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15400字论文范文高中生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

15400字论文范文高中生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15400字
论点:社会支持,研究,心理健康
论文概述:

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是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我们应予以保持;社会支持水平较差的,我们应帮助学

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首先,社会支持的定义和
评价的差异导致了社会支持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的差异。目前,国外有影响力的社会支持问卷大多采用多轴评价方法。例如,目前最有影响力的问卷是亨德森等人(Henderson等人,1981)的社会沟通调整表TinterwiewschedtlleforSueialine-AE:ion,1551),该问卷分为两个维度:社会支持的可获得性和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适宜性。安德鲁(Andrews,1978)在一项对城市社区的研究中应用了社会支持问卷,共有16个项目,分为三个部分:危机支持、邻里关系和群体参与。沙洛森等人的社会支持问卷(SSQ)有27个项目,分为两个维度:社会支持量,即一个人在需要时可以依赖他人的程度。主要涉及客观支持;通过对支护的土壤景观经验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支护的满意度。可以发现,上表中测量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支持、土壤景观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最近在中国可以看到两种社会支持措施。一种是由学者肖水原于1986年设计并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有十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3个项目)、向上支持(4个项目)和社会支持利用(3个项目)。二是陈慧璐教授编制的“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社会支持功能和社会支持质量。每个部分有6个问题,共12个项目。迄今为止,小水原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已在我国广泛使用。该量表不仅符合我国的实际,而且更全面地反映了个人的社会支持水平。
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复杂概念。它不仅包括环境因素,还包括个人的内部认知因素和外部行为,直接反映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人(支持者)为核心,个人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行为进行的人际沟通系统。它包含相互依存、有组织和协调的人际关系。有了这种关系,个人将获得信心和安全感,感到安慰、快乐和充实。当他遇到心理和心理压力时,他可以从这种社会关系中得到有效的帮助。相反,当一个人缺乏这样的关系时,他会感到孤独、沮丧和痛苦。

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型
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和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经过心理学家20多年的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发展,目前公认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科学委员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和社会支持的缓冲模型。
主要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效应。无论个人是否面临压力,高社会支持总是伴随着良好的身心健康。此外,无论个体的人格因素是什么,无论个体拥有何种程度的支持,只要能够增加社会支持,就必然会导致抵抗心理压力的能力的提高,并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整体健康。这一论点得到了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例如,通过对社会孤独者和高社会支持者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社会孤独者的身心疾病发病率远高于高社会支持者(Berkman&Syme,1979;House等人,1982年).
缓冲模型认为,只有当人们面临更高的生活压力时,社会支持才起作用。它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或少受心理压力事件的影响,并保持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它可能在压力事件和主观评价之间发挥作用。更好的社会支持会使个人低估压力情境的危害,从而减少压力情境对个人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或缓冲主观体验和疾病发生之间的压力。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减少我们对压力严重性的感知,从而减少压力经历对我们的不利影响。例如,对于产后妇女,指导和社会团体支持可以最有效地预防抑郁症(卡特罗纳&威尔斯,1987)。
虽然两种模式在研究重点和研究角度上不同,但社会支持的有效范围是不同的。然而,它们都证实了社会支持在我们面临心理压力时所发挥的有益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在维持我们身心健康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
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社会关系与健康的关系。早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德凯恩就发现,社会关系的丧失是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以来,社会流行病学、精神病学、社会学、医学和心理学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健康有益,而不良社会关系的存在对身心健康有害。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讨论国内外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根据研究的发展过程,我们将国外研究分为三类:
l,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侧重于这一方面,侧重于社会支持和疾病、病态心理学及相关研究。这种研究可以分为两类: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运用社会学和社会流行病学的方法,从整体上分析社会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些研究包括:洗衣房和海文(1968)发现,如果老年人有亲密的朋友,他们可以有效地减轻抑郁症状。安德鲁等人(Andrews等人,1978)研究了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洛克(Locke,1989)提出社会支持有助于保护自我概念和减少精神压力反应。
微观研究通常使用临床或实验方法来研究社会支持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系,或社会支持对实验刺激的拮抗作用。例如,Nuckles等人(Nuckls等人,1972年)研究了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水平和孕妇妊娠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多、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妇女中,知名疾病的发病率仅为社会支持水平低、生活文件多的妇女的一半。他们认为社会支持已经缓冲了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的破坏性影响。托马斯等人(托马斯等人,1985)研究了成人血液胆固醇水平、血尿酸水平、免疫功能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社会支持高分者。他们的血液胆固醇水平和血尿酸水平低,免疫应答水平高。此外,这些因素与年龄、体重、吸烟、酗酒、不良情绪体验和其他因素无关。

第二部分研究工具、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中使用的问卷分为两个独立部分。第一部分是我自己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第一部分是自我报告症状检查表90(Sel-Report symbol check lis90),缩写为SEL-90量表①。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l及量表
修订原量表为湖南医科大学肖水原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它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主观支持(4)和社会支持利用(3)(以下简称利用)。自1986年以来,该量表已应用于20多个国际和国内研究项目。虽然原始量表已用于成人和青年大学生的研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它不能全面衡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这是因为在校学生主要与父母、老师和同伴交往,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缺乏“老师支持”的项目。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量表中增加了这个项目,并修改了其他一些项目。具体修订计划如下:

第二部分:研究工具、对象和方法...,(6)
一,研究工具...,(6)
二、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 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8)
2、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相关研究...,(10)
3、高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回归分析...,(21)
4,不同水平的社会支持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4部分:讨论第35部分结论和建议第5部分:结论和建议第38部分。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一)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主观支持和利用社会支持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其中社会支持对男生和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最大;不同的心理问题有不同的社会支持效果,建议我们逐一分析心理症状,对症下药。
(2)主观支持和利用进入回归方程,表明这两个支持项目在高中生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3)由于永平社会支持的不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具有良好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与其他两组,尤其是贫困组有明显不同。中等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中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一些心理因素的症状最为严重。社会支持水平低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主观支持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前者相似。总体而言,主观支持水平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4)高中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是,女生比男生更能有效利用社会支持,一年级比二年级更能有效利用社会支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女生比男生健康,三年级的一些健康状况比一年级好。研究表明,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这表明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是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有力措施。如果社会支持水平相对较高,我们应该保持它。如果社会支持水平低,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改善这种状况:如果社会支持水平中等,我们应该加强引导,防止学生的心理健康向坏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
l,郑和君,邓景华等,“高中生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日月L版1993。
2。沈何勇和高兰。心理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95年12月。
3。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咨询》,安徽人民出版社,l版,1998年。
4。高玉香,《健全的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一版。
5。孟玉群主编:《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3月。
6,施花荣,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7。马建清主编:《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8,[前苏联]彼得罗夫斯基,巴林斯基,集体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9,[前苏联]彼得罗夫斯基编辑。年龄和教育心理学,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系,1980年10月。
10,沈季良,李虹,夏勇和刘立新:《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版,199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