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 >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的有机统一,论文:用唯物史观评价当代中国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的有机统一,论文:用唯物史观评价当代中国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的有机统一

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我国当代多元化的社会趋势,梳理当代社会趋势变化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关注当代社会趋势的产生和发展、学校的特点和转型趋势,以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维护路径及其重大意义。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的有机统一

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现代化...

一、全球历史观(整体历史观)1 .基本概念:全球历史观(Global Historical View)将人类社会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也称为整体历史观。它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和统一的角度审视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分权到全面发展的过程。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和有价值的生活是幸福的。 1.道路:工作的人是快乐的,劳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他们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人民服务就是真诚无私地为人民谋福利。 它的根本目的是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发展是第一本质”的世界观分析方法强调“发展是第一本质”。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发展”重要地位的科学判断。这是我们的聚会。首先,全球历史观(整体历史观)的基本特征是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欧洲,还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 斯塔夫里和阿诺在他著名的著作《世界通史》中描述了全球历史观。他们研究的是世界,而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所谓唯物主义,就是简单地照原样看待自然,照原样看待历史。它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 当我还在高中的时候,除了学习之外,我还读了一本叫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书。给这样一个标题,意思很清楚。

论文:用唯物史观评价当代中国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我国当代多元化的社会趋势,梳理当代社会趋势变化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关注当代社会趋势的产生和发展、学校的特点和转型趋势,以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维护路径及其重大意义。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的有机统一

