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10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清代汉学:“尊德”、“学道”的演变与经学的终结——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110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清代汉学:“尊德”、“学道”的演变与经学的终结——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100000字
论点:汉学,德性,章太炎
论文概述:

本文将以康有为、章太炎,这两位“最后的经学大师”为中心,发现晚清经学“尊德性”与“道问学”内涵的转变。进而探讨“通经致用”是如何瓦解的,经学又是如何成为“历史的陈迹”的。

论文正文:

第一章清代汉学危机:以章学诚、方舒冬的批评为例

第一节汉学重建为“尊德学道”

“礼?中庸之道写道:“因此,绅士尊重美德并要求知识。这导致了一个广阔而精致的社会。他非常聪明,教授中庸之道。他通过温习过去来学习新的东西,并且是真诚的,尊重礼节。郑玄说:“美德是指一个本性真诚的人。”。道,犹由也。如果你问及学习,你要诚实地学习。孔英达主持正义,说:“君子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努力学习。”。他还说,“君子尊重美德”,并说君子和圣人尊重圣人的道德本质,自然是真诚的。对于那些问学习问题的人,他们说,由于问学习问题,勤奋学习是最真诚的。?“勤奋学习导致真诚”这句话明确指出,“学真诚的人”和“勤奋学习导致真诚”,因为他们要求学习——“勤奋学习”的目的在于“美德”。对于任何形式的儒家经典,“闻道学”都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以“圣人之道”为基础。换句话说,任何形式的儒家经典都试图通过它的“道-文-学”,即它对经典的完整诠释来实现“尊德”。
“一切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现实的一切都是理性的。”(2)黑格尔的名言“存在是合理的”,在中国很普遍。事实上,恩格斯早就明确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所有现存的东西都不是无条件的和现实的”,只有当他们意识到他们在历史上应该意识到的东西时,他们才能被定性为“理性的”。在黑格尔看来,任何概念或反射都是理性的反射,只有当它抛弃了个人的狭隘性空,理解了反射器的生存状况和反射器所处的时代,才值得被称为“现实的”。此外,所有与人类理性相关的事物都只有历史相关性。”一个偶然的存在不值得为现实取个好名字”,“因为所谓的偶然存在只是一个毫无价值和可能的存在,也就是说,一个可选择的东西”。当历史的发展最终抛弃了某些东西,它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科举制度兴起之初,打破了权贵家族的垄断,促进了历史的演进。因此,它在隋唐时期是现实的、理性的。然而,在近代,科举制度反而成了人才多样化的桎梏,阻碍了历史的演变,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同样,任何形式的儒家经典只有被当时的学者认为能够在当时的环境下实现“德治”,才可以被称为“现实主义”。如宋元时期的朱成、明中叶的阳明、清中前期的考证。然而,社会危机的爆发往往使旧的主流儒家经典束手无策,儒家经典本身也陷入了分歧和不一致的境地。其“道-文-学”不足以理解“尊德”,从而背离了“尊德”的宗旨。......
……

第二章康有为对“尊德”、“道”的重构

第一节从“规制”到“义正辞严”:清代文学的兴起

如果顾严武等清初大儒者对宋明以来再次被神秘化的儒家经典还有所期待,我相信只要这些经典能够得到清晰的验证,就能为这个世界确立伦理规范。然而,随着汉学对六经的不断“祛魅”,这种信念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三代制”有多现实越来越令人怀疑。前者多次引用方舒冬的话说,“汉学家”已经证实古代法律制度“在明代已经确立”。也就是说,现在还不清楚,也没有关于身心生活、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或学术成就的词?这足以说明“古代法律法规”在实际应用中的危机。另一方面,严如渠证实《大莫雨》中的“魏为景宜”十六字公式是梅芝伪造的,这对朱Xi和王守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戴振勋的古语“礼”意为“有组织的”。朱Xi的“心有许多理由”,而“每一个理由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意义”不会自行打破。这样,宋学中的“道统”被有效地摧毁了。不可避免的是,人们怀疑道德伦理建设不能被打破,这对于关注现实政治的学者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当甘家汉学达到顶峰时,也是满清王朝由盛转衰、不祥之兆显露的时候。这促使学者们在外部环境中寻求学术范式的突破和创新。自早期从古典文学和古代文学转向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以来,贺子珍悲叹自己的时代没有任何迹象:左无才华,右无才华,右无才华,军衔无才华,庭院无才华,职员无才华,瞿无才华,镇压巷无才华可偷,城市无才华可偷,翻译无才华可偷。这不仅是绅士的问题,也是镇压恶棍的问题。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似乎统治着世界,但事实上它正在衰落。与其寻求治理,不如寻求混乱。即使是更高级别的小偷和强盗也找不到,但他们必须压制自己的敏锐判断。Xi·施使这一理论流行起来,并生活在他的甘家学派的家庭学派中。如果他说这种对现实的理解与清代汉学在“应用”上的弱点之间的巨大反差是他后来转向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原因,那就没有错了。甄子丹的学风变化并不是清代汉学“异端”兴起的一个缩影。
对于清代汉学来说,“尊德问问题”的前提是古代法律法规可以直接适用于现实。然而,实际情况逐渐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儒家经典的目的是将它们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于古代经典的三代体系是不现实的。两者之间的矛盾和紧张迫使学者放弃直接照搬六经三代制的做法,转而寻求更抽象的圣人智慧,以确保古代圣人与现实的同一性,使圣人之道继续有效。……
……

第三章章太炎对“尊德”和“道”的重构..........................................73
第一节“实践应用”困境中的汉学正统........................................................73
第二节“求国”与章太炎对清代汉学“尊德”的重构……80
第三节“六经皆史”,章太炎对章学诚的回应,方舒冬的回应...................88
第四储蓄理论:民族主义浪潮与章太炎经学的互动..............................95
第四章康有为、章法与经学终结........................................................100
第1节“激动人心的物种”和斋藤优子研究的兴起........................................................100
第二节“中国古代改革”与古代史辨运动....................................................................110
第三节康、张的学术品格与政治关怀...............................................115
(1)章太炎的“非黄”及其对代议制的反思.........................................115
(2)康有为的“第三代先进性”及其对民国初年政治的批判..............................121
第四,储蓄理论:进化与“历史”的转变........................................................124

结论
黄宗羲在其著作《伊名戴卢芳》中指责历代的农田制度“税不害人”?。黄的理论相当于指出了晚明的严重通货紧缩。人们普遍认为,明代颍中正统一年的“金、花、银”收藏是中国银本位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然而,中国作为一个银质差、质量差的国家,银本位制建立得如此之早。白银的供应如何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张居正的《一鞭法》确立了征收土地税和白银。此外,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商品流通速度加快,白银供应不足问题迅速暴露。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银从拉丁美洲通过海路流入中国东南部,但仍远远低于晚明对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白银流通与财富增长不成比例的现象。这是晚明社会危机的深层原因和重要方面。因此,尽管政府可能会“减税”,但由于“白银价值高,商品价值低”,农民必须支付的实际产量将增加而不是减少。这正是“税收无害”的内涵。黄宗羲曾经感叹道:“我看到这个世界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天赋,然后那些为人民服务的人一天天地被困在前线!”此外,“今天的财富来自长江以南”意味着,由于中国的巨大地区差异和极其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明朝不可能因为长江以南的“资本主义萌芽”而放弃西北地区的饥饿人口。
明朝政府采取的补救措施无异于挖掉肉来补充香港。结果,一方面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抑制,另一方面西北地区的灾害没有减轻。正是在这场经济危机的刺激下,帝国的社会秩序开始瓦解,到处都是流离失所者,使国家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