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论 > 《实践论》《矛盾论》联结的现实问题探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实践论》《矛盾论》联结的现实问题探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实践论》《矛盾论》联结的现实问题探讨

《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的代表作。这是一篇讨论知识和实践之间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以知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揭示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

《实践论》《矛盾论》联结的现实问题探讨

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学习心得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矛盾论》是关于辩证法的,但它主要讲的是人们应该如何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促进事物的转化,达到改变社会结构,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目的。 《实践论》是一部研究著作。1937年7月读了《实践论》后的感觉,是中国革命的成败。但是,党内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阻碍了革命的发展。 毛泽东写这篇著名的文章是为了揭露这一不良现象,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 纵观整篇文章,这篇文章几乎是完美的,全文:事物矛盾的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规律。 列宁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本身就其原始意义而言的性质上的矛盾。” “列宁经常把这条规律称为辩证法的本质,也称为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当我们研究这一法律时,我们必须涵盖广泛的问题。读了《论矛盾》一书后,我们发现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它们促进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反对,哪里就有摩擦的动力。 矛盾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内部条件还是外部因素,新的矛盾都在不断更新。然而,这些矛盾是毛泽东的两部重要哲学著作。“两个理论”的发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是毛泽东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哲学遗产。虽然“两个理论”发表已经70多年了。

《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的代表作。这是一篇讨论知识和实践之间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以知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揭示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

《实践论》《矛盾论》联结的现实问题探讨

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学习心得

《实践论》《矛盾论》联结的现实问题探讨范文

摘要:思考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基本哲学问题是联系两部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内在线索。这两篇文章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回答了把握二者存在并实现二者真正统一的可能性,并将这一思想置于中国语境中,为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石”。关键词:实践;矛盾论;思考和存在;内部关系;

