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11147字论文写作指导文体学论文大纲

11147字论文写作指导文体学论文大纲

论文类型:论文写作指导
论文字数:11147字
论点:文体,研究,语料库
论文概述:

本文是一篇文体学论文提纲

论文正文:

摘要:现代文体学的发展推动了文学研究从依赖直接意义走向科学化,其中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是根本。 语料库方法、实验方法和多模态方法是现代文体学的三种新的研究方法。进入新世纪后,新方法之间也有融合发展的趋势。 本文重点阐述了三种新兴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现状,它们对文体学研究的贡献以及各自的局限性,并展望了多学科综合发展时代背景下现代文体学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现代文体学,新方法,语料库方法,实验方法,多模态方法1。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代文体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从最初对直觉的依赖到现在的科学化,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威尔士(1990: 373)指出,科学方法是现代文体学摆脱主观性、走向客观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最初阶段,文体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实证方法来描述和分析文本的语言特征,获取数据并解释其文体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料库方法和实验方法被应用于文体学研究,使之成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科学。 随着文体学研究对象从文字符号扩展到其他模态符号,多模态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文体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本文着重介绍三种新的文体研究方法——语料库方法、实验方法和多模态方法,总结和展望现代文体学在新时期的发展。 2.语料库方法2.1语料库方法的理论基础语料库文体学是一种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文体研究新方法。语料库语言学在文体学中的应用取决于两个学科之间的相似性 首先,认识和重视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是这两个学科共同的理论前提。 其次,语料库语言学和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使用的特点。语料库语言学描述和分析语言形式,文体学描述和解释偏离规范的语言特征。 最后,语料库语言学和文体学都使用了比较推理的研究方法。 语料库语言学比较样本数据库和参考数据库的语言特征。文体学偏离了规范,通过将作者的作品与当代标准语料库进行比较来决定作者的语言风格。 2.2语料库方法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现状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语料库文体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作家风格研究和作品主题语言表达研究。 作家的文体研究主要基于文体识别和文体的历时变化,这是文体统计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的结果。 使用的变量包括高频词、关键词、词汇聚类、语义韵等。主要的推理方法是比较推理。作者或作品风格是通过将检索和统计的作品的语言特征与参考图书馆的语言特征相比较而建立的,风格变化是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者作品的语言特征而建立的。 塔巴塔(2002)用词类分布对应法比较了狄更斯23部作品中词类的出现频率。研究发现,狄更斯的系列小说大多使用语境相关词、情感词和动词,阅读笔记强调信息词、描写词和名词的使用。研究还发现狄更斯的写作风格经历了从华丽的选词到直截了当的选词,从复杂的句法到简单的句法的历时性变化,最终在1850年左右确立。 胡佛(2007)用词聚类分析比较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早期和晚期作品,证实了两部作品在词汇使用风格上的差异,发现了一种风格中立的作品。以上研究都证明语料库方法的使用使得传统风格统计成为一个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胡佛(2010)建立了一个专门的书信体小说语料库,以高频词为变量,研究语料库中不同书信体小说叙述者的语言风格差异,以及同一部小说中不同传播者或叙述者的语言风格差异,证明语料库方法可以挖掘文体学家无法观察到的一些文体差异。 何(2010)从观点、词汇语义模型和隐喻语言三个方面比较了约翰·福尔斯小说《占星家》两个版本的文体差异,并证实了修订后的作品和原作品在文体上的变化。这不仅证明了语料库方法在文体风格比较研究中的价值,也为研究语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作品主题语言表达形式的研究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入手,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搜索和描述文学作品的相关词汇和语法模式,并与参考图书馆语言标准相比较,探讨其在作品主题实现、叙事风格表征和理解中的作用。 斯塔布斯(2005)使用布朗、洛布、皱眉和FLOB语料库中的“散文”文本以及BNC语料库中约100万字的书面语言作为参考数据库,并通过词频表和词分布的方式搜索和描述康拉德《黑暗之心》的语言。发现小说中反复使用不确定内容词、虚词、一些抽象名词、形容词和带有否定前缀的名词,以及某些类型的短语和搭配对于表达马洛对现实的心理不确定性具有特殊意义。 马勒伯格(2010)参照狄更斯的其他22部作品,研究了《远大前程》中频繁出现的五词聚类及其局部文本功能。