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论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生活发展教育

硕士毕业论文论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生活发展教育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精神,生命,教育
论文概述:

曾看‘过丰子恺先生的两幅漫画:一副漫画中,一位匠人正在努力工作,他面前的木案上有一摊泥巴,两个人形模子,匠人正使劲地把无生命的泥巴按进模子中,做出一个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泥人

论文正文:

导言
1。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话题
两只手张开双臂挣扎着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入人形模具。他们的面部表情极其痛苦,好像在向世界召唤什么...这两幅漫画提醒人们现实中的教育。学校教育确实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关注于社会生产所必需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化知识人才。学校已经把培养学生的过程变成了知识加工和生产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程序化和机械化的,导致大量相同的“泥人”被塑造,他们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被抹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人们的美好生活,而是为了考试。
这种教育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人的精神建设分开,把社会角色的定位与人的全面发展分开,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分开,把学生知识的发展与道德、情感和精神的发展分开。这种教育忽视了人类精神的培养,剥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将丰富而复杂的人与世界的生活关系简化为物质联系,将人的生活世界简化为物的世界,导致精神与存在的分离,导致学生精神世界和人格的萎缩。无视生命或压制生命在教育中很常见。学生对生活的兴趣遭到侵犯,生活价值被片面化,生活的创造性被压抑,生命的终极价值被丧失,最终导致教育中生活困境的出现。
面对这些问题,每个关心教育、关心自己命运和未来的人都在想:为什么物质繁荣和技术进步不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安逸和舒适?在今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什么它会给学生的精神生活带来光明?我不禁想:难道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得到满足吗?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掌握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接受教育,而忽视了精神的建构和意义的引导,那么我们的主体性、个性、意义和人生价值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的研究生学习,我探索它的愿望尤其强烈。因此,精神生活发展的教育探索成为我硕士论文的主题。
(1)理论意义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和个性,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帮助他们理解生活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并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在十人世界中。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生活内涵丰富的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性教育?
今天的人类研究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体现在教育上,即教育注重满足人的自然性,同时追求培养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功利价值。在强调教育以促进人们认识自己的社会属性并使人们不断社会化时,重点是发展人们的社会性。在强调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性、超越性、创造性等方面时,强调的是人类灵性的发展。“人类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的混合体。只在自然和社会性中发展的人不是一个全面的人,也不是一个认识到自己价值和内涵的人。只有不断发展和提升精神世界,他才能在独立活动中充分拥有自己的本质“
现实教育以“物”为价值取向,从社会的需要和人类的发展出发。过分强调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技能方面的作用,缺乏对人的心智的关注和对人的精神的探索,使得教育的功利价值凸显出来,而忽视了精神和人文价值,使得教育在受教育者的精神层面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而这正是受教育者生活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教育回归生活的角度来探讨人类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重点把握生活的精神本质,研究精神生活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精神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从社会现实和教育对精神建设的忽视出发,对精神建设存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现实性作了合理的解释。深刻反思当前教育实施过程中对人的精神关怀的缺失,思考教育如何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希望人们能够从人的生命本质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使教育能够在尊重人类自然生命的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培养和启迪人类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希望能为教育研究者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更多的思考。

参考
专著
[1]德“雅斯贝尔斯教育”硕士。邹瑾-易。《二连宫》,1999年。
[2][·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精神状态“米”。杜德峰。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97。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类理论“米”。里·杨熠。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5.
[美国]约翰杜威。人类问题“米”。傅通贤、邱春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摘要4-5
摘要5
导言8-15
一、选题原因8-9
二、研究意义9-10
三、研究综述10-14
四、 研究方法14-15
第一章精神生活解读15-19
一、生活的三个维度15-16
(一)自然生活15
(二)精神生活15-16
(三)社会生活16
(二)精神生活的本体论内涵16-19
(一)理性精神17[/ Br/](二)非理性精神17-19
精神生活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19-20
(2)从“阶级”的角度来看,精神生活的发展有利于阶级意识和阶级精神的形成20-21
。 2.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精神生活21-22
(1)个人的超越需要精神生活的支持21
(2)追求自由需要精神生活的引导21-22
3。展览22-25
(1)个人精神状态反映了22-23
(2)时代精神面貌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23-25
。第三章审视当前教育中精神生活的发展25-33
1,教育中精神生活发展的困境25-28
(1)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导致人们忽视精神生活25-26
..............................................................................................................
二。原因分析28-31
(1)宏观层面——教育评价偏向28-29
(2)中观层面——学校环境肤浅29-30
(3)微观层面——家庭教育中存在误区30-31
3、精神生活的促进——教育人成为“人”的自然追求
第4章精神生活发展的自然思维33-37
一、精神生活的目标取向..................................................................................................................
结论37-38
参考文献38-42
后记42马克思。费尔巴哈概述“一”。马克思卞义经典著作《丙》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活“米”。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玛丽坦。新托马斯·卞义的教育观。引自杜世中。人文教育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8][·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m”的全面发展问题。屠家驹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9]提香作品选。提香·[]。上海:二联弓店。1999.
[10]拉塞克,维蒂鲁。《从现在到2000年全球教育内容发展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印度商务保龄球馆,1996年。
[12]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分析“男”。由李建明翻译。华夏出版社,2000。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