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 > 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作用,儒家美学的构成

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作用,儒家美学的构成

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作用

儒家美学的构成受制于恢复李周的最终目标。孔子的美学明显保守,过于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美善的统一。然而,孔子对美与善统一的基本艺术原则的阐述以及他提出的一系列美学主张,为儒家美学建立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规定了儒家美学。

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作用

儒家思想美是什么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 儒家历来把“诗”、“乐”、“艺”视为“孝、人际关系、美育、风俗习惯”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仁、给国家带来和平与稳定的唯一途径 因此,美学(诗学、音乐、文学、儒家美学是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美学思想) “仁”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这是孔子关于生活和社会的最高理想。这也是他美学理想和美学体系的核心。孔子美学体系的本质和核心是解决生活领域中如何培养“仁”的思想、道的品质和“仁”的问题。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作为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两大派别,从不同角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平衡发展。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有一定的联系。正确区分两者的本质特征,探索两者对立的融合。2000多年前,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从“埋儒于书”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教”,一直在稳步发展,与时俱进,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儒家认为善为美,和谐为善,仁为善,义为善,礼为善,所有这些都来源于思想、伦理和道德的修养。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与“善”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文学艺术与政治道德相结合,把文学艺术作为改变社会政治的手段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此外,孔子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通过诗歌、礼仪和音乐来培养道德。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儒家美学的构成

儒家美学的构成受制于恢复李周的最终目标。孔子的美学明显保守,过于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美善的统一。然而,孔子对美与善统一的基本艺术原则的阐述以及他提出的一系列美学主张,为儒家美学建立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规定了儒家美学。

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作用

儒家思想美是什么

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作用范文

摘要

美学思想起源于西方,最初以哲学或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它的发展线索越来越清晰,比中国古典美学更加复杂和丰富。美学传入中国后,从最初的审美扩展到个人的主观感受,进而扩展到人类的经济生活、伦理生活、精神生活甚至艺术领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更注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事物,把精神和理性的满足感作为审美对象。日本学者戴李元忠2认为,中国人最初的美的概念始于味觉,“美”一词的最早含义也指由味觉引起的甜味。朱立元教授在《美学》中引用了许慎的东汉《说文解字》观点:“美,肝叶”。从大绵羊到大绵羊,六个牲畜主人给他们送饭。美丽和善良是一致的。”[1]13

1真正的美和良好的团结

真善美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鉴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文学欣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文学的“美”和“善”是以“真”为基础的。文学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现在真实再现和真实表达上,这相当于讨论生活和艺术的真实问题,真实再现是指文学艺术作品真实地描述社会生活。真正的表达意味着文学艺术作品真正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感受。诗歌真正再现生活。孔子说诗“可以观察”,郑玄把它理解为“观察风俗的沉浮”(言和对《论语》的评论),朱Xi把它理解为“通过检查看到得失”(论语的评论),杨伯钧把它理解为“改进观察”(论语)。诗歌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孔子认为诗歌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孔子在《礼记》、《礼记》中说:“欲信,言巧”“简单易行,文言文”引用孔子的话说:“修辞使其真诚。“这‘真诚’才是真正的意思,修辞要注重事实‘[2’。孔英达在《礼记正义》中会被理解为“外表的爱要诚实,话语要流畅美丽”。文学作品不仅要表达真情实感,还要运用优美的形式技巧。由此可见,孔子在文学创作中要求真善美的统一。此外,孔子在表达中包含了一些与“真理”相同或相似的内涵。孔子说“诚而信,诚而敬”(“卫灵公”),邢剑把它解释为“诚而不欺,诚而诚,慎而敬”(“论语评注”)。

其中,“忠诚”意味着没有欺骗的忠诚,“真诚的尊重”意味着真诚和尊重,并包含“真理”的含义。孔子说“君子好而不赦”(“卫灵公”),“贞节”是一个“大信”,它与言行一致,包含着“真理”的含义。根据杨伯钧的说法,“君子说大话,不说小话。”此外,孔子还说“修辞建立诚信”(“干一卦文言文”),孔英达把它理解为“修辞指文化和教育,诚信指诚信”。由此可见,孔子所提到的忠诚、信仰、贞操、祝福、尊重和诚实的概念包括“真理”的含义,其中包括孔子培养道德的“真理”,在文学艺术中表达人生的“真理”,以及要求作者表达真情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真理”。

在儒家重视伦理的哲学中,孔子说“真理”与“善”密切相关。李玉枝在《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一书中说:“最好的文学作品必须以人的至善为前提,或者表现人的至善愿望和精神,或者表现人所欣赏的自然物的形状和本质。”[3]43《论语》中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追求善的最好证明。正如孔子所说:“李人是美丽的”(“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元”),周公人才之美”(“台伯”),仁人君子,谁想立一个人,谁就想达到人才”[4]50(永业)。此外,孔子主张“文章承载道”,要求文章以美传播道德,以美追求善,这与康德的“真美善”美学思想相似。孔子说:“诗”三百首,一句话,曰:

《天真的思考》,[4] 8(“执政”,也就是说,“诗”的300篇文章,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纯真无邪的思想”,这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伦理道德要求。”儿子叫邵氏:“这是完美的,也是完美的。”“吴”:“它很完美,但并不完美。”“[4]22(《八一》)孔安国指出:

“邵,舜曰名也。据说以神圣的美德接受禅就是行善。”吴”,王武乐也。征服世界不是一件好事。”[4]49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否认外在美,而且强调善的作用。

孔子除了否认表达和表达的美之外,也没有否认雕刻的美,并教导自贡说:“诗说:‘切如磨,切如磨’”(学习与)[4]6。

孔子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对“真”的鉴赏和评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强调“言中真”、“情中真”、“物中真”到强调艺术真。在以孔子为代表的美学体系中,他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其真善美统一的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文艺应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要标准,以美为表象。

