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 > 思想政治在教育学理论品质的现状研究,学习教育学的理解/意义?

思想政治在教育学理论品质的现状研究,学习教育学的理解/意义?

思想政治在教育学理论品质的现状研究

学习教育学的理解/意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的。只有按照教育规律行事,教育者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存在并发挥了作用。

思想政治在教育学理论品质的现状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从作者在《中国素质教育报告》(2009年3月)中发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若干问题现状调查》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重要而有意义,他们更关心社会政治;另一方面,他们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对于那些学习的人来说,首先,作为政治老师,他们应该增强自信心。坚定的意志;忠于党的教育,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情操 其次,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和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也叫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 这是一个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团体。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它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思想影响,改变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基础的。在政治思想方面,我积极加强政治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政治理论课的机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并把它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教育联系德育,知识联系实践。 这对思想道德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学习教育学的理解/意义?

学习教育学的理解/意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的。只有按照教育规律行事,教育者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存在并发挥了作用。

思想政治在教育学理论品质的现状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在教育学理论品质的现状研究范文

摘要:理论素质的丰富和素质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品质主要表现在理论内涵的彻底性、意义解释的普遍性和普遍性、理论原则的坚定性、理论表达的延展性、理论逻辑的自洽性和理论魅力的感染力。理论品质的成长作为一个过程,离不开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其中最深的基础是实践,最关键的环节是提炼和反思,客观化是非常重要的反思要求。此外,理论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许多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学习,也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制约。它还包括国家需求和社会增长内需对理论质量的增长和提升提出的要求,这是决定理论实现程度(包括质量增长)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扩展性;自我一致性;客观化;

教育学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和目标任务将发生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面临着更多的要求。在创新与发展的诸多内涵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品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品位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选择。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进步两大领域。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主要是指新理论观点的形成、新知识形式的出现、新方法论或新研究范式的出现,这自然包括理论素质不断提高、多样化和丰富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本文并没有具体评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现有理论的质量,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呼吁从自然的角度建立这样的评价标准,以便人们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特别是在理论成果方面,更加注重理论质量的提高。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的主要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是马克思的“彻底说服理论”。与这一理论直接对应的一个著名论述如下:“批评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批评的武器;物质力量只能被物质力量摧毁;然而,一旦理论被大众掌握,它们也将成为物质力量。这个理论只需要说服人们掌握群众。然而,只要理论透彻,它就能说服人们。彻底意味着抓住事物的本质。一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1]

问题是,多年来,我们一直专注于“彻底性,即抓住事物的本质”然而,在理解和研究“人是人的本质”的内涵方面取得了多少成就?更重要的是,如果有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的实践有什么实际的指导价值?可以说,马克思的“说服的彻底性理论”不仅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方法论和本体论的指导价值,而且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包括指导实践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工作理论)必须通过“说服的彻底性”所获得的实践结果反映在这些理论的质量和等级上,从而引导人们关注和研究如何表现和提高理论质量的问题。

1。理论内涵的彻底性和意义解释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应该成为理论最基本的品质。

一是理论内涵的彻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对人的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最好的,只有更好的。二是该理论充分照顾和表达了人们的合法需求。它不仅反映了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更深刻地代表了社会上最广大人民的长远根本利益。换句话说,这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兴趣表征的普遍性、兴趣表达的精确性、兴趣反映的持久性和兴趣扩展的可能性上。那些根本不代表人们切身利益的理论最终将成为空头理论,并会遭遇“一旦思想与利益分离就出丑”的局面。第三,理论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定的价值或普遍规律。虽然这些普遍规律只能从相对意义上理解,不能绝对,但毕竟这些普遍规律有超越现在或改变异常状态的内在要求。因此,只代表当前或眼前利益而不能代表最终价值的理论可能是一个“蹩脚”的理论。这种关系也是政治学研究中人们所讨论的“原则政治”和“利益政治”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须处理“利益政治”问题,即任何社会规则或社会管理,甚至社会治理,或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活动。,不能避免实际的不平等和产生被人们批评的“歧视性待遇”问题。这种情况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现代政治的特征,即现代政治不是“原则政治”,而是“利益政治”。而“原则政治”关注的是普遍性原则如何延伸到政治以及如何实现它。虽然人们也质疑“原则政治”的要求是否具有“理想色彩”,因为要完全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所有不平等待遇是非常困难的,充其量只能减少歧视程度。[[2]但是,人们仍然认为应该重视“原则政治”,所以理论需要平衡“原则政治”和“利益政治”的关系。第四,理论本身具有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结合的魅力,具有“打破常规,求实”的特点。至于意义解释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主要是指这种解释不能把普遍性、特殊性和个性的联系分开。特别是,它不仅考虑特殊性,而且否定普遍性和共同性。否则,结果是人们对这种特殊性充耳不闻,因为它没有普遍价值,因此不能与人们产生共鸣。