研究发现,在“仿佛”的语境中,频繁使用五词群来描述人物的外貌、外貌、言语和肢体语言以及非言语声音,对刻画主人公皮普的主观性格特征和反映小说的主题“所见未必是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述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语料库方法在揭示语言形式与作品主题关系方面的有效性。 巴洛西(2014)对伍尔夫《海浪》独白中词类和语义场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证实了六位主人公在语言风格和思维风格上的明显差异。这不仅使意识流作品的文学批评没有一个清晰的人物形象弄巧成拙,也启发了意识流文本的人物塑造和连贯研究。 Toolan(2009)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叙事语篇推进的文体特征,发现由高频词、关键词和关键句等语言特征引起的词汇语义重复是叙事推进和读者预测的重要手段,对叙事文体的认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3语料库方法的贡献及其局限性语料库方法为运用定量方法寻找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使用规律提供了一个框架,为研究作家的语言使用特点和作品中主题的表达提供了可靠的定量依据,提高了文体研究的科学性和积极性。 然而,语料库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语料库方法侧重于有限的文体特征,不能穷尽所有支持特定文体特征的语言资源。 第二,如果语料库方法提供的统计数据不是针对具体问题或与理论解释相联系的,它们将陷入对文本的无知观察。 最后,文体学家和语料库语言学家缺乏合作,语料库方法本身的技术性仍然是其在文体研究中推广和应用的障碍。 3.实验方法3.1实验方法的理论基础实验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由于认知文体学不涉及文本的解释,而是涉及大脑对文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以及认知和情感在描述、定义和解释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胡壮麟2012: 170),实验方法是基于文本世界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不能脱离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神经科学理论如语言理解过程、信息提取过程、信息处理过程等的支持。 3.2实验方法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现状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是本世纪初兴起的文体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诗学都是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这两个术语有时可以通用。然而,认知文体学强调对话语语言的关注,而认知诗学强调这一研究领域是文艺理论研究(苏晓军,2009: 6) Semino & Culpeper(2002)《认知文体学》(Cognitive Stylistics)收集了12篇论文,重点关注语言生成和理解文学作品过程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强调语言使用特征在实现文学作品主题和人物塑造中的作用,代表了这一时期认知文体学的新发展。 斯托克威尔(2002)《认知诗学导论》和加文斯廷(2003)《认知诗学的实践》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系统研究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通过对阅读过程本身的认知研究,促进对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深入探讨,这是认知诗学的两个基础作品。 托兰·韦伯(Tolan & Weber)(2005)《认知转向:认知文学论文选集》收集了七篇关于文体认知研究的论文,重点关注认知科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虽然作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将文体的认知维度与传统文体分析相结合被一致认为是文体学的一大进步,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弗里曼(2014: 313)详细讨论了认知诗学中不同的研究视角。她认为,筑波的认知诗学研究的是诗歌的语言和审美形式如何受到人类认知过程的制约。塞米诺的认知诗学更注重语言的创造性及其阐释。她自己的认知诗学旨在解释人类阅读诗歌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力在认知过程中带来的审美效果。 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文献实验方法采用眼动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等定量方法,研究读者对前景化文体特征的感知和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 Miall & Kuiken(1994)关于读者对故事前景化文体特征感知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前景化文体特征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激发情感,需要更多的阅读时间。实验还发现前景化是文学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前景化文体特征的感知与读者的语言能力有关,而与读者的经验和接受训练的程度无关。Emmott等人(2006)关注前景化文体特征和阅读注意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前景化文体特征文本碎片对读者的影响。实验发现迷你?段落、句子片段和非常短的句子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细节和提高注意力水平的功能。