矛盾论《实践论》《矛盾论》两篇文章体现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两篇文章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 这种关联性体现在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思考上。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曾指出:“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恩格斯还进一步阐述了由这一问题而引发的哲学争论,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 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其二,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些争论引出了不同的哲学派别, 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等。与其他的哲学派别相比,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贡献在于他们将实践这一概念引入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中。实践作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 是联结人与外部对象世界的桥梁, 因此, 实践也就成为认识思维与存在关系必不可少的范畴。马克思一再强调, 要改变世界, 不应只是解释世界。解释世界只是第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人仅仅是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 改变世界才是主要任务。以实践活动为中介, 将人的思维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才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思维与存在才能获得真正的统一。当思维 (人) 在实践中认识了存在 (世界) 的必然性, 存在在实践中被思维改造, 两者在实践中相互确证了自身的正确性, 思维与存在才能最终达到和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仅是确证人能够认识对象世界的过程, 也是人自身反思对世界的认识、反思思维自身的过程。只有当思维开始反思自身以及对存在的认识时, 它才能提出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问题, 才能进一步发现正是实践使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的可能。而《实践论》与《矛盾论》就是毛泽东在中国语境中反思中国现实的成果。二、《实践论》《矛盾论》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思考《实践论》《矛盾论》两篇文章说明了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思维与存在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实践论》认为解释世界所做的工作是认识世界, 即思维对存在的把握, 思维经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概念, 最终上升到对矛盾的认识, 而矛盾所揭示的就是存在的本质内容。《矛盾论》认为矛盾不仅是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 而且是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 而矛盾的解决使思维与存在达到真正的统一。1. 从《实践论》看思维如何认识存在。在《实践论》中, 毛泽东把认识活动解释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文章体现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两篇文章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这体现在对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反思上。首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所有哲学,特别是现代哲学的主要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1]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问题引起的哲学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思考和存在谁是第一位的;第二,思考和存在之间是否有同一性。这些争论导致了不同的哲学流派,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基本哲学问题的贡献在于他们将实践概念引入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实践作为人的感性客体活动,是连接人与外部客体世界的桥梁。因此,实践已经成为理解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一再强调,要改变世界,我们不应该仅仅解释世界。解释世界只是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只意识到他们与世界的客观关系。改变世界是主要任务。以实践活动为中介,人们的思维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从而实现改变世界的目标,思维与存在可以真正统一。当思维(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存在(世界)的必然性,而存在又在实践中被思维转化时,只有二者在实践中相互确认其正确性,思维和存在才能最终达成和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确认人们能够认识物体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自己的过程。只有当思维开始反思自身及其对存在的理解时,它才能提出思维与存在统一的问题,并进一步发现实践使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可能性。《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在中国语境中反思中国现实的结果。 2。对《实践论》、《矛盾论》《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思考,说明了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思维与存在是如何统一的。《实践论》认为,解释世界的工作是认识世界,即把握思维的存在。思维最终通过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概念上升到对矛盾的理解,矛盾揭示了存在的本质内容。《矛盾论》认为矛盾不仅是认知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使思维和存在真正统一。1。从《实践论》看思维如何认识存在。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将认知活动解释为“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这种形式往复到无限,每一个实践和认知周期的内容都相对进步到更高的水平“[2”。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再到理性知识来指导人们的实践,什么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性知识?这个问题在《实践》中得到回答。理性认知作为认知的两个阶段,是超越感性认知的第二阶段,也是人脑中概念形成的阶段。“这种事物的概念不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每一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把握着事物的本质,整个事物,事物的内部联系”[3。因此,理性知识的内容是对现实事物本质的概念把握。然而,这个问题可以继续问:既然理性知识是真实事物本质的概念,那么真实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呢?《实践论》有这样一个答案,“理解的真正任务在于通过感觉来思考,逐步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理解其规律性,理解这个过程和那个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达到逻辑理解”[4。因此,理性认识所认识的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践论》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第一种关系,即思维如何认识存在。显然,知识是一个过程,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掌握事物的本质概念,而这个概念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作为一种将知识推向更高水平的力量,使每一个知识循环都达到更高的水平。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事物中矛盾的存在,我们才能彻底了解它们。对矛盾的理解是思维的最终目标,也是思维进一步转变的前提。2。从《矛盾论》看思维和存在如何走向统一。思考把握存在的第二步是认识存在的本质,揭示内在矛盾。作为从《实践论》延伸到《实践论》内在逻辑的主线,《矛盾论》的延续点是通过理解矛盾和矛盾运动不断统一思维和存在。矛盾作为理解的对象,有自己的规律可循。理解矛盾是理解矛盾的法则。《矛盾论》对矛盾的把握是基于其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矛盾对抗的地位,并分析了矛盾的本质和矛盾运动的规律。通过对矛盾主要特征的理解,思维对存在有了具体而深刻的把握,为存在的转化和思维本身与存在的不断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思维和存在不是无缘无故地直接统一的。两者的统一需要实践的介入。这是因为思维对存在的理解并非每次都是完全正确的。只有正确理解存在的思维才是可靠的,思维的可靠性只能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来确定。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清除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认识,思维才能存在。此外,实践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对改变存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存在趋向于思考的目的,成为人类的存在。在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过程中,第一个解决方案是由思维的目的和存在的必然性造成的思维与存在的不平等。3。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思维和存在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目的和现实需要之间的紧张关系。恩格斯在批判都灵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时指出,生活是一种自我更新的存在,它本身就是存在,在任何时候都是别的东西,。这反映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即从内到外的自我矛盾、自我更新的结果。马克思批评黑格尔时,谈到了理论的彻底性。只要理论透彻,它就能说服人们。