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4543字开题报告范文,《国际贸易文件开放报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

4543字开题报告范文,《国际贸易文件开放报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

论文类型:开题报告
论文字数:4543字
论点:直接投资,对外,理论
论文概述:

本文为国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通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对国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方法进行了介绍。

论文正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
开幕报告
内容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研究框架
五、写作大纲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
七、读过的文学作品
一、选题背景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大力实施“引进”战略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已经更加广泛和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企业减少贸易摩擦、克服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过去资源供给的不足。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客观的、必要的,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总的来说,中国的OFDI起步较晚,规模不大。因此,对OFDI相关领域的研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指导作用。OFDI理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两种理论为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OFDI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上述两种理论,1906年提出的费希尔套利理论从利率差异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而1933年提出的赫克特-奥林生产要素放弃理论则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原因。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外国直接投资理论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后,美国开始对欧洲等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专业化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60年代,外国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才正式展开。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外国直接投资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国际贸易理论学术界逐渐形成了包括斯蒂芬在内的一些影响深远的外国直接投资理论?海纳的垄断优势理论、1966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76年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1977年邓宁的折衷理论和1978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这些基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背景的研究成果是被广泛接受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自19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开始出国。这主要是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开始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杨洁篪、朱波,2007)。
戴仲强(2008)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西方主要外国投资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一些经典理论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很好的解释意义,而一些理论对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没有解释意义。这一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无法用在发达国家背景下研究的传统外国直接投资理论来解释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动机。这个时代催生了新的外国直接投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外国直接投资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和对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理论支持。经济学家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此后,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兴起。
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在他的文章《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中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1983年,他在《第三世界的跨国企业》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开发生产技术来满足小市场的需求,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填补市场空。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尔&桑加亚(Lall & Sanjaya)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和竞争优势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本土化理论(Technology adaptation Theory)o Technology Localiza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低,但通过引进技术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本地化或本土化,特别是对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仍然可以形成一些独特的优势。”坎特威尔(坎特威尔,1991)和托伦蒂诺(托伦蒂诺,1993)共同提出了技术变革的产业升级理论,又称“技术创新的产业升级理论”。这一理论的重点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积累和变化。人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积累技术能力,在邻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成功的投资,并最终升级为发达国家的向上投资。”日本学者小泽提出的“国际投资一体化发展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升级应以出口导向战略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增强为基准,将国家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与工业化战略相结合。小泽将经济发展、外资和比较优势动态作为三个相互作用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比较优势和因素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变化。海外业务也将增强工业竞争力。反过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变化将促进企业的跨国成长,最终使相关企业成为领先的国际企业。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理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理论。它主要强调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企业的特点和特殊性。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理论、投资区位理论、投资动机理论、投资模式理论、企业理论等。(杨洁、朱波,2007)。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外商直接投资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它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外国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行为日益增多。尽管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和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由于经济结构、政策支持和限制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迫切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现状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发展方向,以期对现行政策体系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政府更好地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中国OFDI的实际影响,有利于丰富和推广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为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实践指导。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随着OFDI在发展中国家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从OFDI理论的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与OFDI相关的领域。贝克尔等人(2005)在对德国和新西兰的外国直接投资动机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拥有丰富技术劳动力的东道国可以显著吸引德国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但拥有丰富技术劳动力的东道国对新西兰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没有显著影响。Witt & Lewin(2007)提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海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规避母国的国内制度约束。冯,赫雷罗和肖(2009)比较了中国大陆,中国台北,日本和韩国四个国家(地区)的OFDI的动机,得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北的OFDI有寻求技术的动机,而韩国和日本的OFDI有寻求人力资源的动机。我国许多学者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何军(2007)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OFDI的主要动机是通过获取技术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国企业应善于利用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找到好的合作伙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更加大胆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走出去获得先进技术,尽快融入全球供应链。戴仲强(2008)利用面板数据验证了西方主要外国投资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一些经典理论也能更好地解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而一些理论不能解释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陈文斌(2008)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研究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国防导向。黄静波和张安民(2009)基于1982年?对2007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的分析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能源需求、出口和区域合作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能源需求和出口的变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大。此外,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是否规避贸易壁垒特征的检验没有产生显著结果,企业的“走出去”也没有受到经济体制变化的显著影响。