Miall(2001)用实验方法研究了音位对比在故事阅读中的作用,得出结论:故事的音位模式能有效激发读者的情感,提高阅读速度,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意义。该实验还为有争议的音位符号找到了科学依据。miall(2011)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不仅证实了文学阅读早期(前500毫秒)形成的情绪对后续阅读中的推理、刺激记忆和对人物形成同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详细讨论了自我?参考、预防、情感整合经验的能力以及万物有灵论倾向等。是由早期情绪及其在阅读中的作用所引发的几种独特的信息处理过程。 此外,基于人类学理论的自然阅读研究方法(NSR)也吸引了文体学家的注意。该方法采用观察、记录和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自然读者”的阅读行为 斯旺和阿林顿(2009)研究了英国16个阅读团体的文学阅读活动,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同时从人类学的角度解释了阅读是一种人类活动。本威尔(2009)实验发现,小组成员对文学作品理解的交流是一项超越文学本身并嵌入文化和政治的复杂活动。 虽然没有具体的风格,但上述实验对风格研究很有指导意义。 3.3实验方法的贡献和局限性用实验方法研究文体学的一种新的跨学科方法,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从初始阶段来看,实验方法的实施面临以下问题:第一,实验文体学实验的实施存在技术障碍,文体学家缺乏与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的合作 其次,实验的重点放在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语言形式上,以牺牲文本研究为代价,实验通常只能在实验室或教室里完成,研究对象有限,实验的有效性容易受到质疑。 最后,自然阅读研究(NSR)的阅读过程是无法控制的。如果读者不注意语言或偏离主题,实验结果对文体研究的价值就非常有限。 4.多模态方法文体学的研究对象一直是语言本身。随着文学语篇形式的发展,对包含多模态成分的文学语篇的文体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多模态方法应运而生。 4.1多模态方法的理论基础多模态文体学的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韩礼德1978: 138) 韩礼德认为语言只是一种传达意义的社会符号,其他社会符号应该有自己的“词汇语法系统”,并与语言相协调地表达意义。 符号学理论和功能文体学理论的结合产生了多模态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理论产生了多模态认知文体学。 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研究在情景语境和作者交际目的的限制下,各种模式如何成为文本的前景化特征并服务于文本的意义。 多模态认知文体学运用各种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读者对多模态文本风格的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的文本世界理论、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是研究多模态文本阅读过程的理论模型。 4.2多模态方法多模态文体学的研究重点和现状是以模态符号的语法结构和模态间合作关系的研究为前提的。 Kress& van Leeuwen(1996/2006)系统地介绍了用于分析图像、布局、颜色等的“视觉语法”。范莱文(2006)最初构建了字体语法;Kress & van Leeuwen(2002)在他对颜色的研究中完善了视觉语法。 模式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文关系上。巴特(1977: 39)基于对媒体图像和文本的研究得出结论,图像的意义取决于文本。Kress & van Leeuwen(1996)通过研究更广泛的多模态材料,如儿童绘画和学校教科书,发现图像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而不是依赖的。罗伊斯(2002)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证实了他的“模式间互补”理论,即“在复杂的多模态话语中,视觉模式和文字模式是互补的,视觉和文字成分的结合比单一模式能产生更大的文本意义”;张德禄(2009)详细讨论了模式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和表达关系,并将表达关系分为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互补关系包括强化和非强化,非互补关系包括重叠、包含和语境互动。这种表达关系已成为模式间合作关系及其文体研究的基础。 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的重点是不同模态符号带来的文本的“前景化”文体特征及其在文本意义建构中的作用。 Norgaard(2009)研究了印刷术参与文学作品意义建构的现象,探讨了索引、图标、话语导入等印刷术模式意义的符号学原理,这是文体学理论与符号学理论相结合的初步尝试。诺尔加德(2010)通过对萨夫兰·福尔(Safran Foer)的《忒香,忒金》的多模态文体分析,发现小说印刷格式、版面和图像带来的“前景化”文体特征,在表达奥斯卡、祖父和祖母在创伤后遗症下所遭受的难以言喻的内心痛苦,深化小说渴望和平和反对战争的主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诺加德(2011)提出了多模态文体学的概念,并探讨了多模态文体学学科发展面临的研究领域和问题,从而为多模态文体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张德禄和穆志刚(2012)构建了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的理论框架,并将该理论框架应用于儿童卡通的多模态文体分析,这是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宋方成和刘史圣(2015)指出,基于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多模态文体分析是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新发展之一,也是功能文体学应用研究的突出特点。 