彻底意味着抓住事物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本身,。人的本质是人自己,也就是说,人的最终目的是克服自己的矛盾。马克思认为,人克服自身矛盾是一个从片面规定性到完全规定性的过程。起初,人性的规定只是一个简单的规定。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逐渐获得了具有相对意义的人性规定性。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性已经获得了历史的、具体的、丰富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实践来使人们克服自身存在的非人属性,获得完整的本质。实践最初是作为体现人性——劳动——的客观活动而提出的。马克思揭示的异化劳动实际上是对克服人类发展矛盾的一种解释。人类的客观活动——劳动实践,本应是人性的体现,但在资本主义阶段却转向了它的对立面,从自由自觉的劳动转向异化劳动。劳动的四大法则,即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本性和他人的异化,归根结底是由人与自己的异化来实现的。当劳动者可以自由出售劳动力时,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异化活动。当他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平等关系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疏离感。当他发现自己处境的最终原因是异化劳动时,他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活动。只有在这里,人类发展才形成了一个小循环,这是人类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并指向改造世界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生存的现实必然性制约着人类的解放程度,凸显了作为人的目的与生存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和张力。想改变世界、解放自己的人需要,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你想知道梨的味道,你必须改造梨,自己吃”。换句话说,梨的味道必须通过实际活动来了解。因此,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实现自身的解放,需要现实的行动。三。《实践论》、《矛盾论》《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的现实关怀是毛泽东为了驳斥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而写的。在哲学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变体。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思维和存在的直接而统一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并没有通过实践来调和。理性主义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认为经验是许多事物的混合物,没有现实性或普遍性。经验主义认为任何没有经验证明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相信思考和存在之间没有矛盾。区别在于理性主义在理性思维中是统一的,经验主义在事实经验中是统一的。坚持思维和存在的直接统一,人们无法理解思维和存在是如何走向统一的。不经过“否定”环节,就意味着忽视思维与存在的内在矛盾,忽视思维与存在实践的中介。因为实践总是生成的,所以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它不能合理地指导现实,即使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为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中国现实中人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对立甚至断裂。这就要求我们把握问题的核心,即如何在实践中统一思维和存在。在现代落后的中国,思维与存在通过实践中介走向统一的现实关怀已经转变为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在中国能思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哪些是积极的主题,哪些是消极的主题?作为一个小课题——每一个班级,他们的矛盾是什么?作为主体社会,它的矛盾是什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实践来解决人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关于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主体和对它们之间矛盾的认识,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社会各个阶级时,曾经把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无家可归的无产阶级。正如毛泽东在文章开头所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8”。当然,不难理解,在文章的最后,毛泽东强调了我们应该如何使这种理解为革命实践服务。“一切军阀、官僚、买办、大地主和一些附属于他们的反动知识分子都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主导力量。所有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摇摆不定的中产阶级可能以右翼为敌人,以左翼为朋友——但我们应该时刻警惕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我们的阵线”[9。这里对社会阶级的分析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即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矛盾。这两个主要矛盾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延伸和交叉。这一分析为统一战线今后的建议和实践提供了原则指导。在现代落后的中国,如何解决人与现实的断裂,最终取决于调节人与现实和解的中介。在马克思看来,这种中介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但在现代中国,这种实践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即革命实践。然而,中国近代革命实践受到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的制约。结果,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力量的著名革命实践,如太平天国运动、1898年改革运动和1911年革命。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正确把握矛盾,才能保证革命实践的成功。在毛泽东看来,现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个任务,即“推翻国外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推翻国内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10。这两项革命任务指明了革命实践的方向,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将中国革命分为两步,“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知不觉地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这是把革命实践置于世界视野中的又一重要认识。现代中国的历史注定是由无产阶级主导和推动的,无产阶级已经从自由阶级转变为个体劳动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无产阶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主动承担起改写中国历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改造现实、在不断否定虚假现实的过程中走向新的团结、实现真实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的使命。然而,团结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思维与存在的新关系中,一种新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正在酝酿之中。参考[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9。[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297,285,286,287,3。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毛泽东选集(第2卷)[·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7,665。。在这一认识过程中, 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指导人的实践, 能够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实践论》中有所回答。作为认识的两个阶段, 理性认识是超越感性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是在人脑中形成概念的阶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 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 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 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全体, 事物的内部联系了”[3]。因此, 理性认识的内容就是对现实事物的本质的概念性的把握。然而, 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追问:既然理性认识的是现实事物的本质的概念, 那么现实事物的本质又是什么?《实践论》中有这样的回答,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 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 了解它的规律性, 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 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4]。所以说, 理性认识所认识的事物本质其实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由此来看, 《实践论》揭示出了思维与存在的第一层关系, 即思维如何认识存在。显然, 认识是一个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本质概念, 而概念所揭示的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 矛盾作为推动认识进级的力量, 使认识的每次循环都能够进到较高一级。只有认识到事物的矛盾的存在时, 认识才算彻底。对矛盾的认识是思维的最终目的, 也是思维进一步改造存在的前提。2. 从《矛盾论》看思维与存在如何走向统一。思维把握存在的第二步是认识存在的本质, 揭示存在的内部矛盾。作为从《实践论》中顺延下来的主线, 《矛盾论》对《实践论》的内在逻辑的承接点是通过对矛盾以及矛盾运动的认识, 使思维与存在不断走向统一。