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格式 > 3625字论文格式经济毕业论文参考资料

3625字论文格式经济毕业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类型:论文格式
论文字数:3625字
论点:中国,研究,监管
论文概述:

本文是论文参考文献写作指导,简单的介绍了经济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正文:

经济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

[1]白重恩、杜英娟、陶志刚、童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和工业区集中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经济研究,2004 (4)。[/比尔/] [2]博·文光。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 (1): 37-44。[/比尔/]
经济毕业论文参考2段锦,蔡全基。王常雄。对产业集聚理论的经济学思考[。社会科学前沿,2006 (4): 275-278。[/比尔/]
[1]李傅莹,臧惠平。《银行监管理论研究》,[。《税收与经济》,2005年(1): 55-57页。
[2]杨嵇绍。现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启示[。经济特区,2006 (10): 103-104。
[3]王均豪。监管经济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8-93。[/比尔/] [4]孙芙蓉。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国金融,2011 (8): 26-27。[/比尔/]
经济毕业论文参考文献3王宋祁。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北京: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社,2011 (1): 66-69。[/比尔/]
[1]张新柱。从双边市场的角度看网络间的结算和收费方式[。《经济和社会制度比较》,2006,(1):37-45。
[2]张东升。《澳韩关税控制调查报告》,[。中国价格,2005,(11):55-58。
[3]江·郑新。[电信资费模型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2005,(11):39-44。
[4]魏雪艳。电信资费制度改革需要深化[。中国价格,2005,(04):43-45。
[5]刘山,舒冬-易。电信资费区间上限和下限调控的探讨[。电信科学,2009,(4):82-86。
[6]乐毅。梁熊健。对电信资费管制理论的几点思考[。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8(2):32-35。
[7]陈小红,马军。中国电信资费制度改革基本观点[J]。中国工业经济,2002。(1):23-31。
[8]王秋明。激励强度权衡与监管定价机制模型设计——以中国电信业监管定价总体模型设计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6,(3):38-45。
[9]曾进,唐守莲。基于消费者差异的拉姆齐定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15(4):67-71。
[10]陈坚,夏大为。价格歧视、不对称竞争和不对称监管——从电信市场“单向号码携带和网络交换”监管政策的角度看[。《中国工业经济》,2009,(6):141-150。
[11]郑士林,张新柱。中国电信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增长:1994-2007[。经济研究。2011,(10):67-80。
[12]王红梅。竞争中的电信资费策略——选择资费[。《世界电信》,1997,(2):12-15。
[13]刘丰源。全球电信资费管制的经验与借鉴[。中国价格,2008,(03):21-23。
[14]王琦。陈启月。《电信价格监管中的网络外部性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7(1):34-38。
[15]陈奇彭颖。中国电信价格管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价格月刊,2007年。(1):16-18。
[16]查·宋雪。中国电信运营商价格歧视及其法律规制研究[。价格月刊,2007,(9):8-10。
[17]Xi·国华,刘忠颖。中国电信资费改革探索[。定量经济、技术和经济研究,2004年。(1):5-14。
[18]江·郑新。中国电信资费管制研究[。《通讯世界》,2005,(11):76-77。
[19]龚永华,李邦义。移动通信业务组合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金融和贸易经济。2009(4):118-122。
[20]张东升。《意大利和西班牙电信资费监管调查》,[。中国价格,2004,(4):42-44。
[21]陈旭光,唐姚佳。中国电信监管改革绩效测试[。价格月刊,2011,(8):80-83。
[22]彭云菲。马朝群。中国电信资费管制问题及方法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8(2):24-31。
[23]曾进,唐守莲。中国电信资费管制制度变迁的帕累托改进[。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8(4):53-56。
[24]杨川。川岛康南。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理性战略:价格挤压[。《中国工业经济》,2012,(9):51-63。
[25]陈坚孟庆国。电信网络互联利益分配模型及激励机制[。中国管理科学杂志,2003,6(6):40-46。
[26]胡建兵。顾心怡。[市场电信运营商价格歧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仿真。管理杂志,2006,3(4):407-411。
[27]唐姚佳,唐春辉,等.电信主导运营商价格挤压的竞争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2,(4):37-49。
[28]马援。张新竹。非线性定价下的移动通信需求行为[。定量经济、技术和经济研究,2011,(10):111-122。
[29]杨薛冰。中国电信市场寡头垄断模型与价格竞争[。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4,(2):28-30。
[30]李海波。陶章华。电信价格战的博弈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4):69-71。
[31]甘春辉,周西。[。《金融经济学》,2006,(2):54-66。
