自卫禁令而采取的步骤。

表1日本解除集体自卫禁令的步骤

第二,参拜靖国神社。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这特殊的一年,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Shinzo Abe)于10月17日参拜靖国神社,纪念二战甲级战犯,极大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二战侵略国家和人民的感情。

图1近年来日本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统计数据

根据图1中的统计数据,自2012年以来,日本政界人士参拜靖国神社并供奉祭品的趋势呈上升趋势,只是在2015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国际背景下略有收敛,但在2016年达到6倍。此外,每年的8月15日,日本投降的特殊日子,日本政治家都会表达敬意或做出牺牲。

第三,日本发起了“买岛”的闹剧。我们知道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而日本在2012年启动了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进程,使中日钓鱼岛争端升温。一般过程如表2所示。

表2日本的“岛屿购买”过程

从以上三个事件中可以看出,日本正在吹越来越大的右翼风,试图改变二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并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2.塑造和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的必要性。

在国际上,2015年5月,中国习近平主席参加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也出现在莫斯科红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主要战场,苏联为打击德国法西斯主义做出了巨大努力。在这场战争中,苏联有2700万人死亡,其中1800多万是平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伤亡。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家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苏联以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彻底摧毁了西方强大的纳粹德国,成为世界强国。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部主战场,中国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持续了14年。其中,约有3500万中国士兵和平民伤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却因多种原因遭到西方的蔑视。从国际角度来看,西方世界一直强调强国决定世界历史的命运,否认弱国和小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思想:二战后“冷战”模式的出现;日本右翼势力拒绝承认失败的历史事实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国际因素外,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史地位的弱化也有其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挑起的两党摩擦严重损害了中国抗战的正面形象;第二,国共内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立即爆发,抗日战争期间唯一被承认为合法的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开始争夺抗日战争胜利的发言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抗日战争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第三学术界对中国抗日战争状况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历史事实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甚至许多数据显示出巨大的差异。因此,要求我们对抗日战争作一个科学客观的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作为一个政治象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通过一系列纪念活动,来敦促人们记住历史。执政党对公众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也是政权合法性的体现。事实上,如表3所示,世界主要国家都设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日。

表3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日的状况

如表3所示,美国、英国和俄罗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法国和韩国是二战后的复苏国家;以色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屠杀和压迫的受害者;德国和意大利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轴心国,都设立了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纪念日。中国还在1946年指定9月3日为“国家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委员会颁布了《国庆节和阵亡将士纪念日休假办法》,规定了“抗日战争胜利85周年”。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会议发布通知,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改为9月3日。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改了《全国元旦和阵亡将士纪念日假期办法》,延长了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规定。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以投票方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每年的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的12月13日被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纪念日。迄今为止,9月3日和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国家纪念日仅由国家最高当局设立,并已成为国家意志层面的法定纪念日。

(2)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历史上,中国在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新中国宪法。后来,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1982年宪法。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1982年宪法的实施日期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然而,法律宣传日仅限于法律宣传,只强调法律宣传而不是法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召开。与以往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的讨论不同,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讨论了法治问题。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法治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决维护宪法的法律权威,完善宪法实施制度,推进全面法治,推动国家治理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法律的核心,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也是制定其他法律文本的基础,因此被称为“母法”。在我国的“四个全面”中,“全面法治”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严格全面执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8]在这种观点下,法律的核心是宪法,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根据宪法治国。事实上,不仅我国如此重视宪法,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非常重视宪法的宣传和纪念。

表4其他国家宪法日的日期、原因及纪念活动

从表4可以看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宪法周年纪念日,并在周年纪念日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纪念活动,特别强调发展青少年宪法教育活动。宪法是国家的法律,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只有两者相结合,国家的未来才能稳定、法治、充满活力。正是在纪念《宪法》的过程中,《宪法》的权威得到了证明,并且在政治上也得到了集体承认。它还加强了群众的政治共识,实现了人民和国家的共同命运。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正走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中国的道路、制度和特点传达了中国的魅力。通过设立宪法日,国家维护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表现出对将权力保持在制度笼中的信心,并表现出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这样的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如著名法学家郭道晖所说,设定一个制宪日是好的,但我们不仅必须采取这种形式。中国还需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积极创新国家宪法日纪念活动,挖掘宪法日背后作为政治象征的政治价值和目的。

三。建立中国国庆日的步骤——以南京大屠杀国庆日为例

民间反应

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第二次上台以来,日本右翼势力逐渐壮大,导致集体自卫禁令解除、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国有化等事件,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曾有一段时间,诸如反日标语、口号、拒绝购买日本商品、甚至砸烂日本汽车和日本商店等非理性行为在中国许多地方上演。民间反日情绪急剧上升。据统计,2012年8月和9月,重庆、郑州、Xi、北京、洛阳等19个城市爆发了“反日反钓鱼岛”示威。

图2“抗日游行”词频搜索统计——来源百度索引

图2中的搜索时段是2012年全年,其中8-9月是“9·18”事件的周年纪念日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所以个人电脑和移动终端搜索的“抗日游行”也达到了当年的高峰,达到了24万次搜索。