2。理论原则的坚定性。

这主要是指对一种理论的最内在的原则立场的规定,仿佛资本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立场应该是人民的立场,即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原则立场,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立场的独特性、代表利益的准确性等。在此基础上,它还呈现了理论本身的风格,如阳刚之气、大气、周政等。它们都应该有一个性能阈值,理论质量的发展特征就是基于这个特定的性能。从目前对这一问题缺乏研究的情况来看,人们可能很难对理论质量的发展作出恰当的描述,因此目前只能对其进行一些最简单的定性研究或判断。

3。理论表达的可扩展性。

这主要是指理论解释力的全面性和与时俱进性,不言过其实,不确认绝对事物的存在。这种延展性可分为弹性和韧性。理论弹性(elasticity of theory)主要是指理论在被实践磨砺甚至破坏后,及时调整相关内容以适应新变化的能力,也指理论解释事物的阀门阈值的深度和开放性。韧性最初是指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吸收能量而不发生脆性断裂的能力。这里提到的理论韧性主要是指理论本身的包容性和包容性、理论解决外部挑战的能力、理论消化外部合理因素的能力等。,以及构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换句话说,因为一个理论是可延展的,它将有很强的与时俱进的品质。随着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它将不断丰富其内涵,增强其解释力。

4。理论逻辑的自我一致性。

因为理论本身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它有很强的自组织性,可以自我证明,可以同时协调各种关系,甚至它不需要自我证明。正如马克思在评价法国二月革命中有关阶级的表现时所指出的:“一个阶级一旦奋起反抗,集中力量于社会的革命利益,就会在自己的情况下直接发现自己革命活动的内容和材料:打倒敌人,采取适合斗争需要的措施,自己行动的结果就会推动它前进。它并不从理论上研究自己的任务。法国工人阶级没有这样的立足点。它还不能进行自己的革命。”[3]也就是说,当一个理论具有很强的逻辑自洽性时,它不会经常陷入不一致或自相矛盾的情况。它甚至不需要经常修改和补充自己。这个理论本身是透明的、简单的、清晰的和不言自明的,并且可以征服广大群众而无需自我论证或自我论证。然而,广大群众在面对这一理论时不需要运用太多的学习能力,但只要他们有普遍的情感体验或生命本能,就可以简单地掌握这一理论。就像传统社会中许多几乎不识字的人一样,他们也知道“天地良心”和“不宽容正义”等基本规则。然而,他们可能更难证明什么是“良心”和“正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

5。理论魅力的吸引力

这主要意味着一个理论对人们有多重意义,比如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拓展他们的意境,增强他们的信心,坚定地追求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它甚至表明,当人们有了某种理论时,他们会感到非常自豪和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理论素质的形成应该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很成熟。在此期间,一些最初不成熟的品质之间可能会发生负面的相互作用,即逆向生长。然而,从总体趋势来看,这一暂时的错误为理论本身的不断成熟开辟了一条道路。此外,理论的质量应该是统一的。如果这些理论品质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同步向同一个方向发展,那么理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会更强。相反,如果理论的质量相互冲突和干扰,它会使自己经常处于矛盾的境地。