[32]张新柱,陈坚。互联网骨干网络互联与结算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及辨析[。经济和社会制度比较。2013年,(3):179-188。
[33]张新柱,冯永盛马援。中国电信业的监管。第一卷电信竞争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6-48。
[34]让-雅克·拉夫特。让·梯若尔。[电信竞赛。由胡韩晖等人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16-30。
[35]让-雅克·拉夫特。帕特里克·雷伊和让·梯若尔。网络竞争:二。价格歧视[。经济学杂志,1998,29(1):38-56。
[36]马克·阿姆斯特朗、西蒙·考恩、约翰·维克斯。非线性定价和价格调整[。公共经济学杂志,1995,(58):33-55。
[37]马克·阿尔代伯特、马克·艾瓦迪、尚塔尔·鲁科勒。电信需求与投资结构:计量经济学分析[。电信系统,2004,(25):89-115。
[38]迈克尔·希恩。为什么拉姆齐定价是错误的:电信法规案例,1991(1):21-32。
[39]施马兰塞。垄断性三级价格的产出和福利效应歧视[。《美国经济评论》,1981(71):242-247。
[40]瓦里安。价格歧视和社会福利[。美国经济评论,1985(75):870-875。戴硕。李融。《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2012)》[。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6): 20-28。[/比尔/] [7]陈至。《银行监管、货币政策和监管改革路径》,[。金融研究,2001 (7): 76-83。[/比尔/] [8]彭于慧。中国银行监管问题的金融研究[。金融研究,经济问题的探索。2004 (9): 91-93。
[9]王均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础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3-36。
[10]石季良、王兆兴、邓郭虹。[银行监管比较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25-136。
[11]于永生。银行业监管透明度研究——基于《美国市场救助法》公允价值会计造假的分析》[。会计研究,2008 (3): 125-127。
[12]邱桂芳。中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法律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9 (8): 71-76。[/比尔/] [13]刘凯。系统金融风险度量方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银行家,2010 (7): 75-77。[/比尔/] [14]郭盛、白钦先等。反思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2010 (12): 144-148。[/比尔/] [15]李弘文。吴祖红。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监管:目标和政策框架[。中国金融,2011 (3): 45-47。[/比尔/] [16]王龙雪。[银行有效监管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 137-145。[/比尔/] [17]黄珊珊,李卫平。严格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要求和影响[。搜索。2011年(9): 5-7。[/比尔/] [18]张先秋。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含义及其风险防范[。金融时报,2011年1月31日。[/比尔/] [19]巴曙松,高渐江。基于指数法的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价[[]。金融问题研究。2012 (9): 49-56。
[20]鲁静。中国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评估[。金融论坛,2011 (9): 30-37。
[21]刘付逸,邓大海。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国际监管趋势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2 (3): 44-48。
[22]肖普,刘一,严俊华。中国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评价指标、评价与有效监管[。金融论坛,2012 (7): 34-39。[/比尔/] [23]王飞,郑弘。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国际监管经验及启示[。金融前沿,2012 (10): 63-66。[/比尔/] [24]曾昭成,朱滔。金融监管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比尔/] [25]吴敏,张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价研究——来自2006-2010年中国上市银行的证据[。第六届中国管理年会——2011年金融分会会议录。[/比尔/] [26]张琪。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实践与政策建议[。中国金融,2011(19):42-43。
[27]马蒂亚斯·德瓦特里蓬,让·梯若尔。[银行审慎监管>,2002:52-56。[28]詹姆斯·巴特,小杰拉德·卡普里欧,罗斯·莱文。反思银行监管[>,2008(1):30-32。
[29]亚历山德罗,盖,走向量化系统稳定性的框架[J]。《国际中央银行杂志》,2009,5(3):47–81。
[30]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委员会。《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系统重要性评估指南》,[。http://www . financialstabilityboard . org/. 2009(11):1-30。
[31]米斯特鲁利:评估银行间市场的金融传染:最高利率与观察到的银行间贷款模式[J]。银行与金融杂志,2010(1):1-14。
[32]周琛。银行是不是太大了,不能不衡量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中央银行国际期刊》,2010(12) :205-250。
[33]丹尼尔·塔鲁尔。资本监管的演变。《现代[》,2012(5):33-38。
[34]阿兰·德塞尔。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的监管经合组织[分会。经济部工作文件,2006年(7)。
