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电视节目发展的“春晚”与文化价值探索

2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电视节目发展的“春晚”与文化价值探索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000字
论点:春晚,研究,文化
论文概述:

春晚作为中国电视节目的顶尖制作,它的内涵和生命力都是十分丰富的,展现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整体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步伐,电视对公共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8年公布的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已成为公共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2004年,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29%,2005年至2007年分别为95.81%、23%和58%。全国有线电视普及率分别达到33%、35%、37%和40%。相应地,电视节目渗透到日常社会生活中,成为电视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至2007年,全国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分别为1104万小时、1259万小时、1360万小时和1455万小时。借助广阔的电视平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连续播出了28年。观众对其精彩的节目、巧妙的创意和壮观的场面印象深刻。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像燃放鞭炮和回家拜年一样,在除夕看春晚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习惯。不管节目的内容是什么,不管公众的意见是什么,人们都会在新年30号8点打开电视机,转到中央电视台。全家人将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新年的到来。另一方面,春晚凭借其在广播平台、文化背景和内涵上的优势,在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的三大世界综艺节目中,在表演规模、演职人员、播出时长和收视率方面均创下世界最高评级,并被选为世界最高评级、播出时间最长、表演者最多的综艺节目。

1.2
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否认。从1983年第一次现场直播到中国人民逐渐认可一年一度的文化,整个过程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在研究之前,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春晚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发现我国对春晚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文化研究。本研究主要体现在春晚文化意义的揭示上。潘知常指出,春晚的召唤力源于国家的集体无意识。这种力量将中华民族带到电视屏幕前,体验整个民族的盛大庆典,并将其带入民族文化界的想象中。这个结论解释了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一年一度的盛会的原因。吴盛刚认为,春节联欢晚会在人们渴望文化的背景下启动,是媒体重塑文化的成功范例。虽然时代在进步,观众在变化,团聚的心态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联欢晚会是世界电视史上的壮举。吕新雨追溯了春晚的起源,并将春晚定位为统一和团圆时期的一种新的民俗。庞慧敏认为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一种象征,确立了个人、国家和民族的身份。另外,耿文婷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从大众审美文化的层面出发,从大众文化现象的角度出发,把春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来研究。苏妮娜指出,春晚具有传播政治文化、维护政治稳定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这些功能使春节联欢晚会具有更深的政治意义。时颖对春晚中的少数民族节目进行了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分析了春晚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优势,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第二类是关于春晚的整体效果。美是一个人和一件事,它使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快乐。考试是一个判断美丑的过程。

1.3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首先,逻辑分析。笔者通过逻辑思维,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理论,科学准确地把握春晚的发展过程和创作过程,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春晚各个方面的表现。第二,文件分析。文献分析是指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通过理性思考,在全面、丰富的数据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前期准备中,笔者查阅并收集了近年来与春晚研究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作品、论文和数据,特别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春晚研究成果,以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对研究做出初步定位。本文总结了春晚的各个方面,从研究中得出共性,得出对春晚发展概况以及呈现形态的认识。然后,春晚将与年度文化相结合,从文化的角度探索春晚的发展路径。第三,比较研究方法。笔者对同等地位的春节联欢晚会和国际春晚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同时,以文化背景相同的日本红白歌曲和战争为参照,找出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和国际春节联欢晚会的共性和特点。通过比较,作者形象地揭示了春晚的出现,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第二章春晚发展概述

2.1春晚
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讲,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如东方电视台的“东方之春”,湖南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以及华东六省一市的春节联欢晚会。此外,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也记录各自部委的春晚,如公安部的春晚。由于收视率高、覆盖面广、群众反馈好,公众习惯于特指央视春晚,狭义的春晚。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央视春晚(以下简称春晚)。《广播电视词典》对春晚的解释如下:“春晚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文化艺术晚会之一。它成立于1978年,自1983年农历新年前夕开始直播。”

2.2春晚的发展
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除夕举办的庆祝农历新年的综艺节目。在过去28年的除夕,春节联欢晚会伴随着全国数亿观众迎接新年的到来。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3年。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中央电视台在年底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这场无意上演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艺术的新局面。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600平方米的演播室举行。由于硬件设施有限,舞台和礼堂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演员们都坐在一旁等待演出。演出结束后,他们回到观众身边和观众一起观看演出。密切的接触会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聚在一起的气氛。直到今天,尽管有许多揭露性的场景,观众仍然喜欢《派对评论专辑》的播出,并喜欢它。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由于缺乏技术和舞蹈指导经验,春节联欢晚会只能在探索和改进的同时投掷石块和问路。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逐渐步入正轨。媒体技术的进步和硬件设备的升级反映了现场的现实和吸引力。萌芽阶段的原始积累决定了节目的固定模式,如歌曲、舞蹈、相声、小品和其他节目形式。

目录

第三章春晚的出现11
3.1时代主旋律的传播11
3.2多元文化观点的融合,13
第四章春晚的文化解读,12
3.3各种艺术品的聚集,16
4.1“和谐”理念,20
4.3“统一” 22
第五章春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25
5.1春晚的传播效果25
25
5.1.2春晚的满意度分析,

结论
迄今为止,春晚已经伴随中国人民28年了。 随着2011年的临近,春节联欢晚会仍然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春节联欢晚会无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媒体文化现象之一。通过对春晚的总结、春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春晚传播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春晚的特殊地位,观众不仅要满足春晚的节日效果,还要牢牢把握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从而实现春晚中各种力量的平衡,实现多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春晚作为中国电视节目的精品,内涵丰富,充满活力,展示了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经过28年的经历,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中国电视乃至当代中国文化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它在中国的影响应该说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晚必须坚持创新和与人的亲和力,不断深入人心,拓展多元文化元素集合的展示平台,同时遵循时代变化的客观规律,从时代脉搏、人类文化、民族文明、雅俗共赏的高度挖掘艺术,使节目形式更具活力和感染力,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