矛盾作为认识对象, 其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 认识矛盾就是认识矛盾的规律。《矛盾论》中对事物矛盾的把握, 是从其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入手, 分析了矛盾的本质和矛盾的运动规律。通过对矛盾主要特征的认识, 思维对存在有了具体而又深刻的把握, 这为其改造存在, 使思维自身与存在不断相互靠拢夯实了理论基础。然而, 思维与存在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直接走向统一, 两者的统一需要实践的介入, 这是因为, 思维对存在的认识并不是每次都完全正确, 只有那些正确认识存在的思维才是可靠的, 而思维的可靠性只能经由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确定。因此, 通过实践清除错误认识, 确立正确认识, 才能使思维更加趋向于存在。此外, 实践不只是对认识有用, 对改造存在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 存在趋向于思维的目的性, 成为属人的存在。在思维与存在趋向统一的过程中, 首要解决的是思维与存在之间由于思维的目的性与存在的必然性而造成的不对等。3. 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表现。思维和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人的目的性和现实的必然性之间的张力。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唯心观时指出, 生命体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存在, 在每一瞬间既是它自身, 同时又是别的东西[5]。这体现了生命体固有的存在方式, 即由内而外、自我矛盾、自我更新的结果。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谈到理论的彻底性, 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 也就是说人的最终目的在于对自身矛盾的克服。在马克思看来, 人对自身矛盾的克服是人逐步由片面规定性走向完整规定性的过程。最初人的本质规定只是一个简单的规定, 随着实践的展开, 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逐步获得具有相对意义的人的本质规定。而随着实践的发展, 人的本质才获得历史的、具体的、丰富的内涵, 在此之中, 需要实践的介入来使人克服留存于自身的非人属性, 使其获得完整的本质。实践最初是作为体现人的本质的对象性活动——劳动而出场的。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劳动其实就是对人自身发展中克服矛盾的阐明。人的对象性活动——劳动实践, 本该是人本质的体现, 但在资本主义阶段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从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了被异化的劳动。劳动的四重规定, 即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和他人相异化, 说到底是由人同自身相异化展开的。当劳动者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他便开始了自身的异化活动。当他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对等关系的时候, 他便开始了对自身异化的认知。当他发现造成自身处境的终极原因是被异化的劳动时, 他便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活动。到这里, 人的发展才形成了一个小的周期, 这一周期就是人自身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这一结果指向改造世界的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 存在的现实必然性制约了人自身的解放程度, 这又凸显了作为人的目的性与存在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人想要改造世界, 解放自身, 就需要像毛泽东所说的,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7]。也就是说, 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知道梨子的滋味。因此, 解决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 实现人的自身的解放, 需要现实的行动力。三、《实践论》《矛盾论》的现实关怀《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为了驳斥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而写的。在哲学上,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变种。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 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对思维与存在未经过实践调和的直接统一的认识。唯理论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 认为经验是杂多的混合物, 不具有实在性和普遍性。经验论认为凡是未经经验证明的都是不可靠的。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思维与存在直接统一并无矛盾可言, 区别在于唯理论统一于理性的思维, 经验论统一于事实的经验。坚持思维与存在的直接统一性, 就无法认识思维与存在是如何走向统一的。未经过“否定”环节就意味着忽视了思维与存在的内在矛盾, 就忽视了思维与存在的中介——实践, 因为实践总是在生成, 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依然不能合理的指导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为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角度出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在中国现实中的人与他所处的生存境遇的对立甚至是决裂的状态。这就需要抓住问题的核心, 即思维与存在如何在实践中走向统一。在近代落后的中国, 思维与存在通过实践的中介走向统一的现实关怀转变为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在中国, 作为能思维的实践主体有哪些?哪些是积极的主体、哪些是消极的主体?作为小主体——各个阶级, 它们的矛盾是什么?作为大主体——社会, 它的矛盾又是什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实践能够解决人与现实的严重决裂状态?关于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矛盾的认识, 毛泽东曾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 把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划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游民无产者。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对能思维的实践主体已经彻底把握, 正如他在文章开头就申明的主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8]。当然也就不难理解在文章结尾, 毛泽东强调了我们该怎么使这一认识为革命实践服务,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 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 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 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 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9]。这里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同时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 即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在社会各阶级内部延伸和交错。这一分析, 为日后的统一战线的提出和实践给予了原则上的指导。关于近代落后中国如何解决人与现实的决裂, 说到底是由规定人与现实达到和解的那个中介所决定。这个中介在马克思那里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 但在近代中国, 这一实践又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即革命的实践。然而近代中国革命实践又被复杂的社会矛盾所制约, 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因此, 才出现了像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代表不同阶级力量的著名革命实践。从这些经验和教训中可以看出, 唯有正确把握矛盾, 才是革命实践获得成功的保障。这在毛泽东看来,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10]。这两大革命任务为革命实践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也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中国革命分为两步, 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必须分为两步, 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 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 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了, 这是将革命实践放置世界视野中的又一重大认知。近代中国的历史注定是由从自在阶级转向自为阶级的无产阶级所主导和推动。中国的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主动承担改写中国历史的使命,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 改造现实, 在对虚假现实的不断否定中走向新的统一, 实现了真正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但统一并不意味着终结, 在新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 新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正在酝酿着。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29.[2][3][4][7][8][9]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96-297, 285, 286, 287, 3, 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5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0.[10][11]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637, 66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