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 > 儒家本源体验的特点与误区,儒家思想的起源是什么?

儒家本源体验的特点与误区,儒家思想的起源是什么?

儒家本源体验的特点与误区

儒家思想的起源是什么?持续的改革和创新实际上正在促进社会进步。

儒家本源体验的特点与误区

先秦儒家的本源性存在观念是什么?

这方面太大了。儒家思想存在于先秦时期,以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你至少可以做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生论文。参考文献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学指南——引言1,关于文学的起源——心与道。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源于内心,另一种是源于道,道分别源于儒道的哲学和文学观 一颗心——儒家的先秦时代,

儒家思想的起源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起源是什么?持续的改革和创新实际上正在促进社会进步。

儒家本源体验的特点与误区

先秦儒家的本源性存在观念是什么?

儒家本源体验的特点与误区范文

摘要

在西方哲学特别是比较宗教学的学术话语中,那些不能用逻辑、科学的方式表述的终极体验--通常也就是对“本源”的体验,一般被称为神秘主义体验。由此,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时候,便认为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中特别注重的体证、体悟均是神秘主义体验。近代以来,在西方学术话语的强势影响下,中国学者们逐渐接受了这种论说。尽管这种论说并没有否定体证、体悟相对于理论论述的优先地位,但这种论说事实上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本源体验之非神秘主义一面的遮蔽,这在儒家表现得最为明显。儒家的本源体验有神秘主义的一类,但也有亲切、明白的一类,并且这亲切、明白的一类才是儒家最为强调的、视为根本的,它对儒学的当代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儒家思想的最初体验是什么

“起源”也被写成“起源”,通常用来描述事物的起源或基础。哲学上,“起源”一词用来指一切事物及其规则的起源。儒家认为人类可以理解万物的起源,但这种理解不能通过概念分析来实现,只能通过一些理解和思考来实现,这也是儒家的原始经验。因为起源指的是最终的存在或最终的现实,所以起源体验也是人们常说的最终体验。“起源”是一个比喻用法,儒家思想更明确的表达是仁、道、命、性、理、心、诚、良心等。如二程说:

在过去,恒渠品尝了生命作为源头的类比,而拙劣的推理和完美就像是穿越运河通向源头。然而,运河和源头是两回事,这将在以后改变。[1](77)这是说生命、性和理性是起源。朱Xi说:

盖的第三个儿子只在现实中看到了这个事实。曾点在自己的头脑中看到了真相。

“这可是一大笔钱。所有的材料都是从真诚开始的。”这种说法很受欢迎。

罗先生探索了道的起源并获得了对道的洞察力。[2]

这意味着性、真诚和道是起源。阳明说道:

李赣人民从源头上受到启发。人类心脏的本质最初是清晰的,没有停滞不前,但它仍处于婴儿期。[3](133)研究心理学,倡导良心的纪律,开拓源头。[3](1653)这意味着心和良心是起源。因此,儒家的原始经验实际上是人们对仁、命、道、性、理、心、良知等的经验。

当然,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代、不同儒家的儒家理论中,仁、性、理、心、良知的概念本质上是相同的吗?在什么意义上是相同的,在什么意义上是不同的?

有必要区分儒家经验表达和理论表达的渊源。所谓儒家对起源的经验表达,是指儒家用描述性语言表达对起源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孔子说:“死人就像丈夫!我不会日夜放弃。”(子涵九号)朱Xi引程解释说:

这个道士的身体也是。天气永无止境,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寒冷持续,夏天来临,水不停地流淌,万物生而不穷,它们都与道和谐一致,天气不分昼夜,所以永远不会太迟。[4](113)可见,这是孔子对万物起源的无尽体验。孟子也有许多起源的经验表达,例如,他说:

一切都为我准备好了。转身诚实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如果你足够坚强去原谅,请不要靠近。这意味着孟子意识到了万物与我的统一状态,并指出他可以在这种状态下获得极大的幸福。在宋明理学中,有更多这样的起源经验表达。例如,陆九渊的《编年史》记载,他十几岁时读过古书:

突然,一个大省说,“原来没有限制。人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限的。”他在一份笔记中写道:“宇宙中的东西是属于他的,属于他的东西是宇宙中的东西。”[5](483)这可以被看作是他最初头脑的一次经历或“头脑是理性”。

王阳明意识到龙田之道时也有类似的经历。根据阳明纪事报,他静静地坐着:

半夜,我突然意识到调查事情和获取知识的目的。如果有人在实现睡眠的过程中说话,我就不想大喊大叫,也不想跳下去,后面的每个人都会感到惊讶。只有那时我才能知道圣人的道路。我在本质上是自给自足的,那些从中寻求真理的人是错误的。[3](354)以上的经历都是儒家关于宇宙和心灵的真实本质的经历,即原始的经历,他们认为这与古代和现代圣人的经历是一样的。正如孟子所说:“心有灵犀吗?”理性也,正义也。圣人首先得到了我想要的。”(《孟子·高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思想的原始经验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古今都是一样的。正因为如此,宋明理学家经常用他们的原始经验来验证他们是否在向道作证。

尽管儒家学者认为每个人的起源经历都是一样的,但他们对起源的理论表述却大相径庭。所谓起源的理论表达,是指起源的特征以及起源与特定事物和规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合理的框架内表达出来。相比之下,儒家思想的理论表达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注重外在的系统性,但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宋明理学的系统结构远远超过了前代。如果我们看一下理论表达的类型,整个古代儒学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原始时期和形而上学时期。

在儒学初期,儒学的理论表达相对简单,形而上学框架不突出。尤其是在孔子那里,他没有详细阐述一个超验的、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至少很少这样说,所以子贡只是叹息:

\"老师的话和天堂的本质是听不见的.\"(《论语·公羊学》)但是到了宋明时期,“性与天”的讨论已经成为主流。儒家很少谈到太极是如何改变万物的,天道是如何划分为具体事物的,心、性、理、气之间的关系等等。

如果我们只看理论框架,很难说孔子如此密切的仁爱是超越一切现实的天道。对此,黄玉顺指出,在理论形式上,玄学时代的儒学隐藏并遗忘了[的起源6],因为宋明儒学的所谓起源(自然法则、良心、原初心灵和性)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概念,这与孔子儒学的非玄学起源(仁)有着根本的不同。然而,宋明时期所有伟大的儒家都认为他们所说的是孔子儒学的起源。因为他们的判断最终取决于原始经验的一致性,而不是理论形式的一致性,所以没有必要深究理论形式是否有缺陷。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儒家传统中,原始经验优先于理论阐述。

那么,儒家思想的原始经验神秘吗?

2。儒家起源的各种神秘理论经历

受西方学术话语的影响,许多学者习惯于用“神秘主义”一词来指代儒家的原始经验。“神秘主义”是西方比较宗教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经常使用的术语。起初,它被用来指宗教中神秘的经历,后来它也被用于非宗教领域。对于神秘经历的基本特征,陈来曾有一个很好的总结:

神秘体验是指人们通过某种心理控制手段达到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外在体验感觉一切都是一个整体,而内在体验感觉超越时间的自我意识空是整个现实。所有神秘的经历都感觉到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和所有差异的消失,伴随着巨大的兴奋、愉悦和崇高的感觉。[7](362)在主张儒学原始经验为神秘主义的各种理论中,本杰明·施瓦茨(Benjamin I.Schwartz)、中国学者冯友兰、陈来和日本学者冈田武彦最具代表性。

施瓦茨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思想的世界》中对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神秘体验做了很多评论。虽然他关注道家的神秘体验,但他也对儒家的神秘体验做了很多评论。例如,他说孔子没有给出“仁”一词用尽的定义。孔子有时把仁定义为“一种神秘的现实,它超越了孔子自己达到极限的能力,几乎无法形容。“[8](90)颜回有过这样神秘的经历。施瓦茨认为:“他的个性非常圣洁,有些神秘...在所有的门徒中,他似乎是最接近“仁”和“潜在统一”的人[8](137)此外,施瓦茨还指出,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中有神秘的经验: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即使在孔子的学习观念中,也可以发现一个人有明确的思想倾向的迹象(它们符合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方向)。对一个无法形容的整体的感知应该来自持续的学习,同时让这种学习充满光环。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对“道”的整体“景观”有一个总体和直观的看法。

