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艾青诗歌的流行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艾青诗歌的流行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0000字
论点:人民性,诗歌,的是
论文概述:

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巨匠树立的丰碑今天的作家无论多么高明都已不可企及。像古希腊神话,由于它赖以产生的时代己一去不复返,因而它也就成了“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论文正文:

导言

1。研究现状
新世纪以来,诗歌写作变得相当繁杂。不同于以往的群体特征,诗歌写作逐渐进入了个性化写作的时代。与过去群体面临的专制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不同,个人现在面临着市场空中的效用和沟通,他们不得不面对丰富而复杂的市场选择。随着网络载体的出现,诗人和创作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作家的伦理道德下降,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大众化的世俗幸福。社会“民生”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新时期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责任感,反映“人”的生存、精神状态和需要。艾青的诗歌曾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作为“纪念碑”,因为“永远与人民同在”是他创作的基石。正因为如此,我想对艾青诗歌中的“人的本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对当前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一定的意义。
艾青诗歌中的“人的本质”逐渐成熟并得到认可。在现代文学史上,对其“人的本质”的讨论和论述很少,这里只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评论。艾青最早的诗集《大研河》于1936年出版后,茅盾在他的文章《论早期白话诗》中首次提到了诗《大研河——我的保姆》。他在批评“早期白话诗缺乏深度表达和温暖情感,因为大多是印象性的、旁观者的和同情的”现象后提到了这首诗他认为这首诗“以沮丧的语气描写了一个护士和女佣(大研赫)的生活痛苦”。胡风专门写了《吹芦笛的诗人》,并对诗集《大研河》进行了评论。胡风以评论家的勇气和洞察力以及诗人的热情指出了艾青诗歌的基本特征:“他的歌唱总是通过他多情而翻滚的情感进行的。他的话既不太瘦也不太吵,没有纸、花、纸或叶子状的装饰。然而,他简单而生动地歌唱着他的情感,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起伏不定,他的现实生活被他的情感温暖着。”30年代末40年代初,冯雪峰从艾青和柯钟平诗歌的比较中探讨了艾青诗歌的精神和形式。在肯定了诗人的一些优点后,他还认为“法国象征主义的味道”对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20世纪40年代,陆英的《人间之花——论艾青与田野》对艾青的诗歌进行了全面、分门别类的分析和批评。从1949年到1956年的七年间,对艾青诗歌的任何有价值的研究和讨论实际上都停止了。1957年7月,肖雪的《田园生活》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它由五章组成。根据艾青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梳理和分析了艾青诗歌创作的发展。新时期以来,对艾青诗歌的流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代表性论文和作品。1982年,韩朝的《论爱情》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总字数为20万。它的整体结构仍然是根据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的发展来评价的。由于其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广阔的艺术视野,罗韩朝在修复他的旧作品时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批评态度。《艾青论》出版前,罗韩朝发表了一篇长篇论文《艾青诗歌艺术》。本文可以说是艾青诗歌研究领域第一部从艺术角度认真探讨诗歌问题的作品。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杨匡汉、杨匡曼合著的《艾青传》。《艾青传》的标题既体现了“传”的特点,也体现了“论”的特点。这本书的16章也是根据诗人的生活和发展而写的。在第六章“对诗美的向往”和第十五章(论风格)中,作者论述了艾青对诗美的追求和诗歌风格。曹野的书《艾青作品欣赏》于198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重点从微观角度对艾青的代表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991年,第二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艾青诗歌欣赏》。《论艾青的诗学观及其与大众化的关系》(丁华茂,郭文远:四川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论述了艾青对现实主义诗学观的坚持以及当时大众化背景的影响。作者在本文中探讨了这种形式的实现是创造性主体丧失的过程。石喻在他的国际题材诗歌和《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中,对艾青在过去半个世纪,即20世纪30-80年代创作的国际题材诗歌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评价。在罗韩朝的文章《论艾青诗歌中的意象世界及其结构体系》(1991)中,作者将艾青诗歌中的意象分为陆地、波浪和太阳三大类,并深入探讨了作者的创作原则——即做人原则。陈富之的《从太阳形象看艾青和屈原的异同》(2005),通过两者的比较,得出两者都是关爱国家和人民的完美契合。刘小飞的《指向时代与民族:艾青诗学与人生走向的起源》(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阐述了艾青诗学与人生走向的一致性——以诗为民。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艾青诗歌的“以人为本”特征仅限于边缘研究,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诗应该以人为本”是艾青的艺术创作主题。全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艾青如何将“人”的特征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中。

2。“人的本性”的起源及其变化
人和人的本性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词语。虽然古代有相关的概念,但没有相应的准确概念。在中国文学中,“人与人”的概念并非源于中国本土文化,其相关的概念体系是五四时期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借用俄罗斯文学的。就俄罗斯文学而言,它曾经倡导的“人与人”的概念是从西欧,特别是从法国民族文化中引进的。“虽然“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赫尔德于1778年提出的,但是,

.............................
1.2“忧郁”体验...................17-19
1.3“人民”的表现形式:……19-24
第二章诗学目的的艰难实践……24-36
2.1“人的自然”亮点:个人……24-27
2.2“人的本性”错位:诗意..............................27-30
2.3“人的自然”对接:灵魂……30-36
第三章诗学经验的精神救赎……36-42
3.1混淆的身份:“人民诗人”...36-38
3.2诗意住宅:人道主义关怀……38-42
................................

结论

艾青是一位人民诗人,他理应获得这一桂冠。“人”一词属于历史范畴,其含义因不同的历史阶段而异。他的艺术创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独一无二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去的大师们建造的纪念碑是今天的作家无论多么聪明都无法企及的。就像古希腊神话一样,它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无与伦比的模型”,因为它诞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艾青的诗歌是“美学的多维建构”。无论如何解释,它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此,解释的结束是不可能的。正如巴赫金所说,“对话的背景没有尽头。它们延伸到最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即使在最深远的过去,这种意义也永远不可能一次就被理解,因为它们将在未来的对话中不断更新。在当前的对话中,很多意义都被遗忘了。但是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当对话获得新的生命时,这种意义会被回忆起来。因为没有绝对死亡的东西:每一种意义终有一天会像节日一样回来。艾青诗歌的研究在不同的时代和时期总是充满新的思想。
大众化是一切革命进步文艺的显著特征,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在新世纪,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艾青诗歌中人的本质内涵,坚持人的本质,弘扬人的本质,为人民服务。我国仍处于转型期,弱势群体不容忽视。然而,反映他们生活和思想状况的文学艺术作品并不多。像艾青这样具有苦难品质的作家极为罕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底层意识”似乎在文艺界时隐时现,与疼痛和瘙痒无关。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怎么能有艾青对人民炽热的感情,这是一个让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人民而跑永远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艾青是我们的榜样,他的启示对我们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