这里所讨论的理论素质成长不仅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的丰富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定理论素质从最初的占有到逐渐成熟的趋势和状态。从过程发展的意义来看,理论质量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应该表现为由几个环节或几个连续阶段组成的连续统一体。遗憾的是,目前,由于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必要研究,人们对这些环节或阶段的称谓和特征仍不清楚。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成长的基础和相关条件

应当注意的是,理论素质的成长包括理论素质的多样化和丰富化、理论素质本身的精炼化和精细化、多种理论素质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以及理论素质的客观化效率。它们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的,也就是说,理论质量在开始时可能相对不成熟,但在经历各种挑战和在各种实践中磨砺之后,它会逐渐成熟。在这个成熟的过程中,不仅有对这一理论的保护和赞扬,还有大量的质疑、质疑、考虑、歧视、辩论等等。正是因为这种尖锐的效果,尤其是在理论辩论中,一个理论在逻辑扩展上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尽管该理论的“补丁”越来越多,但其本身的缺陷却越来越少。

1。理论素质增长的最深基础是实践。

这种实践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人文关怀实践和思想斗争实践,其中有更具体的实践内容和表现形式。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做法与人们通常认识到的做法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根据人们通常所说的实践的哲学意义,它主要是指人们主观和客观看到的活动和行为。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可以是人,包括大量的事物和对象。然而,理论素质成长所依赖的实践主要是指理论塑造、改变或促进人类认知和情感、态度和行为以及人格发展的过程和方式。换句话说,这里所指的实践主体是指某种理论观点,实践的对象只能是人,而检验实践的主要标准是看这个理论征服或掌握群众的程度,即“一个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它也将成为一种物质力量”。这两种实践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性,即实践主体的大量行为直接作用于客体,导致客体按照主体的预期发生变化;理论实践的主要特点是间接性。虽然这种实践有时可以直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理论不能直接影响大量客观事物。只有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才能间接地影响或改变外部世界。因此,马克思实际上认为理论本身不是一种物质力量。只有掌握群众,它才能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理论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影响必须通过人(群众)的“中介”。也就是说,理论不能直接作用于事物。它只能通过作用于人的大脑,即改变人的思维和情感,塑造人的能力,间接地影响和改变事物的形式甚至属性。

此外,理论素质成长所依赖的实践主要是指理论能否“掌握”或“征服”群众的过程和情况,也指理论能否真正帮助和促进人们对事物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更具体地说,它不仅包括“掌握”群众的具体表现,如是否形成认知、丰富情感、端正态度、激发动机、形成良好行为等。,还“掌握”了群众的数量,如观众的数量、征服个人和团体的比例等。,还有理论上“掌握”群众状况的深度,如听觉、进入大脑或进入心脏(灵魂),甚至“掌握”群众的时限。如短期、中期或长期影响,它们都表明了理论所依据的实践的质量,而这些实践的质量基本上决定了理论质量的质量。因此,理论素质的成长过程不仅取决于自身实践的多样性,这有助于形成理论素质的丰富性,还取决于实践过程的复杂性,这有助于促进理论素质的提炼和再提炼。实践模式越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素质就越多样和丰富。然而,复杂而曲折的实践形式,虽然代表了过程的坎坷和磨难,但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炼了理论的内在品质,即顺滑的实践与坎坷和磨难的实践的效果应该是互补的。人们当然希望某个理论(它的实践)的推广会是顺利和方便的,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可能像那样顺利和顺利,它总是会经历许多磨难和挫折,而理论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理论的质量成长与其人文关怀的实践和有效性密切相关。这里提到的人文关怀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而言,人文关怀是指以物质同情为前提,以人权保护为核心,以人格尊重为基础,以人性关怀为表现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人文关怀一般不包括物质奖励,而仅指满足精神、伦理、宗教和其他需求的活动,而这些需求是物质奖励无法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属于更广泛的人文关怀。显然,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不同于物质刺激,同时充分考虑了人的情感、家庭纽带、友谊等。

