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7600字硕士毕业论文邓小平的硕士论文:邓小平的“均衡建设”思想

57600字硕士毕业论文邓小平的硕士论文:邓小平的“均衡建设”思想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7600字
论点:发展,思想,平衡
论文概述:

选择邓小平的“平衡建设”思想作为研究的课题,主要基十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现实诉求,面对当今我国的各种发展瓶颈,发展模式的探讨已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我国政治

论文正文:

邓小平的硕士论文:邓小平的“均衡建设”思想

前言

1)主题选择的背景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在全球总体和平形势下,“发展”已成为各个地区和国家战略部署的方向。诸如\"促进发展、刺激发展和促进发展\"之类的词已经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展的真实写照。然而,作为发展载体的多样性是不可否认的,也就是说,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选择是多样的。什么样的发展观(发展理论)会有什么样的现实选择。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是传统的发展观,即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发展观。它是一种不断追求经济增长以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然后与自然形成对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导致了单向经济发展、资源缺乏和环境破坏孤立的局面。它在人类发展和Ifu生态平衡之间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最典型的例子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它造成了制约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人们变得非常冷漠和功利,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正在下降,一些反社会和反人类的恶行突出。在文化价值观方面,人们往往表现出世俗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今天,由于十年金融危机、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西方社会的犯罪率上升,离婚率仍然很高。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正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

对十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环境下,要想快速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与其他社会发展的协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独立、繁荣、不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干涉,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和经济。这种现实往往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单向发展,即“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恶性发展”的局面。第二,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后矛的问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已经成为每个国家的发展重点。工业化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在空之前是巨大的。对于当前的工业发展,发展中国家往往牺牲长期发展来满足当前的需求,并对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最后,公平和效率之间存在严重失衡。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公平与效率的巨大差距。贫富差距严重,贫困阶层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冲突加剧。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发展。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污染高消费”产业的转移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更加脆弱和危险。这一沉重负担使发展中国家处于非常不利的发展地位。

二是超越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转型发展理念等。,各国理论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

总而言之,面对全球发展有限的问题,所有国家都在寻找最有利的发展模式。那么,什么是最有益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未来和命运的重大发展问题,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择邓小平的“均衡建设”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12点考虑:

一方面,这是一个现实的需求。面对当今我国各种发展瓶颈,发展模式的探讨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理论上的呼吁,“无论你有什么世界观,无论你有什么方法论”。理论的主导作用得到普遍认可。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研究,发现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十年的经典范畴和命题都突出了“发展与稳定”、“规划与市场”、“速度与效率”、“效率与公平”、“先富后富”等平衡思想。

参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资本论》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泽东“米”作品选。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4。邓小平“米”作品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5。邓小平思想年表(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邓小平选集》(专题节选)[·米]。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档案馆。1992.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刘佳俊。邓小平的发展观“米”。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9。张晓风史国良。邓小平的理论世界“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0。侯常远等人对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研究“米”。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1。清连斌。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12。涂新。邓小平的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申冲、张旭文、徐全兴、贾高建。邓小平的哲学读者“米”。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
14。袁贵仁。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1)。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哲学(节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15。赵克明总编辑。邓小平理论发展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16。钟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邓小平理论创新点“M”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赵志奎。邓小平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山东:青岛出版社,2004。

4-5
摘要5-6
序言9-18
1邓小平“均衡建设”思想的背景18-24
1.1邓小平“均衡建设”思想的时代背景18-20
1.2邓小平“均衡建设”思想的理论背景20-24
2邓小平“均衡建设”思想的内涵和特征24-30
2.1邓小平的内涵 3.2速度和效益上的“均衡建设”思想34-37
3.3“均衡建设”思想37-40
4邓小平政治领域的“均衡建设”思想40-50
4.1民主政治领域的“均衡建设”40-46
4.2民族区域自治和一国两制中的“均衡建设”46-50
5邓小平文化领域的“均衡建设”50-60 [ 文化和思想道德54-60
6邓小平社会领域的“均衡建设”思想60-67
6.1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均衡建设”思想60-63
6.2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均衡建设”思想63-67
结论67-69
69-70
参考文献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