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在社会学领域从传统走向现实。

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在社会学领域从传统走向现实。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论文概述: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与人文,但二者之间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如何认识与处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已成了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问

论文正文:

引用
上世纪中叶,英属斯诺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两种文化》,随后于1959年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一篇里德关于这一主题的演讲,并于1963年发表了《重新讨论两种文化》。这位长期活跃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两个主要领域的学者深感科学和人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他指出:“一极是文化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两者之间有一个差距,他们不理解对方——有时他们讨厌对方,但大多数是因为缺乏理解。他们都荒谬地扭曲了彼此的形象”;“非科学家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即科学家们乐观肤浅,不了解人们的处境。然而,科学家认为文学知识分子缺乏远见,特别是对他们的同胞的关心,他们强烈反对知识,并热衷于将艺术和思想限制到存在的那一刻。”(1)从那时起,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正如斯蒂芬·科里尼在他的新译本导言中所说,斯诺的里德演讲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至少完成了三件事。首先,它抛弃了一个词和一个概念的两种文化,并从此在国际上不可阻挡地传播开来。第二是解释一个问题(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之间的文化分裂),这是现代社会中任何聪明的观察者都无法避免的。第三,它引发了一场辩论。它的范围、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寻常。索卡尔事件和20世纪末爆发的“科学战争”是美国和欧洲知识界的又一场激烈争论,这进一步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进一步表明了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术特征之间的尖锐对立。
虽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此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理解和处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个问题,特别是两者的互动和融合。近年来,中国知识界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为推动精神文化建设和挖掘传统知识宝库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这些成果大多侧重于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分析,表明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和整合的必要性,但并没有走得更远。他们指出了在中国国情下如何整合二者,使研究工作只停留在理论反思的层面,缺乏必要的历史维度。他们没有正确对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和现实中的地位,把它们排除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之外。本文结合中国的传统和现实,试图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结合的途径和措施。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研究综述
(1)科学精神的定义和特征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精髓,是人类精神不朽的旋律。它不同于特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它属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或寻求真理的精神境界,是科学的灵魂。它可以鼓励人们摒弃无知,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促进社会进步。无论是现代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还是现代中国的五四运动,都充分展示了这种宝贵的精神及其伟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无论他做什么,他至少应该有科学精神,也就是说,他不应该迷信或盲目服从,善于用科学辩证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遵守社会规律,负责任和充满爱心,这也给科学精神以强烈的呼唤。
什么是科学精神,它有什么内涵?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例如,一些学者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理解自然、适应自然、改变自然活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对自然活动及其成就的理解的升华”。(1)其他学者认为,科学精神是从科学的本质中凝聚和提升的文化本质和价值体系,“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具有的信心、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吾伦也认为,科学精神是人们在世界上做人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是从科学成就和科学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是一种追求对世界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理论坚持的探索精神。虽然这些观点对科学精神的定义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对于科学研究工作来说,无疑是学习自然的客观规律,追求真理,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客观世界时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僵化的思维,把揭示真理作为自己的天职,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要求科学工作者提高自身修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 因为科学研究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净土,追求真理的道路可能充满困难和障碍,而追求真理可能意味着勇敢的奉献。 崇尚理性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要追求真理,一个人必须有理性的精神。正如巴伯所说,“科学家对理性的依赖尤其强烈,也必须特别强烈,因为只有这样,当他们在科学研究中遇到巨大困难和反复失败时,他们才能坚持这一信念。“(3)理性精神无疑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它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并把它们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我们不应该盲目跟随,迷信,随波逐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如果我们失去理性,我们将失去对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调整,这是盲目和自发的,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
L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170[魔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4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28年,3680
[4]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的理念》,作为大学出版社4-50
[6]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年,1020
[7]汉伯里·布朗,《科学的智慧》,李兴民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360
[8《易普里戈金,易斯坦格,《从混沌走向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1e
[9]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270
[10]查理·罗蒂,《哲学与自然》,三联书店,1987年,4-50
[1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2840
[12]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华夏出版社,1989年,960
[1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2840
[14]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530
[15]朱克珍,《看风与云舒娟》,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400[/br

1。导言8
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研究综述8-14
(1)科学精神的定义和特征8-10
(2)人文精神的定义和特征10-12
(3)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12-13
(4)小结13-14
3。中国传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析14-22
(1)传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概述14-18
(2)传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中国古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利弊分析18-20
(3)传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20-22
(4)处理传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注意的问题22
4中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分析22-31
(1)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概念的误区22-25
(2)现实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对立25-28
(3)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离的原因28-31
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必然出路——从分离走向融合31-41
(1)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31-35
(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35-38
(3)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构建38-41
(6)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方式的探索和共建方式44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实条件41-43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主要途径43-49
结论49-50
参考文献50-52
致谢52-53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