2。理论品质成长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提炼和反思。

这里所谓的浓缩,就是说我们应该善于总结、提炼经验。没有通过反思总结的经验将永远属于经验的世界。只有已经总结的才能成为理论。这里提到的“总结”实际上是人们熟悉的思维对感性经验的“加工”过程,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从表面到内部相互联系”的完整过程。这里所说的反思主要是指通过某些对象进行折射式的重新审视、反思和反思。正如翻译黑格尔《小逻辑》的何林先生所指出的,“反思”一词“非常混乱”。这个词有反思和事后思考的意思,有时是“记忆”或道德上的“反思”,也有反思、回归、反思、幻觉、反思等意思。“这显示了‘反思’一词的难度,因此我们敦促读者从上下文中理解‘反思’一词的含义和翻译。”[4]

对象化是反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有意识的人,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不断的“客观化”。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动物与其生活活动直接相同。它本身和它的生活活动没有区别。正是这种生活活动。人们把自己的生活活动变成他们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因为他是一种存在,他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命是他的对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活动才是自由活动。异化劳动扭转了这种关系:正是因为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人才把他们的生活活动和本质变成维持生存的唯一手段。”[5]

马克思指出:“客观世界的实际创造和无机自然的转化是人类作为阶级意识存在的自我确认(即,这种存在把阶级当作自己的本质,或者把自己当作阶级的存在)。......正是通过客体世界的转变,人才实际上确认了他们是阶级的存在。这种生产是他活跃而相似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表现为他的创造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类不仅像在意识中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分成两部分,而且在实践和现实中把自己分成两部分,并在他创造的世界中想象自己。“[6]

就人类而言,为了了解自己的外表,人们需要借助镜子来看自己,而为了了解自己,他们必须通过自我意识来把握自己。一个作家可以把他最真实的内在品质倾注到他最自豪的作品中,这无疑成为他内在品质的对象化。画家美丽的绘画是他内心世界的物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有许多客体化的东西,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甚至是某种形式的利益(包括物质、政治和文化利益的丰富内涵)。

就一个理论而言,如果一个理论想要展示它的本质力量,它也必须通过对象化更好地展示它。然而,理论的客观化与人类客观化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理论的客观化只能通过人类条件的变化来揭示。也就是说,一个理论的对象化只能是一个人,只有一个人才能体现或表现出一种理论本身无法展示的实践魅力。这是因为一个人可以进行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具有自愿自主的特点。我们一般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方向和任务的有效完成。事实上,它并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功能,而是指这种活动的主要操作者和主要承担者的思想和行为,真正保证了事物的正常发展。一个理论或一本书一旦脱离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不能直接促进事物的发展。因为理论的对象化只能是人,所以不同的理论在什么方面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人,比如它们是否影响人的思维、态度、个性或行为,可能存在差异。就行动本身而言,限制短期行动或限制持续行动(可能会转变成习惯)、有效行动和无效行动等显然是有区别的。至于影响一个人某个方面的理论的范围和程度,这是一个需要仔细评估的问题。事实上,理论的客观化只能是人类的问题。马克思已经说得很清楚,“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也将成为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理论本身不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充其量,他们只能解释世界的能量或“精神武器”。只有将它们客观化为人类思维、人类行为动机和特定行为,即客观化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体现物质力量的魅力。特别是,理论本身的客观化并不是由理论本身来完成的,而是依靠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来具体操作理论的客观化过程。因此,马克思概括地说:“哲学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以哲学为精神武器;一旦思想的闪电完全击中这个简单的人民花园,德国人将作为人类获得解放。”[7]

当然,理论素质成长的条件不能脱离许多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学习,也不能脱离周围环境的限制。其中包括国家需求和国内社会增长需求对理论质量的增长和提升提出的要求,这是决定理论实现程度(包括质量增长)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我在这里不再重复。

参考

[1][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0,454,16。

[2][美国]詹姆斯布坎南等人。原则政治,而不是利益政治[。北京: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社,2004:译者前言。

[4][·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