图3“南京大屠杀”加上“国庆日”网络搜索需求图

如图3所示,百度索引中增加“南京大屠杀”和“国庆日”显示的在线搜索需求图显示,历史事实、遇难人数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都在上升。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我们可以看到网民们正在密切关注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发生地江苏省自1994年12月13日以来,已经举办了20多年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人士不断提出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不应局限于江苏省。

(二)CPPCC人大代表和委员的参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赵龙于2006年3月9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首次提交。 2005年,两项议案提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日本侵略者纪念馆升级为国家博物馆,并宣布一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指定12月13日为国家纪念日,国家领导人参加整个公开纪念活动,但未获通过。 2012年3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赵龙委员再次提出这一建议。同时,2012年3月1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等代表也提交了相关提案,提议设立国家阵亡将士纪念日。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2014年2月27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纪念日。随着该决议的通过,中国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记忆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3)举行第一届全国公众纪念日

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点,在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举行了全国公开追悼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一万多名南京市民出席了仪式。仪式包括唱国歌、敲响警钟空、默哀、敬献花圈、宣读和平宣言、揭开国家祭祀三脚架、习近平的重要讲话、敲响和平钟、和平鸽放飞以及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整个仪式庄严肃穆,表达了对死去同胞的深切哀悼。

表5第一个国家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具体表现和内涵

通过回顾我国第一次南京大屠杀的全国公祭仪式,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仪式和每一个细节都揭示了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目的。与此同时,它也是政治符号的集中展示,具有系统和鲜明的特征和含义。仪式包括建筑、声音(音乐)、文字和其他带有特定符号的事物,仪式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时间纪念符号。因此,可以说,从阵亡将士纪念日的确立到纪念活动的发展,是相关政治符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四。政策形成机制:政治符号的功能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国家,需要不断借鉴世界大国先进的国家治理实践和经验。因此,我国在制定一些政策时应考虑到国际上的共同做法,这些做法不能直接适用,而应借鉴其合理成分,结合自身特点加以修改,最终达到自己使用的目的(如图4所示)。就像国家宪法日一样,为了尊重宪法、保护人权、追求法治,中国可以借鉴相关的国家宪法日纪念活动,勇敢地融入其中。这不仅将树立法治和尊重宪法的国际形象,而且有助于促进中国的法治和长期稳定。

图4决策的内部和外部影响

除了积极的外部影响,政策的制定也是对消极外部挑战的回应。今天,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毕竟不是和平的,阴影笼罩在阳光下,冲突和挑战并存。因此,面对外部负面影响或挑战,政策的制定也应该有针对性和自我保护。对于来自外部世界的负面相关刺激,首先,一个人不能弄巧成拙,而必须勇敢地面对挑战,根据理性努力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它被称为积极的反应和战斗的勇气。像南京大屠杀国家纪念日的设立一样,它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纪念死去的同胞,纪念历史,警示世界。所谓的和平不会忘记危险,治理不会忘记混乱,生存不会忘记死亡。与此同时,它也有打击日本右翼势力的目的,这些右翼势力试图混淆公众和掩盖历史真相。所谓的“比魔鬼高一英尺,比道高一英尺”,对任何消极的挑战都有积极的回应。这是一种外部负相关。

当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最终都会受到其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样,影响决策的绝对因素是人民的声音,他们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命运的决策者,也是国家事务的参与者。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真正来自群众,走向群众。我们应该善于吸收和反馈人民的政治要求。政策来自人民的需要,是为人民的需要而制定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的主体性,实现人与政府的相互联系,维护政府的威信,同时也是保证政府灵活高效运行的必要手段。上述相关纪念日的设立基本上是一个政治仪式和政治象征纪念日,集中展示和总结人民和政府的共同价值观。这也是动员和释放人民的政治参与,以实现政治上的集体认知,加强已经达成的政治共识,最终促进人民对政府的政治认同,团结共同的政治目标。当然,这也是建立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最大政治目的。

五.结论

政治符号作为符号的衍生,具有符号独特的直观、清晰的表达特征,以及灵活、动态的显示特征。他们能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传递信息和意愿。然而,政治符号不同于普通符号。政治符号是承载政治信息并具有强烈政治目的的符号。它们的特点是及时性和及时性。那么,正确使用政治符号可以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力,有利于增强政治合法性和政治认同。然而,政治符号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政治符号使用不当,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目前,中国正走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未来必将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如何正确运用政治符号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服务,实现百年民族复兴的梦想,仍然值得思考。

参考

[1]陈云乾。政治合法性、挪用与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演变:以孙中山的“五五”就职日[为中心∑孙中山的宋庆龄文学研究(上)。上海:上海书店,2009:17。

[2]胡国胜。革命与符号:民主革命时期“列宁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 (3) :93-103。

[3]徐良,许亮。政治符号的功能分析[。消费指南,2011 (8) :172-172。

朱靳东。论政治符号的定义、功能和体系[。《江海日报》,1998 (5) :45-49。

[5]奥古斯丁。《论基督教教义[》//大英百科全书。芝加哥:大不列颠公司,1982年。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课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皮尔斯:论符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8]黄昆。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意义[。实事求是,2015 (13)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