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的有机统一范文

摘要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由历史观和唯物主义两方面构成,是历史领域中的唯物主义,是一门唯一的历史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哲学。由此得出,“历史”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前提,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遵守的重大思想原则之一。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人类以本身的目的活动建构历史,并以历史活动凸显自身的存在。
衣俊卿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合理定位,是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关系的前提。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启示与指导价值。想要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意义,那么追溯历史唯物主义最初的概念与内涵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者,但不是提出者。通过翻阅19世纪末恩格斯的书信文本,不难发现,随着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思潮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不仅得到了德国理论界的强烈关注,而且受到青年学者的争相模仿。所以,理论界逐渐迸出一种曲解唯物主义的苗头。恩格斯早在 1876年《反杜林论》中就批判:“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1890年8月致康·施米特的信中也提到:“许许多多年轻的德国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来把自己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尽速构成体系”.其中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就是着有《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的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巴尔特。恩格斯对巴尔特曲解和攻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极其愤怒的。恩格斯指出,巴尔特编造出一种闻所未闻的唯物主义理论塞给马克思,并把这种不正确的理论定义为马克思思想的自相矛盾与无法运用。巴尔特所谓的理论就是当时流行一时的经济唯物主义。称这种片面的绝对的孤立的经济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除此之外,许多不愿付出努力,理论根基薄弱,不懂辩证法的党内青年学者都妄想踏着唯物主义的肩膀,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主张把唯物主义当作一个套语或一个标签,贴到不想做任何研究的各种事物上去,标榜着此领域问题的解决。例如,贴到历史上,就出现历史唯物主义;贴到经济上,就出现经济唯物主义;等等。
由此,作为建构体系标签产生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就这样诞生了。
直到1890年,恩格斯把横空出世的历史唯物主义囊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在1890年9月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提到,“直至今日,在《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可以找到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最为详尽的阐述”.
从历史与文献相结合的角度,可以充分感知《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的宗旨不是阐述历史,而是对近代以来的历史进行唯物主义的解说。然而,作为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不仅受到唯物主义的深层滋养,并且展现出了独特的内涵魅力。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前提。那么,历史就是大海,辩证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粒沙子。经过时光的打磨,最终锐变为大海中的一颗珍珠,即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渗透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质上是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主体、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指向经济唯物主义。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改变态度,把其纳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目的就是为了给予阶级斗争和政治上层建筑足够的重视,相对降低或消除经济唯物主义的影响。无论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时期,还是近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者们决不能轻易放弃革命和思想斗争的优势地位,决不能接受经济决定政治和历史的理论,从而对经济唯物主义的思潮听之任之。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切忽视政治而只专注经济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然而,作为指导历史和现实需要的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强调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显示的阶级斗争和政治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以局部和个别的特性,渗透并指导人类的全部社会历史,特别是处于近代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
最后,通过研读经典文本,可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指向辩证唯物主义。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即,社会思维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斯大林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2]424“既然自然界、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既然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意识是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那么由此应该得出结论:社会物质生活、社会的存在,也是第一性的,而社会的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社会物质生活是不依赖于人们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社会的精神生活是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是存在的反映。”[2]436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阐述,简要了解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前提、研究对象以及其基本问题。然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作为创造性方式提出的“社会历史”概念涵盖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矛盾关系。由此,演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马克思主义提到,当人类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人类并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当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却在主体自身视域之外。所以,想要理解和把握历史本性,必须合理运用辩证法思想,正确感知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二、当代社会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的变化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当代社会历史”主要是指人类在实际活动中构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状况,并不是纯粹的人类各种实践内容的总和。由于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构成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因此,历史本身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在于研究由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要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就是人类的现实生活过程。所以,对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必须要理性地去思考社会历史的本质,以当代社会历史现实本身为出发点,深入地了解社会运转的整个系统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把握社会现状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联,并且明白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唯物主义,即当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本身。
其次,从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为根本的当代社会历史来看,现阶段的社会历史现实发生的巨大变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导致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无形之中引发人类文化交流的频繁互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意识形态。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的术语被第一次提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30因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理论始终贯穿并解释着当代社会历史的人的观念的种种问题。以被文化意识影响的政治、经济领域为例,由于全球信息背景下的文化整合,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呈现出彼此分化和相互融合的态势,从根本上讲,社会结构的差异促使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重新整合,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正是因为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文化意识影响的时代,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方式也渐渐自觉形成。
最后,从社会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社会历史现状的形成,从而引发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变革。周国平讲过,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来给自己打好精神的“底子”,让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拥有辨别力,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然而,社会的运行机制和人类的生存方式被社会各个领域蕴含着的文化思想力量所影响,进而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最为普遍的变革,其中最具深刻的变化是人类的思维与生存方式。例如,主体受到意识思想体系的冲击,促使各个社会领域之间的主体交往更加密切,二者相互作用,交往密切引发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从而为当代社会历史构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的有机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必须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的有机统一。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科学,底蕴是唯物主义,是通过对历史的探究来解决存在论问题的哲学思考。虽然历史唯物主义所涉及的范畴已经超越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性条件下的“异化”现象本身,但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历史进程超越了其本质,抛弃并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并不可取,重要的是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合理解释并阐述这种新的社会历史现状。
所以,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来论述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对于认识当代社会历史现状与意识形态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当代社会历史的熏染下,必须正确看待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历史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建立社会历史理论的时代,尤其反对把社会历史的分析方法变成一种纯粹的思辨方法。
首先,思考一下社会历史现实是什么?恩格斯讲过,一定的人类的生活过程产生社会结构和国家。在此意义范围内,可以认为社会历史现实接近于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多样性存在,以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结构上是作为历史科学的方法论,其主要对象是把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内容。
最后,随着世界社会历史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现状自然而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可是对于此现状,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法。所以,当深刻透视社会历史现实的时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用发展着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这是时代赋予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必然性。
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影响下,必须在当代的社会历史现实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不断进行丰富与完善。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并决定于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在此阶段,回顾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现实,促使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态势已经慢慢形成。在当代社会实践的全面展开的现实基础上,以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为线索,当代的问题为中心。
其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以及“四个全面”“三严三实”治国方案的陆续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前提,始终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历史使命。由此得出,人类的社会活动都是实践的。主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来理解实践的活动,正因实践的活动不是神秘的,所以,它不是一种被歪曲的思辨抽象精神。
其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3]73.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辩证运动就是把握住客观的社会现实来描述人类的历史运动。
其三,在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现实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中,影响或促成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变化的因素较多。
因此,必须通过积极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来应对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