此外,这里也很清楚——用颜回的话来说——在这种直觉中,有些东西是“无法理解的”。[8](137)在中国学者中,冯友兰是第一个把原始经验称为儒家神秘经验的人。冯友兰早在1927年就出版了《中国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如果施瓦茨主要从宗教神秘主义的角度来探讨先秦儒家的神秘体验,冯友兰无疑将中国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归结为一个哲学领域。他说:

神秘主义有多种含义。本文中提到的神秘主义特指一种承认所谓“万物一体”的哲学。在这个领域,个人和“整体”是一体的;所谓的主观与客观,人与人之间的内外差异已经不复存在。[9](49)在冯友兰研究的基础上,陈来着重梳理和详细论述了宋明时期儒家心理文学中的神秘体验。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心理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一文中。陈来的梳理使我们看到,与先秦儒家相比,宋明儒家心理传统中的神秘体验不仅名副其实,而且尤为突出。这里有两个例子。杨戬在《觉寺集》中讲述了自己的理解:

经过一天的睡眠,这颗心没有了身体,没有了清晰的印记,这就像天地一样,没有了内外部的范围,没有了发展的边界。[7](371)阳明弟子罗念安描述了他冥想时的经历:

当它极其安静的时候,突然如果我心里什么也感觉不到,旁路无限,就像长空云气一样流行,没有尽头。就像海里的鱼和龙一样,它从古代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7](366)从杨戬和罗念安的描述来看,他们的经历的确有些“神秘”

然而,施瓦茨、冯友兰和陈来都没有揭示儒家神秘体验和其他神秘体验的区别。在这方面,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研究值得关注。他在《儒教与神秘主义》中指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儒教是基于人际关系的情意”[10,而“根据情意的培养对基本现实的自我认识是神秘的”[10,“儒教的神秘主义是一种不同于上述哲学神秘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的神秘主义,因为它是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的情意,并且承认理性主义。”

在上面,施瓦茨实际上把儒家的神秘体验视为宗教神秘主义,而冯友兰把它视为哲学神秘主义。事实上,宗教神秘主义和哲学神秘主义就其经验的基本特征而言没有太大区别——人类的统一和终极存在。因此,宗教神秘主义和哲学神秘主义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基于实践神秘体验的方式和它所基于的文化现象。如果信仰是一个人获得某种神秘体验的主要实践形式,而宗教是一个人所依赖的文化现象,那么它通常被称为宗教神秘体验。如果一个人获得神秘体验所依赖的实践方法主要是沉思和内省,而一个人所依赖的文化现象是哲学,那么它一般被称为哲学神秘体验,但严格来说,这两者很难区分清楚。现在的问题是,冈田武彦如何区分基于人际关系的神秘主义、基于哲学的神秘主义和基于宗教的神秘主义?

根据上述标准,如果把基于人际关系的情意和宗教神秘主义区别开来,从文化现象的性质来看,儒家不是宗教,从实践的方式来看,儒家修养不是主要的信仰。但是基于人际关系的情意主义和哲学神秘主义有什么区别呢?这种差异显然与儒家起源经验和佛道起源经验的差异有关,因为按照冯友兰的观点,它们都属于哲学神秘主义经验。冈田武彦认为:

因此,事物的整合是理解现实的最初位置。这是儒家神秘主义、技术神秘主义、道家神秘主义和佛教神秘主义的共同观点。其中,儒家神秘主义视人类共存为具有自身特征的“生活场”。

也就是说,儒家的修养方式注重日常生活,其情感体验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这是儒家起源经验不同于佛道起源经验的特点。由此可见,施瓦茨、冯友兰和陈来专注于梳理儒家神秘体验与其他神秘体验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冈田武彦专注于梳理儒家神秘体验与其他神秘体验之间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能够揭示儒家神秘体验的特征。