“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之一。孔子:“礼貌的运用,和谐是珍贵的。先是王志道,然后是斯里兰卡。”[5]6《中庸之道》:“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首都;而且,道的世界也是如此。为了达到和谐,天堂没有位置,万物都被滋养。”[3]199“忠”是一种温和的妥协,“和”是和平的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了董仲舒在《春秋》和鲁迅《天道》中的观点:“天地的美与恶在于两者结合的地方,两者结合的地方就是两者结合的地方。走到一起的人就是走到一起的人,走到一起的人就是走到一起的人,走到一起的人就是走到一起的人,走到一起的人就是走到一起的人,这里的“中和”超越了伦理意义,具有哲学和美学意义。孔子的“中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如果你不同意,你肯定也会发疯的!狂热分子取得进步,而狂热分子什么也不做。”[5]122“太多比太多好”[5]96,这就把“中和”提升到了形而上学的层次。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和”的本质是美的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完美统一,即辩证地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各种对立的因素,使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任何一方都没有“超越”或“失败”,从而达到一种整体上恰当而简单的理想文艺状态。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这样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天真地思考”、“温柔地思考”、“快乐而不淫荡”、“悲伤而不伤害”等美学思想上。

首先,孔子说:“诗经是300首,一句话,说:‘想纯真’。”杨伯钧认为,《诗经》有300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纯思想’。”[6] 11“天真无邪”一词来自《诗经·松露香》。原句中的“思考”一词是句子的开头,没有实际意义。“天真”一词是牧民在放牧时集中注意力的表现,没有其他含义。孔子用“天真地思考”来概括《诗经》的特点,认为《诗经》中的所有文章都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和审美标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孔子的纯真思想体现了中和之美。”[7]44在这里实际上是“纯真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应该公正、纯洁、天真,不要太差。

其次,孔子提出:“质量胜于文学,质量胜于历史”温柔,然后绅士。朱Xi的《论语集解》解释道:“素雅超越文采是庸俗的,素雅超越文采是虚荣的,文采和素雅必须恰当匹配,才能成为君子。”。“[4]47“温柔”是用来衡量和判断人们的标准,这已被演绎为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要求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果只注重形式似乎是肤浅的,“文学的质量还是好的,文学的质量还是好的,虎豹的质量还是好的,狗羊的质量还是好的”[4]106。因此,孔子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者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第三,孔子说:“关雎”快乐但不淫秽,悲伤但不伤人。朱Xi把它解释为:“关雎的动作快乐但不过度,悲伤但不痛苦。”。”[4]21孔安国将其解释为:“幸福不会导致淫荡,哀悼不会导致伤害,这也是正确的说法。“[8]45这种观点基于中庸之道,强调真正美丽有益的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应该适度,不要过于放肆,否则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孔子主张“哀不伤”[[4]22。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不仅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美学基础,而且将儒家文化的理想美推向了极致,对后世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中国宫殿建筑的形象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地向两侧传播,中国书法的非胖非瘦构成,中国诗词绘画的抒情表达都源于这一理念。

3理想人格美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伦理道德为出发点,关注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孔子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蕴含着人格的含义,都与自己的性情有关。正如自贡所说:“君子之恶,犹如日月之食。当他经过时,每个人都看到了。此外,每个人都钦佩它。”(张子)[孔子把绅士的过失比作日蚀和月蚀。每个人都能看到他做了什么,并钦佩他所做的一切。然而,从本质上讲,儒家美学并不强调对所谓美的欣赏,而是强调从外在事物中欣赏自己的人格或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孔子塑造了具有理想人格的绅士形象。绅士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道德操守的人,他集智慧、勇气、节欲和多才多艺于一身。孔子认为以人为本的道德美是第一位的,外在美也不可忽视。他说:“绅士不应该穿衣服。红色和紫色不认为它们是侮辱性的衣服。”[[4]84(乡党委)因为人们的外表缺陷很容易看到,但内在美却不容易察觉。因此,一个绅士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柔、善、礼、节俭、屈服等优良品质。

孔子说:“知水者乐,仁者乐。”懂动的人,善良的人是安静的。知道的人幸福,善良的人长寿。孔子认为聪明的人喜欢流动的水,有爱心的人喜欢稳定的山。聪明的人性是积极的,仁慈的人性是平静的;智者更快乐,仁者活得更久。这与儒家文化倡导的道德品质是一脉相承的。不管是智者还是仁者,他们不喜欢山水,因为它们太美了。更重要的是,山脉的特征很重,但不会从一座山移动到另一座流。他们可以从山脉和河流中看到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来理解一切,而不是把他们的理解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此外,孔子还说:“如果一个人不友善,仪式是什么?有多开心?”(《八一》)[4]16,“君子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以德报怨”(《尧曰》)[4]190,“君子以德报怨,以德报怨。君子哉”(《卫灵公》)[4卷144页,“君子和异,小人和不和”(《鲁兹》)等。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是由儒家美学“[9]65”塑造的,“中国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不同于外国人,中国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渊源应追溯到先秦儒家思想...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9]270。由此可见,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代表,其关心现实、服务政治的文学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他将文艺思想、美学思想与伦理心理联系起来,最终建立了以情感与理性、个人与社会、文学与品质的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儒家古代文学评价思想体系。

当代学者应该吸取自己理论和思想的精华,在两个方面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参考:

[①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夏薇。孔子文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李玉枝。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4]朱Xi。《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

[5]言和。《论语·[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杨伯军。《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4。

[7]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言和。《论语·[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李泽厚。美丽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