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社会科学中学校德育的衔接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社会科学中学校德育的衔接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衔接,德育,学校德育
论文概述:

道德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教育工程。这种系统性不仅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德育在空间结构上做到“三位一体”,同时也要做好在时间维度上的前后衔接。

论文正文:

导言
1.1
提出的问题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最终的道德行为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应该遵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由幼儿园道德教育、小学道德教育、中学道德教育、大学道德教育等子系统组成。每个德育子系统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个体的组织和操作系统,但这些系统要素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必然联系。如果在德育过程中忽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势必影响我国德育体系的整体效果和德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小学、中学和大学是教育的三个不同阶段。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过渡阶段需要相互垂直连接。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可以不断前进。学校德育、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实现有效的横向联系,保证德育的有效性。
近年来,学校道德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完善。所有教育单位在确立德育目标、选择内容和方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校德育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笔者走访调查了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市桥东区第二十三中学、雨花区第四十三中学、长安区第十五中学、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石景山区红星小学、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小学、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通过分析,发现了以下问题:首先,由于制度等多种原因,德育本身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家庭和学生没有把德育放在首位。第二,不同阶段学校德育内容的层次和侧重点不突出,存在缺失、越位、相邻阶段之间缺乏密切合作等情况。第三,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机制不完善,沟通渠道受阻。第四,德育目标模糊,脱离了德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不能突出德育的渐进性和系统性规律。最后,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的有效联系较差。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正常进行。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一五”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十一五”的五年中,被国家法院判刑的青少年罪犯数量增加了12.6%,而青少年犯罪数量增加了68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我国学校德育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如何正确解决当前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衔接不充分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德育衔接体系,是我国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关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道德教育过程”的研究上,而“道德教育关联”与“道德教育过程”理论分离开来,很少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许多教育者无法从概念上区分“道德凝聚力”和“道德教育过程”,导致对凝聚力的忽视。近年来,随着让·皮亚杰(jean piaget)、埃里克森(Eriksson)、科尔伯格(Kohlberg)等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引入国内学术界,对“阶段”的研究以及相应的“趋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参考。德育的衔接逐渐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初始阶段,结果相对较少。以“德育趋同”为主题,在中国学术文献网上出版总图书馆仅检索到65篇文章。只有31篇文章使用“道德凝聚力”作为关键词。此外,绝大多数研究结果只停留在某些或某个收敛阶段。其中大部分只从概念和重要性方面进行讨论。中小学德育衔接总体框架下的系统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横向和纵向制度趋同的改革措施、德育趋同的机制建设和评价体系仍吸引着我们去探索。

参考
[1]乔西。贝斯。卡内基教学进步基金会。旧金山,1977: 164
[2]厄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琦译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5-27
[3]纽曼的马诺学理想。何荣树、顾建新、许易慧。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何塞·格本。大卫。学习的中心。纽约。麦格劳-hi (1图书公司,1977年,RIC·阿德·霍夫斯塔德,威尔逊·史密斯)。纪录片历史。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1年
摘要4-5
摘要5
第1章引言8-13
1.1提出的问题8-9
1.2研究意义9-10
1.2.1理论意义9
1.2.2实践意义9-10
1.3思想和方法10-12
1.3.1总体思路10-11
1.3.2研究方法11 2.1.2“道德教育”概念的定义13-15
2.2学校道德教育凝聚力的一般理论15-19
2.2.1学校道德教育凝聚力的理论基础15-17
2.2.2学校道德教育凝聚力的必要性17
2.2.3学校道德教育凝聚力的含义17-18
2.2.4学校道德教育凝聚力的特征18-19 3.1学校德育目标的衔接20-21
3.2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21-23
3.3学校德育方法和方法的衔接23-25[/br/ ] 3.4学校德育管理的衔接25
3.5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衔接25-27
3.6本章摘要27-28
第4章学校德育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28 4.1应试教育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校道德教育趋同的有效性28
4.2忽视道德形成的滞后导致道德教育时间的不趋同28-29
4.3道德教育主体的分散性直接制约了学校道德教育趋同的发展29
4.4缺乏必要的学校道德教育衔接长效机制29-30
4.5各种道德教育差异阻碍了道德教育的衔接30
4.6本章小结30-31
第5章解决学校道德教育衔接问题31-35
5.1解决学校道德教育衔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道德教育地位31
5.2重视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建设。 构建凝聚力交流平台31
5.3搞好凝聚力31-32
5.4搞好凝聚力32-33
5.5搞好凝聚力33
5.6搞好凝聚力33
5.6搞好凝聚力33-34[/br/ ] 5.7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导地位34
5.8摘要34苏珊·吉莱斯皮。敞开心扉。国际自由教育运动。世界政策杂志出版社,2002:79-89
[6]莱文《大学课程手册》。旧金山:乔西出版社,1977:544
[7]威尔逊. j .道德评估。温莎:Nfer-Nelson出版社,1973年。格伦科(三):自由出版社,1953:35
[8]格特·H,米尔斯·C·w .摘自马克斯·韦伯:《社会学论文集》。伦敦:劳斯戴奇和保罗,1948年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