[35]使用反事实模拟评估银行间市场传染的危险[北部]。国际清算银行工作文件,2007年(10)。
[[36]莱利维尔德一,列多普,荷兰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传染[。2009年工作文件(4)。
[37]托比亚斯·阿德里安,马库斯·布鲁纳·Meier.Co·瓦尔,[工作文件]。
[38]财政部。[金融监管改革框架。2009.范简雍。产业集聚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经济研究,2006 (11): 72-81。[/比尔/] [5]傅正平。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形成机制[。中国的工业经济。2002 (10): 20-26。
[6]关志伟。制造业集聚生产要素拥挤与适度预警研究空-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7]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刘长泉。《集聚经济计量方法前沿综述》,[。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3 (4): 21-25。[/比尔/] [9]刘长泉。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经济特征与最优集聚——对112个三位数产业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0 (9): 03-13。
[10]梁琪。[工业集聚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卢江勇,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与国际比较[。经济研究,2006 (3): 104-114。
[12]卢江勇。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的决定因素研究[。《经济季刊》,2007,6 (3): 80L-816。[/比尔/] [13]罗勇,曹莉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化趋势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 (8): 106-116。
[14]史灵芸。产业集聚、外部性和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四位数产业的证据[。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15]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空经济学:城市、地区和国际贸易[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比尔/] [16]王凌琳。城市工业与劳动生产率的最优集聚规模——以浙江省为例[。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17]王吉慈。创新空企业间集群和区域发展[硕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张海峰,姚郭喜安。经济集聚。外部性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来自浙江[的证据。管理世界,2010 (12): 45-52。[/比尔/] [19]张严明,臧阳炎,万章。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现象[。《经济地理学》,2006(06)。
[20]张晓东。应用数学经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1]朱应明。外商投资企业集聚路径选择研究空-以长三角为例[。中国软科学,2004 (11): 118-123。[/比尔/] [22]阿米蒂。《欧洲的专业化模式》,[。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9(135):1-21。
[23] Arrow,K.J .边做边学的经济含义[J]。经济研究评论,1962(29):155-173。
[24]巴德雷,R. & J .甘斯。澳大利亚城市的发展[。《经济记录》,1998(74):266-278。
[25]布鲁哈尔特,《经济地理、工业、区位和贸易:证据[》。《世界经济》,1998(21):775-802。
[26]布鲁哈尔特·姆。欧洲制造业地理集中度的演变[。Weltwirschaflliches Archiv,2001,137(2):215-243。
[27]加里诺,通用汽车公司。大都市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J]。区域科学杂志,1979(19):363-373。
[28]西科姆,a .欧洲的集聚效应[J]。《经济评论》,2002,46(2):213-227。
[29]西科姆,农工大学礼堂。生产率和经济活动密度[。《美国经济评论》,1996,86(1):54-70。
[30]辛加诺,F. & F .希瓦迪。《确定本地生产力增长的来源[杂志》,欧洲经济协会杂志,2004(2):720-742。
[31]康姆斯,E. & H .奥维曼。《欧洲联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城市经济学手册》,2004(01)。[/比尔/][32]戴维斯,戴·温斯坦。经济地理与区域生产结构:一项实证调查[。《欧洲经济评论》,1999,43(2):379-407。[/比尔/][33]戴维斯,戴·温斯坦。市场准入、经济地理和比较优势:一项实证检验[。国际经济学杂志,2003,59(1): 1-23。
[34]德弗勒,硕士,格里菲斯。辛普森。生产活动在英国的地理分布[。区域科学和城市经济学,2004,34(5):533-564。
[35]迪克西特,又名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性[。《美国经济评论》,1977(19):363-373。
[36]埃里森,G. & E.L .格莱泽。美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飞镖靶方法[。政治经济学杂志,1997,105(5):889-927。
[37]埃尔兰,德国和荷兰。衡量产业内贸易和边际产业内贸易:土耳其案例[。新兴市场金融与贸易,2003,39(6):05-38。
[38]费尔德曼,R&D·斯皮尔洛夫和创新与生产地理学硕士[。《美国经济评论》,1996(86):630-640。
[39]福格蒂,硕士和加罗法洛,G.S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增长[J]。城市经济学杂志,1998(23):60-70。
[40]藤田,麻省理工学院。集聚经济学:城市、工业区位和区域增长([M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