三。

冈田武彦将儒家的基本精神归因于基于人际关系的情意,这是非常新颖和中肯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儒家起源体验的特征称为基于人际关系的情意体验或基于人际关系的情感体验。所谓“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并不局限于人际关系,而是指儒家强调在伦理生活中培养这种情感体验,其实质是这种情感体验容易在伦理生活中表现出来,或者说在伦理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是最真实、最清晰、最容易被用作培养的起点。

儒家非常重视正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当然,并不是正常生活中所有的情感体验都是原始体验。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那些最真实、最不假思索、不掺杂自私欲望的情感体验才是原始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父母和亲戚的爱通常是最真诚的。因此,只有当他们有了孩子,他们才能说:“孝是仁的基础。”(《论语·学与》)对于儿童哀悼时间的长短,孔子主张,最终的基础应该是人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当哉我问三年哀悼是否可以改为一年时,孔子只问他是否感到轻松(《论语》,阳货第一卷),而内心的平静和不安只是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孔子认为,真正的情感体验是仁。没有仁作为基础,所有的礼仪和规范都将失去意义。因此,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友善,礼仪是什么样的?无情有多幸福?”(《论语·巴姨》)因为这种真实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在正常生活的基础上的,所以它并不神秘和不可企及。正如孔子所说:“仁远非纯洁?我要仁,思仁就要死了。”(《论语·舒尔》)当问问题和仔细思考时,仁就是其中之一(《论语·张子》)孟子也以这种基于正常生活的真实情感体验为基础。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他的名言: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每个人都有一颗不能忍受别人的心。乍一看,当人们看到孩子进入水井时,他们既害怕又富有同情心。这不是因为我和我孩子的父母交了朋友,也不是因为我想和来自农村的朋友一起受到尊敬。不是因为我讨厌我的声音,而是因为我讨厌。从正看来,没有同情心,也不人道;没有羞耻和邪恶的心,也不人道;没有辞职的心,也不人道;没有是非之心,也不人道。慈悲的终结,仁也;羞耻和邪恶的心是正义的终结。顺从的心是礼貌的终结。是非之心是智慧的终结。一个人有四个方面,一个人也有四个方面。有些人有四个目的,说他们做不到,有些人自己就是小偷。据说国王不能是小偷,国王也不能是小偷。所有在我身边有四个末端的人都会知道它们都被扩展和填充了。如果火开始了,春天就会开始。[4](238)在这段话中,孟子所谓的同情、怜悯、羞耻和邪恶、顺从和对与错都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表现,因为它们的表现没有掺杂自私的欲望,也没有被理性地考虑(不是因为它们是针对孩子的父母的,不是因为它们应该被农村党的朋友称赞,不是因为它们的声音邪恶,也不是因为它们没有被理性地考虑)。这种真实的情感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远,它是近物父母的基础和源泉,也是远地保护整个世界的基础和源泉。孟子把这种真实情感的出现称为“火的开始和春天的开始”。也就是说,这种真正的情感是“源头”。

即使在宋明儒学中,虽然学者们已经梳理出许多描述神秘经历的文本,但大多数关于宋明儒学的讨论仍然生活在伦理之中。例如,王阳明说:

然而,真诚和孝顺是必要的,然后这个条件将被发布。像树一样,这颗真诚孝顺的心是根。许多条件是枝叶。你必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而不是先找到枝叶,然后再种植根。[3](3)王阳明的意思是,在孝道中,最根本的是要有真诚的孝道,而这种真诚的孝道是父母的真爱。王阳明经常向他的弟子强调的是保护和扩展这种真实的情感。就这一点而言,他和孔孟是一样的。

我相信每个人在事情发生的时候都经历过这种真实的情感,但是这种真实的情感体验真的是儒家的原始体验吗?为什么这种情感体验如此接近和清晰,而上面引用的“万物合一”的体验却非常神秘?