多模态认知文体学的重点是多模态话语的意义建构和读者对多模态文体的认知。 Forceville(2002)比较了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小说《陌生人的安慰》(Comfort from陌生人)及其电影版本的多模态叙事策略,探讨了电影的视听技术如何有效实现小说语言手段(尤其是自由间接言语)所创造的对叙事理解至关重要的各种悬念,从而证明了自由间接言语的多模态性质,为叙事作品的认知研究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蒙托罗(2010)关注多模态叙事作品中人物思维方式的认知。通过比较人物思维方式在电影和小说中的实现,他认为电影的多模态语境更有助于激活概念隐喻,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维方式,这对人物思维方式和多模态风格认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吉本斯(2012)用文本世界理论来解释小说《忒生,忒进》是如何运用多模态让读者和叙述者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创伤的,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小说《VAS:Pindi Opera》是如何整合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产生新的主题意义的,从而开辟了多模态理论和认知诗学相结合的文体研究新领域。 4.3多模态方法的贡献和局限多模态方法将文体学的研究对象从语言扩展到语言以外的其他模式,拓宽了文体学的研究范围 然而,多模态文体学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各种模态语法系统都不成熟。借用语言学理论和术语有助于语法的建立。然而,模式之间的本质差异给情态语法的发展带来了困惑。 其次,建立一个包括各种模态语法的多模态功能文体分析框架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很少有人精通各种模态研究领域,所以很自然很难做到全面彻底。 第三,对印刷格式、版面和图像等非语言模式的文体分析往往忽略语言模式的文体分析和模式协调。 第四,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研究尚未解决语境如何限制模态选择并最终构建语篇意义的问题。 最后,对多模态风格的认知研究缺乏实证支持,不能与功能研究有效结合。 5.文体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展望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科学研究,文体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将继续深入发展,语料库、实验和多模态方法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首先,语料库方法将在标注软件中进一步改进,统计方法将越来越细致。语料库的描述和分析注重多变量融合。更重要的是,应该建立一个描述、解释和评价相结合的文体分析框架。 由于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最终服务于文体效果的分析,而文体效果的分析本身依赖于解释、更高层次的评价,不能仅仅依赖于论证,因此文体研究解释与论证相结合的方式不会改变。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体裁的超大语料库、常规搜索数据库等更强大、更方便的语料库群的建立,以及基于这些数据库对某些特定文本和某些作家作品的文体特征的解读,将极大地促进文体学的发展。 其次,设计师、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将弥补双方的不足。 心理学中的眼动实验和神经科学中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可以为前景文体特征的感知和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文学实验(ESL)和自然阅读(NSR)也将在未来的文体研究中寻求相互结合和借鉴。上述实验方法本身将更加准确、自然、易于操作,最终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文体实验结果。 第三,多模态方法将成为一种综合的、多学科的文体分析方法。 首先,情态语法结构和情态关系的研究将继续深化。 其次,本文还将构思一个功能和认知相结合的研究模型,进一步探讨语境影响情态选择的因素以及读者如何解读多模态“前景化”文体特征。 此外,情态文体研究的范围也将扩展到声音模式,文体研究的体裁也将扩展到复杂的动态多模态语篇。 最后,在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环境下,这些新的文体研究方法仍有整合和发展的趋势。语料库方法对作品文体研究的新发现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得到验证。多模态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可以用语料库方法分析,也可以用实验方法验证。这些无疑能极大地提高文体研究的科学性和积极性。 6.结论综上所述,语料库方法、实验方法和多模态方法引领了现代文体学的科学发展。 虽然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但它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文体学的发展。语料库方法是运用定量方法科学有效地处理数据的新尝试。实验方法将文体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多模态方法将文体学的研究范围从语言扩展到构成文本意义的其他社会符号系统。 最后,在多学科综合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新的文体学研究方法仍有整合发展的趋势。 本文对新方法的总结和展望仍是探索性的研究。希望更多的文体学家致力于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文体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