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 > 安徽经济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探究,节约集约用地有哪些措施和方法?

安徽经济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探究,节约集约用地有哪些措施和方法?

安徽经济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探究

节约集约用地有哪些措施和方法,如何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中国土地开发规模失控的原因是各级政府没有很好地利用规划方法来有效控制土地开发总量。一些地区甚至将规划视为经济发展的“路障”和“绊脚石”。显然,发挥计划控制作用的关键是依法实施。

安徽经济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探究

如何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规划控制作用,优化土地利用总体结构和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是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建立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导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照“集中布局、集约用地、产业集聚”的原则,强调各行业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和土地利用的功能结构,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土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国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通过提高单位土地的效率,可以使产量尽可能高。 强化是最初在经济领域使用的一个术语。其初衷是在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加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和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集约用地本质上是土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获得最少的土地投入。驳斥就是对某些事件和问题进行评论,揭露和驳斥错误和反动的观点或主张。 驳斥错误和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①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切实加强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为开发区升级扩建提供科学依据,我部决定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首先引用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事实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反驳。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估目标及,

节约集约用地有哪些措施和方法?

节约集约用地有哪些措施和方法,如何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中国土地开发规模失控的原因是各级政府没有很好地利用规划方法来有效控制土地开发总量。一些地区甚至将规划视为经济发展的“路障”和“绊脚石”。显然,发挥计划控制作用的关键是依法实施。

安徽经济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探究

如何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安徽经济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探究范文

摘要:本文从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即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分析了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在构建误差修正和格兰杰因果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和因果关系。结论:安徽省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lnTR和lnLIU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lnLIU的格兰杰原因是LNliu。经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提高未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地集约利用;要素投入;技术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增长率具有高速度和高波动性的特点。从1979年到2011年,年均增长率为9.7%,经济增长率高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自1953年至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共出现了8次完全的波动。频繁的过度波动,一方面损害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效率;另一方面,造成能源的广泛利用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此同时,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资本、能源、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持续而广泛的增长驱动的。能源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能源的大量消耗。随着高排放,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压力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增长率和增长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建设不要急于求成,盲目扩大建设规模,片面比较发展速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意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土地)和保护环境,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因素投入的角度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并以安徽省为例实证检验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1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理论分析

丹尼森(Denison,E,1983)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另一类是单位产出(生产率)。

为了从输入因素的角度进行详细的研究,对输入因素进行了更详细的分类。生产要素投入包括四类: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和质量;资本的质量和数量;单位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政策因素和资源配置的改善。他认为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教育。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投入的角度进行研究,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分为直接动力因素和间接动力因素,生产要素的投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间接影响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土地的集约利用。

1.1生产要素的投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促进或限制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产率或要素组合的总和。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投入和要素生产率或要素组合。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低,任何工业国家都必须不断增加各种因素的数量来实现其目标,以便获得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仅仅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是一种广泛的经济发展方式。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有限,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依赖于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发展反映在土地空中。区域土地上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数量和组合比例的变化以及要素补偿的运动规律,验证了这种增长方式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或制约作用。生产要素(经济发展源的结构类型)的使用效率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直接因素。如果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即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使生产要素投入保持不变甚至减少,国民收入也有可能增加。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要素生产率大于要素投入[2]。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提高了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1.2技术进步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间接因素。1957年索洛从生产函数中剥离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后,剩余就是技术进步,在生产函数中经常被称为“索洛剩余”(也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表明,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是全要素生产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介入使经济从“外延”增长转向“内涵”增长。因此,可以说,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来源,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技术进步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比例,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1.3制度安排调控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从投入的角度来看,改变经济发展系统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再分配和配置,可以通过具有不同利益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当制度安排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资源将从低生产率领域转移到高生产率领域。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市场导向体系和开放政策三个方面探讨制度安排:(1)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中各产业的数量、分布和关系,产业结构和分布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更加合理,使用效率必然提高。产业结构和布局决定了土地的结构和布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趋于优化。(2)市场导向体系以价格为信号的市场机制来分配生产要素。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市场和政府(规划)机制的协同作用。土地资源配置、价格、供求、竞争和利益风险等市场机制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土地资源在结构和布局上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最佳水平。(3)对外开放政策反映了中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将会引进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学习、模仿、消化和吸收,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无疑会促进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率。技术转移或扩散将进一步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2安徽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实证分析

2.1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2.1.1研究方法

2.1.1.1土地利用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是基于现有的大部分选择指标体系原则[4-5]。根据安徽省的特点和现有的土地利用强度评价指标体系文献,从城市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6]土地利用强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德尔菲法(见表1)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2.1.1.2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根据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在参考作者已有成果和文章的基础上,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三个方面构建经济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专家打分法分别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见表2)。

2.1.2计算结果指标的数据源和原始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安徽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1-2014年)等。,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并在1996年以相同价格调整。根据上述方法,定量计算了“安徽省每年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Tr)”和“安徽省2000-2013年土地利用强度(LIU)”。

2.2模型构建和分析

2.2.1平稳性检验不影响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指数(即lnTr和lnLIU)对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本文采用自动增益系数测试和聚丙烯测试。表3显示了测试结果,在10%的显著水平上未通过显著性测试。一阶差分后,每个序列在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上表现出平稳特征,即lnTr和lnLIU序列都是一阶单块序列。

2.2.2 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用于协整检验。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选择滞后二阶进行协整估计,得到协整检验结果。表4显示lnTR和lnLIU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2.3误差校正模型一阶差分序列lnTR和δLNLIu,et-1 = LNLIu-1.7665-0.7121 LNDT,将ET-1引入误差校正模型,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其参数,得到误差校正模型。那就是:

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得到提升,LNt增加1个百分点,LIU长期增加0.7121个百分点,但短期内只有0.0244个百分点。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对短期偏离的长期调整达到32.71%。

2.2.4因果关系分析从表5的检验结果中发现,lnTR与lnLIU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lnTR是lnLIU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发展必然会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然而,lnLIU并不是lnTR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集约用地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这一结论符合前面的理论分析,也符合实践。

3结论和建议

3.1研究结论理论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得到提升,LNt增加1个百分点,LIU长期增加0.7121个百分点,但短期仅为0.0244个百分点。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对短期偏离的长期调整达到32.71%。lnTR与lnLIU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LNTR是lnLIU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发展必然会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3.2启示与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限制土地自然供给的前提下,有必要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从而增加土地的集约利用。然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原因是安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来实现增长。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即依赖资本驱动、劳动力廉价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因素。然而,可以预见,随着安徽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向内涵型和质量型转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这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将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文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未来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更有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1)改变资源利用方式,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人才科技创新推动安徽两型社会建设。(3)制度创新推动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投资、扩大内需和三轮外贸拉动经济发展。

参考

[1]毕军贤。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分析[。《城市问题》,2002 (4): 25-27。

[2]杨飞虎。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52-2008[。《经济问题探索》,2010 (9): 1-2。

[3]胡文国,吴东。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 69-72。

[4]徐焰、蒲李杰、张李芳等。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k0/][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 (6): 810-820。

[[5]徐霞。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学分析[。南京:河海大学,2007。

[6]蔡骏,郑华伟,刘友昭,等。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27 (3): 350-355。

[7]蔡骏、刘友昭、欧郝明。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关系研究[。《农业技术与经济》,2012年(4期):80-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