事实上,这两种经历没有区别。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圣人的幸福和普通人的幸福有什么不同?阳明答道:

音乐是心灵的精髓。虽然它不同于七情音乐,但也不过是七情音乐。虽然圣贤没有真正的幸福,但他们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特点。然而,普通人没有意识到他们拥有它。他们要求许多烦恼和困难,并放弃它。[3](79)这意味着普通人没有经历过圣人的经历。圣人对起源(心的本体)的体验与普通人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什么不同。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在于普通人不重视这种经历(他们不知道,自然也不认为它有价值),他们总是失去这种经历(他们不重视它,自然会放弃它)。可见,伦理生活中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和意义是儒家思想的原始体验。

然而,儒家思想的原始经验使一些人听起来亲密而清晰,而另一些人听起来神秘而不可预测,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机会和处境不同。正如王阳明常说的:

在这纯洁自然的心中,父亲是孝顺的,国王是忠诚的,朋友和人民是信仰和仁慈的。[3](3)同样,在正常生活中,起源体验通常是紧密而清晰的,在冥想和冥想中是深刻而美妙的。

宋明儒学博大精深的原始经验之所以特别突出,最重要的原因是宋明儒学吸收了许多佛道思想,因而特别注重静养、自制、坐禅等修养方法。当然,宋明儒家学者的深刻而神奇的经历只适用于普通的听众。如果有这样的经历,他们不会感到深刻和神奇。例如,陆九渊的弟子詹富民曾经有过“安详中立”的经历。陆九渊以为自己已经体会到了自己的真实内心,于是问他:“刀国在不久的将来吗?”他回答说:“是的。”[5](471)这表明,对于那些有原始经验的人来说,他们的经验是接近和清晰的,但对于听者来说,有些确实非常“神秘”。显然,这种“神秘”的感觉与体验者使用的描述和术语的焦点有很大的关系。此外,经验者将通过使用一套典型的形而上学术语,强调人与终极存在的统一,极大地增加经验的“神秘”性质。正如牟宗三所说,孔子的仁是善良而真实的,“说到‘存在’,它总是神秘的,也就是法国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所说的‘存在的奥秘’。”

然而,无论如何,伦理生活中真正的情感体验是儒家最重视的,这也是儒家原始体验的特征。

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经验的发生方式、情境和描述语言的不同,儒家的原始经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正常生活的体验,用情感语言来描述。普通人很容易获得这样的经历。它真实而清晰,可以称为真实的情感体验。一种体验是基于冥想、自我约束和其他培养方法,用形而上学的语言来描述。这种体验具有深刻而神奇的味道,普通人不易获得,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体验。在这两种经验中,形而上学的经验实际上是异化的原始经验,因为原始经验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描述。一旦被抽象概念所描述,它就会被异化,也就是说,它会被从没有任何资格的原始经验(无对象的经验)异化为某一本体的经验(有对象的经验)。因此,在这两种体验中,真实的情感体验更为根本。近代以来,当人们把儒家的原始经验归类为神秘经验时,他们往往不区分这两种经验的区别,因为人们所谓的神秘经验通常指的是后一种经验,这就导致人们忽视了儒家的前一种经验,而这正是儒家最重视的那种经验。冈田武彦还将基于正常生活的情感体验视为神秘主义,这实际上是对神秘主义非常宽泛的理解,即把非理性(不合逻辑和科学)的事物理解为神秘主义。神秘主义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学术话语,主要应用于比较宗教领域。在现代西方学术话语中,与理性主义相对并主要应用于哲学领域的词是情感主义。情感主义和神秘主义有时可以在非常广泛的应用层面上等同起来,但在常见的应用中有很大的差异,这不仅指它们在主要应用领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神秘主义一词具有“不寻常”和“并非人人都能轻易获得”的含义,而情感主义一词则没有这种含义。典型的神秘经历,如“天人合一”、“万物合一”,听起来神秘而难以实现,而典型的情感经历,如“同情”和“不安”,听起来不同寻常,每个人都有感觉。因此,把基于正常生活的真实情感体验称为“神秘体验”是不恰当的。

四。儒家原始经验与儒家思想的当代发展

如上所述,儒家起源经验的神秘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儒家起源经验的片面理解。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至少两种消极趋势。

首先,忽视原始经验使儒学成为一门不存在的被动科学。因为儒家的原始经验都被称为神秘的,在这个理性主义和不再抱有幻想的时代,神秘的经验很难被学术界所接受。因此,许多儒家学者在模仿西方哲学的逻辑和系统表达的过程中,并没有给予儒家的原始经验以应有的地位(尽管这是非常必要的),这使得儒家以理性的方式表达总是难以渗透到人类的内心生活中。许多关于心理学的整理和讨论越来越像一个概念游戏。

