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 > 关于图书馆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思考,图书馆如何管理资源

关于图书馆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思考,图书馆如何管理资源

关于图书馆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为了管理图书馆资源,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图书馆资源。一般来说。图书馆资源包括三个方面:1 .文献信息资源2。设施资源。人力资源现在大多数图书馆使用企业资源规划的概念来实现图书馆资源的自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更加人性化和生态化。具体分析如下:1

关于图书馆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苏州大学图书馆的部门设置

截至2014年,苏州大学图书馆分为10个系,一室一站。各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如下:办公室负责整个图书馆的财务、组织、人事、科研、文件、档案、办公设备、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和业务统计,协助图书馆领导组织宣传活动,指导各部门和各区图书馆的行政管理等工作。 1.《近20年中日古典目录学研究综述》,图书馆学杂志,1983(6)2。打开古诗收藏宝库的钥匙。文学与历史知识,1884(10)3。《二十五史续考》南京大学仙林国际校区图书馆《二十五史增刊》,位于校园中心,校园礼仪大道北端,面对校园正门,依山傍水,是仙林国际校区的标志性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利用为大型信息系统和图书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目前,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各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主要收集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相关的国内出版物。以及英文、日文、俄文和其他语言的外国出版物。到2002年底,收藏达到约250万册。 中国期刊有15,000多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200种,报纸147种,其中许多是中国特有的版本),外国期刊约有4,000种,台湾和台湾。

图书馆如何管理资源

为了管理图书馆资源,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图书馆资源。一般来说。图书馆资源包括三个方面:1 .文献信息资源2。设施资源。人力资源现在大多数图书馆使用企业资源规划的概念来实现图书馆资源的自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更加人性化和生态化。具体分析如下:1

关于图书馆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苏州大学图书馆的部门设置

关于图书馆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摘要:虽然我国图书馆古籍资源数字化已实施多年,但仍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存在版本和格式管理不规范、专业人才短缺、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在信息时代,相关组织有必要对古籍资源的数字化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版本和格式的标准化管理、专业人才体系的建设、数字资源利用机制的多样化等措施推进古籍资源的数字化。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利用和共享;

图书馆论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的古籍记载成为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证明”,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资源库,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由于漫长的历史变迁,许多古籍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受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等机构或个人的保护,公众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它们。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在保护古籍原貌的同时,通过古籍内容的数字化存储和传输,提高古籍的利用率,促进古籍资源的广泛传播。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探索始于台湾。20世纪90年代,台湾一些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古籍书目的数字检索功能,建立了古籍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古籍信息平台获取书目信息。1997年,辽宁省图书馆率先建立了覆盖3万多条信息的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此后,重庆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图书馆逐步启动古籍书目数据库和古籍数字化版本建设,为我国古籍数字化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古籍著录规则》成为具有国家“身份”标准的古籍数字化技术标准。它成为古籍数字化的统一标准,包括家谱、地图等各种古籍样式,促进了古籍数字化的全面发展[1】。

在理论界,许多学者也开始探索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并对古籍数字化的建设和利用提出了许多建议。梁爱民、陈立静从数字图书馆推广项目入手,从政策层面分析了我国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的相关建议,并从古籍数字化与数字图书馆推广项目[2]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整合发展的思路。高娟和刘贾珍通过实证研究,研究了古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合作,分析了古籍数字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潜在风险,提出了以古籍数字化工程为核心的古籍数字化建设方向[3]。邵郑坤指出,中国古籍数字化在版本、格式、体系、版权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技术和政策上加以规范[4]。姜妮从载体形式和处理方法上对古籍数字化做了明确的分类,并详细介绍了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古籍数字化的建设现状和发展程度。最后,根据古籍数字化的实际发展,她对中国古籍数字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5]。摘要: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现实,试图分析制约图书馆古籍资源数字化的深层次原因,并在相关文献和理论的支持下,探讨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和利用的思路。

一、[图书馆古籍资源数字化的阻碍因素/s2/]