易昌军(2010)在对民营企业OFDI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民营企业OFDI的具体和本质动因。苗红亮(2010)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可以概括为生产外包、资源导向、突破服务贸易的限制和追求超额利润。崔佳宇(2010)从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研究表明,内部激励包括寻求市场扩张、寻求利润最大化、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寻求资源和资本、寻求自身优势的发挥。基于发展中国家与欧美主要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一些学者对中国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易昌俊(2010)发现,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基于垄断优势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战略目标是获取高额利润、控制和垄断外国市场,而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掠夺性或对抗性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实践、学习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少数学者从行业或企业层面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例如,许魏武和王和合(2005)认为,最小化R&D成本、生产和销售等价值链环节,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中国高科技企业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的真正动机。他们还建议,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了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突破后发劣势,政府应积极鼓励高科技企业在R&D投资,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更好地开发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提高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陈艳和张涛(2007)提出了以“技术+品牌”为核心的中国“走出去”战略,运用微笑曲线、要素理论和整合经济理念,阐述了其必要性和实现机制。基于对浙江省温州市三家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朱洪梅、池任勇(2011)总结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依靠中国政府对外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规避贸易壁垒,巩固、扩大和开放商品和服务市场”。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和政策演变。通过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阶段的分析,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本章首先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来梳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OFDI机制和模式。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本文选取典型政策作为政策变量,从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总体影响和个别政策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测试。使用第3章中设置的模型和选定的数据,对单个政策和整个政策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个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具有显著影响,其符号符合理论预期。三个政策变量的综合效应表明,我国现阶段国外直接实施的项目审批程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4、结论及对策。通过对投资政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和影响的分析,得出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2)本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可以简单表达为:(略)
五、写作大纲
概要5-6
摘要6-7
1导言10-23
1.1研究问题和意义10-13
1.1.1研究问题10-12
1.1.2研究意义12-13
1.2文献综述13-18
1 . 2 . 1 OFDI的动机13-15
1 . 2 . 2 OFDI发展阶段15
1 . 2 . 3 OFDI的决定因素15-16
1.2.4 OFDI政策16-18
1.3概念框架18-19
1.4研究方法19-20
1.4.1演绎和归纳的结合19-20
1.4.2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20
1.5创新点20-21
1.6论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21-23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及政策演变23-35
2.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23-25
2.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演变25-35
2 . 2 . 1 OFDI初期政策26-27
2.2.2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阶段27-28
2.2.3扩大外国直接投资阶段的政策28-33
2.2.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概述33-35
3中国对OFDI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机制与模式35-43
3.1政策的OFDI效应机制35-36
3.2变量的选择和假设的提出36-40
3.2.1解释性变量和假设的选择36-38
3.2.2控制变量的选择和假设38-40
3.3模型建立和数据选择40-43
4.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43-52
4.1机组根部检查43-44
4.2协整检验44-45
4.3逐步回归45-46
4.4个人政策对OFDI影响的检验46-48
4.5审查三项政策对OFDI的总体影响48-52
5结论和对策52-55
5.1结论52-53
5.2对策和建议53-55
参考文献55-59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略)
七、读过的主要文献
[[1]阿里伯·李泽楷《外国直接投资理论》,[,1997年。国际公司,1970-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剑桥。
[2]阿南德·贾兰,布鲁斯·科格特。国家的技术能力企业竞争和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商业研究》,1997(28)3:445-467。
[3]巴格瓦蒂。《国际贸易:[选集》。编辑卷,第二版。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7。
[4]邓宁,《南方投资发展周期与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伦敦:弗朗西斯·波特,1986年。
[5]冯克勤,艾丽西娅·加西亚-埃雷拉,萧艾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大韩民国和中国台北四个亚洲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实证研究。工作文件,2009年。
[6]库马尔,印度企业国际化;模式、策略、所有权优势和含义[。《亚洲经济政策评论》,2008年,3(2): 242-261。
[7]约翰·福斯特先生。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分布——共同的政策,但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研究》,2011(4): 125-138。
[8]马克森,J. R .,斯文森E.O .货物和要素贸易与国际技术差异[J .]。《国际经济评论》,1984(26):175-192。
[9]迈克尔·威迪,阿里·刘易斯。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对一些国家制度约束的逃避反应[国际商业研究杂志,2007,38(4):579-594。
[10]蒙代尔,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美国经济评论》,1957: 321-335。
[11]萨沙·贝克尔、卡罗丽娜·埃克霍尔姆、罗伯特·杰基和马克·安德列亚斯·明德勒。《区位选择和就业决策:德国和瑞典跨国公司的比较》,[,世界经济评论,2005,41(4):693-731。
[12]辛格,6月。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一些新证据。1999年工作文件
[13]史蒂文Globerman,丹尼尔·夏皮罗。政府政策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加拿大的经验[国际商业研究杂志,1999(30): 513-532。
[14]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公司》,麻省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
[15]卜伟,叶广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8):57-63页。
[16]卜伟,郑春义。中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5943。
[17]卜伟。中国工业外商投资的控制与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11:180-181。
[18]华林陈莉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制度因素重要吗?[。《经济杂志》,2011(1):20-25。
[19]陈文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与模式选择——以福建省为例[。时代金融,2008(7):170-171。
[20]张涛陈艳。积极推进以“技术+品牌”为核心的“走出去”战略——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必然选择[。《国际贸易》,2007(3):14-17。
崔佳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6):12-14。
[22]戴仲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29-35。
邓铭。制度距离、“示范效应”与中国OFDI[的区位分布。《国际贸易问题》,2012(2):123-135。
[24]董立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动机的新实证研究[。《技术、经济和管理研究》,2011(11):73-76。
冯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回顾与展望[。山东社会科学,2014(1):117-121。
[26]关程健,王晓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2):59-65。
苏果温,黄韩民。制度距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国际经济和贸易探索》,2010年(11期):21-26页。
[28]何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研究[。经纬经济,2007(2):57-59。
[29]何树峰,郭于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析:政治因素重要吗?[·杰]。上海经济研究,2009(3):3-10。
[30]张安民黄静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力类型的实证研究——基于1982-2007年对外投资流量的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探索》,2009(7):4-10。
[31]李洪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未来趋势[。商业研究,2004(5):143-145。
林佶·洪,胡·文婷。中国国际投资发展阶段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2-59。
[33]凌丹,赵春丽。政府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经济杂志》,2002(6):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