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64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回顾

464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回顾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6400字
论点:法治,政党,关系
论文概述: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系统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法治是一个关于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概念、体系和实践。这是治理国家的战略,而不是人治。它强调法律的合理性和指导作用,强调法律的平等适用和权力的限制。然而,从古至今,我国缺乏法治理念,一直倡导人治。经过艰苦的武装斗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在巩固和发展新政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可避免地处理了人治和法治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策和执政理念,在法治重要环节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方面发挥了指导作用。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法治建设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改变自身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法治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处理好执政党与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方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为了便于叙述,文章中有些地方把中国共产党简称为中国共产党,把中国写成中国。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以邓小平的民主法治理论为基础,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庄严地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这是一项具有全面、根本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我国的法治研究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战略思想。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研究执政党与法治的关系尤为重要。在西方国家,除了在宪法中制定政党活动的原则之外,还通过特别的政党法来规范国家与政党之间的关系、政党之间的关系、政党的地位、政党的运作过程、选举过程,甚至政党的资金来源。法律规定了政党制度的许多具体内容。虽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规定,但它们都规定政党必须毫无例外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运作,立法往往是通过政党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行的。在我国,执政党和法治之间也存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执政党与立法、行政、司法各方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社会阶层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利益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执政党。只有正确处理执政党与法治的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依法执政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样,依法执政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1.1.2主题选择的意义

推进政党法治建设符合政党发展趋势。通过论述执政党与法治的历史进程,论述了不同时期政党与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关系和地位,总结了历史,并对我国政党与法治关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对我国政党制度理论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促进法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是有益的。与十大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不同,中国正在走政府主导的法治之路。对政党法治的研究也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法治的特殊性决定的。同时,对推进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现实意义。

1.2研究现状总结

虽然对我国十大政党与法治的系统研究还不多,但仍有一定的成果。学者叶海波的专著《政党宪政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第五章《中国政党宪政命题》也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追溯和考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形成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提出了政党守法、政党依法执政和参政、完善现行政党规范体系等观点。学者冯丽霞2008年的专著《政党、国家与法治——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发展透视》(人民出版社)对中国政党法治化做了一些评论。虽然该书的研究重点是当代中国执政党与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关系,但在描述和分析现状之前,大量的历史研究方法被用来阐述和解释这些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帮助读者从历史和动态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发展以及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法治的发展。学者林尚丽2008年专著《改革开放30年:政治建设与国家增长》(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二章《法治国家:大转型时期的稳定与发展》对依法治国理论、党的领导关系以及党的法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学者羌师公2003年的专著《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二章《革命与法制的悖论——新中国的法律改革运动及其后果(1949 -1976)》也论述了1949-1976年历史时期政党与正义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些与政党法治相关的论文,如崔黎姿的《新中国法治建设中法治理念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雷郭忠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述评》、俞夏薇的《论中国法治进程》, 陈幸妤的《新中国宪法发展回顾——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小金铭的《中国法治的曲折历程和完整内涵》等

参考
专著:
[1]叶海波。政党宪政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85-219
[2]许国丽。关系视角下的宪政与民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5-109
[3]沈德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概述。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90
[4]李林,胡水军。通往民主和法治的道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_5_5-60
[5]赵志奎。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0
[6]赵志奎。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20
[7]李步云。关于法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5-123
[8]冯丽霞。政党、国家和法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9,337,67,196,198,3 _ 50
[9]焦宏昌。宪政制度和法治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_58-46
[10]林尚丽。改革开放30年:政治建设与国家增长。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22 1 _5 0
[11]陈俊。政党与立法研究:借鉴与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1
摘要5-6
摘要6-7
第1章引言10-14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1.1.1研究背景10-11
1.1.2主题意义11
1.2研究现状概述11-12
1.3研究内容和方法12-14
1.3.1主要内容12
2.1.1法治的里程碑:1954年宪法14-16
2.1.2新中国立法体系的建立16-17
2.2党与政府关系的建立:传统统治模式的开始17-19
2.2.1 (1949-1953):执政党与政府关系的建立与定位17-18
2 . 2 . 2(1959 2.3.1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建立19-21
2.3.2新中国司法改革21-23
第3章1956-1978:中国法治的逆转23-30
3.1立法徘徊23-24
3.2执政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24-27 [/BR/] 3.2.1 (1958-1962) 3.3.1反右运动中的司法挫折27-28 [/BR/] 3.3.2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严重司法破坏28-30
第4章1978年至今:中国法治的重建30-42
4.1党领导的立法重建与发展30-34
4.1.1 (1978-1982)立法的全面恢复与发展30-31
4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立法33-34
4.2党政关系的改革与探索34-37 [/BR/] 4.2.1 (1978-1987)关于“党政分工”的建议和实施34-35 [/BR/] 4.2.2全面部署“十三大”改革党政分开35-36[/BR/]4 . 2 . 3(1989-至今)党的改进 4.3.2恢复和全面实施司法工作39-40[/br/ ] 4.3.3司法改革40-42
第5章历史启示42-53
5.1党的领导和立法42-46
5.1.1立法的国情42-44
5.1.2执政党对立法的影响44-45
5.1.3中国共产党对立法领导的改进45-45 5.2.3党政关系合法化的途径47-48
5.3司法独立的相对性48-53
5.3.1司法独立的内涵48-49
5.3.2政党对司法独立的影响49-50
5.3.3中国司法独立的理性建构50-53
第六章结论53-55
参考文献55-58[/br//吴磊。中国的司法制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7
牛余庆。政党政治与党政关系研究——中国党政关系的分析框架。北京:中国出版社,2007,100
[14]谢维雁。走向平衡宪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72-175
[15]李龙珠。政治文明和法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9-102
[16]李金和。中国政党政治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32-339
[17]肖是清国,高新民。党内民主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88-90
[18]卓袁泽。法律政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21-450
[19]黄朱升。司法权新探。杜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8
[20]梁素真,屠洪顺,屠京,卢鸿昌。政党和政党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7-228
[21]焦宏昌。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99
[22]尹小虎。感知宪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92
[23]周中野。宪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2
[24]徐友生。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67-575
[25]韩大谷。比较宪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5
[26]羌师公。法律制度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28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