1.缺乏总体规划

自1997年辽宁省图书馆率先实现古籍数字化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省级图书馆都开展了古籍数字化工作。不可否认,图书馆通过复制、扫描、电子鉴定等技术提高了古籍的利用效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目前的数字化存在重复建设和建设盲区的问题,缺乏统一全面的古籍数字化规划,这也导致古籍数字化的覆盖面和深度发展困难。一方面,图书馆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古籍数字化,缺乏政府机构或行业组织的整体协调,机构间信息不畅通,多机构重复建设同一电子版本古籍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葛源四库全书》的电子版中,有三个电子书目,包括武汉大学图书馆和岳麓出版社。虽然这可以丰富古籍的数字市场,但这些电子书的内容基本相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同一本古书的多个数字版本也使得消费者很难区分和选择[6]。另一方面,与古典古籍相比,一些历史悠久或受众群体有限的古籍在选题和电子化方面很难获得图书馆或出版社的青睐。对于数据不完整或市场需求有限的古籍,图书馆和出版商往往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选择回避。这些盲区不利于统一数字古籍数据库的建设。

2.古籍版本和格式管理中的困惑

古籍在流通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版本。不同的版本在句子、字符、排版等方面有许多不同。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如果古籍版本得不到识别和筛选,工作量将会增加。不同版本的古籍有其特定的价值。因此,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图书馆有必要进行版本管理,但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版本管理。即使一些图书馆已经建立了古籍数据库,它们也只是将它们纳入统计范围。没有有效的标注和多样化的检索,很难真正识别古籍版本,实现快速检索。此外,由于中国古代缺乏统一的文字标准,古籍中有许多特征,如不同的文字大小和不同的字体,这使得进行标准化的文字识别变得困难。此外,随着书面语言表达形式的变化,一些古老的异形字目前已经停止使用,给数字处理和现代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GB2312-80字符集,许多古籍中的字符不能在计算机系统中自动识别。目前,中国港台地区使用不同的字符集对古籍进行数字化,但实践证明,它们在以后的检索和共享中也容易出现“随机编码”现象,不利于传播。显然,缺乏标准化的处理流程不利于提高古籍数字化的效率,也不利于更广泛的数据共享和资源交换。

3.缺乏专业人才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工程,需要众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在古籍数字化建设中,图书馆需要历史考古、文学、图书馆信息等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掌握古籍内容,确保古籍数字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减少电子转换造成的数据失真。此外,在古籍数字化的过程中,图书馆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将原本基于纸张或其他物理材料的古籍转化为可以通过数字化被机器识别和检索的可视化数据内容,从而提高古籍的可传播性。因此,古籍数字化需要一批精通古代文学、历史和考古学的专家和数字工程师。然而,我国许多图书馆主要由馆员组成。这些图书馆员虽然具有图书馆信息和信息管理的学科知识,但在文学、历史、计算机技术等专业领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使得整体把握古籍数字化变得困难。

二。图书馆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的构想

1.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规划

各图书馆和出版机构应积极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和共建。一方面,应建立古籍数字化产业联盟。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出版机构、政府部门等机构可以联合成立古籍数字化项目协调机构,作为行业联盟的主管部门,对高度专业化的古籍数字化建设进行战略规划,明确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过程、目标、建设周期、验收标准等内容。另一方面,在施工管理方面,工会应根据相关专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项目施工计划,指导各参与组织根据自身实力开展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应用,并提供专业人才来指导施工和反馈进度。古籍数据库作为建设组织的重要知识产权成果建成后,行业联盟应进行相关专利申报和版权保护,在授权管理和版权交易中给予必要的知识支持和保障,以增强行业内的资源流动性。在古籍数据方面,图书馆还应建立明确的管理计划,根据学科、年龄、地域等属性对古籍数字资源进行分类,逐步完善各类数据内容,避免重复建设和[7]建设盲区。