第二,忽视了基于正常生活的真实情感体验和对儒家传统的片面理解。由于以前的神秘主义言论并没有区分儒家原始经验的两种类型,在提到儒家原始经验时,许多人只想到“万物一体”、“本心光明”等形而上学经验,以及与形而上学经验密切相关的形而上学理论形式和相应的培养方法。因此,他们把重视形而上经验、有相应理论形式、提倡相应修养方法的儒学视为正统儒学,轻视甚至否定其他类型的儒学。事实上,这种倾向也反映在宋明理学中。宋明理学视心性儒学为真,轻视荀子儒学和汉唐儒学,这与宋明理学强调神秘主义体验密切相关。

扭转这两种消极倾向,倡导基于正常生活的真实情感体验,拒绝称之为神秘主义,意义重大。

一方面,反对将原始体验称为基于正常生活的神秘体验有助于它融入现代学术话语体系。尤其是在今天,西方哲学的自我发展“终于解构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所孕育的以论证为本质特征的哲学探究和逻辑表征的合法性”,尤其是情感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有助于儒家学者在儒学研究和儒学建构中给予真实情感体验以应有的地位,也有助于儒家学者将儒学的经验表达和理论表达联系起来。在当前的儒学建设中,黄玉顺的“生活儒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生活儒学中,黄玉顺认为真爱情感是一切的最大源泉。他对真爱情感的论述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中紧密而清晰的“生命场”特征,没有任何神秘主义色彩。同时,黄玉顺虽然关注真爱情感,但生活儒学并没有失去三个层面(源头层面、形而上层面和物质层面)的结构,在理论形态上赋予了真爱情感一个基本的地位,这是对以往儒学理论建构的超越。

另一方面,建立在正常生活基础上的真实情感体验是儒家原始体验的精髓,受到传统儒家特别是先秦儒家的高度重视。以此为标准来审视儒家传统,可以给各种类型的儒家思想一个合理的定位。至于儒家思想,它侧重于讨论礼法制度和成就,而不是讨论思想和构建形而上学理论,不能说它们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只要它们是基于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例如,荀子儒学在宋明理学中似乎毫无根据,如程颐所说,“荀子极遭驳斥,只有一个坏字,大本钟已失传”[1(316)。然而,从基于正常生活的情感体验来看,无论荀子暂时对人性的判断如何,荀子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是人类的基本欲望(欲望,作为七种情感之一,实际上属于爱)。荀子的最终目的不是爱人,而是养育人,是“以艺、礼、义爱人”(“荀子,修身”),这正是要求人们要有真爱,所以不能说荀子的儒家思想没有基础。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正常生活的真实情感体验,对儒家思想的当代发展非常重要。

首先,如果真实而清晰的真实情感体验能够在今天的儒学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儒家的修养与实践传统就能够延续下去。当然,如果以正常生活为基础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儒家修养实践方法必须重新解读和创新,神秘主义的内容将被去除,这可视为儒家修养实践的现代转型,或儒家功夫理论的现代转型。

第二,儒家思想是基于正常生活的真实情感体验。心智儒学和广义政治儒学将被视为基础研究。这样,长期分离的内外儒学就可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合作,而不会相互诋毁,有利于当代儒学的统一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

[1]程浩,程颐。二程的遗书[·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朱子体裁[。李敬德编辑,王兴贤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1040。

[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光武等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4]朱Xi。四本书、四章和四句注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陆九渊。陆九渊记[。钟哲点着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6]黄玉顺。当代儒学复兴的意识形态视域问题——对“儒学三个时期”的新探讨[。周易研究,2008 (1): 51?58.

[7]陈来。没有边界——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施瓦茨。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0]冈田武彦。儒教和神秘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 (6): 27?33.

[11]牟宗三。心和性。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2。

[12]何中华。“哲学”的语义演变与“中国思想”的属性(下)[。社会科学前沿,2011 (3):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