2.加强古籍的版本和格式管理

由于时代和信息流的限制,古籍文献往往缺乏统一的风格。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图书馆应加强古籍的版本和格式管理,推进古籍数字版的统一规范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古籍图书馆的对接,以适应网络共享场景。在版本管理中,图书馆应协调各种组织,开展版本统一和版本标准化工作,归纳和管理多版本古籍,提高版本识别效率。在格式管理方面,图书馆应根据国家标准规范字符、字号和字形的转换。对于更复杂的文本内容,图书馆可以通过简化、替换、标注等形式有效提高此类内容的可读性,从而方便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检索,降低古代语言的认知难度。同时,图书馆还应在相关语言专家的指导下,建立古籍学习教育相关教程,普及古籍相关知识,以适应大量古籍数据库下的古籍深度管理。此外,在版本和格式管理方面,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最好建立统一的机制。当然,由于管理机构和运作模式的差异,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古籍数字化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有些复杂。今后,应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共同开展相关的标准制定和数据对接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3.构建专业管理人才体系

人才是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重要条件。首先,图书馆可以通过社会招聘,招聘一批计算机科学、考古学、档案学、文学等地方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将作为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整体把握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可行性和建设标准,以确保相关流程符合行业统一标准。第二,图书馆应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定期讲座、经验分享、项目讨论、部门会议等形式,加强内部人员与相关专家的沟通,建立完善的培训框架。第三,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古籍数字化建设项目各个方面的培训,使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成为古籍数字化建设的专业人才,进而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称职的管理团队。第四,充分发挥图书馆联盟的作用,建立机构间轮换和临时工作交流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实践导向和结果导向,使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能够胜任古籍数字化管理工作。图书馆只有通过招聘、聘用、培训、轮换等方式,才能逐步构建古籍数字化专业管理人才体系,为古籍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图书馆数字古籍资源利用建议/s2/]

古籍数字化的实践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数字化古籍资源为古代文史研究提供了便利。然而,不可否认,我国古籍数据库的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检索率低、使用效率低、缺乏共享平台等方面。

(1)在检索方面,基于关键词检索的检索模式没有考虑古籍复杂字形的检索复杂性,这会扭曲检索结果,影响实际检索体验和数据库管理。(2)古籍经常用于文学、历史、考古等研究工作。由于相关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它们一直是相对不受欢迎的学科。相关研究人员数量有限,数字古籍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大量的数据资源已经成为少数研究人员的资源。目前,古籍数据库还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3)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资源共享和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古籍数字化建设和利用过程中,各种组织也缺乏相应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施工组织、采购组织、租赁组织、服务组织等相关主体缺乏正常沟通。古籍数据库的整个利用过程处于孤立无序的发展阶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已经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开展古籍数字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大古籍数字建设规模,提高古籍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图书馆古籍数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图书馆今后应继续推动多元化数字资源共享的发展,从检索技术、共享平台和服务平台上完善古籍资源的利用机制。首先,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统一的版本标准和字符标准,建立基于关键词语义相关性检索的检索模型,不断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优化检索结果,通过智能推荐和个性化服务提高检索结果的准确性,优化用户体验。二是图书馆应建立一个共享古籍数字资源的平台,使资源的出版商、建设者和购买者能够在该平台上广泛沟通和互动,从而扩大古籍数字资源的交易规模,引导多方参与者通过该平台进行广泛合作,提升整个古籍数字资源的商业价值。平台的建立和规则的制定需要所有参与者的集体决策。应建立国家领导机构,政府部门应率先建立行业联盟,制定相应的风险分散和利益分配规则,确保资源共享的效率。第三,图书馆应做好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推广工作,让那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凝聚智慧的古籍进入公众视野。在“全民阅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期,只有促进古籍数字资源的普及和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古籍资源的应有价值,即全面社会化推广是提高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广度和深度的有效途径。当然,古籍数字资源的社会化和共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随着微媒体的介入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些尘封的词语可能会重获生机。

参考

[①康尔钦。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实践与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 (8) :8-10。

梁爱民,陈立静。古籍数字化、共建共享[。国家图书馆学杂志,2012 (5) :108-112。

高娟,刘贾珍。中国大陆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杂志,2013 (4) :110-119。

[4]邵郑坤。古籍数字化的困境及对策[。图书馆学研究,2014 (12) :32-34。

姜妮。中国古籍数字化分析与探讨[。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 (1) :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