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1936-2000年中国人口时间空的分布及成因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5000字
论点:人口,分布,中国人口
论文概述:
本文借助于GIS学科独有的基础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对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特征、变动趋势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人口密度与自然环境因子、社会经济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对人口分布变动的驱动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本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近200万年,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极为广泛。然而,由于基本自然环境的特殊限制,到目前为止,大约十分之一的中国地区基本上没有永久居民[。在该地区其他地方,人口分布也不均衡。早在1935年,中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勇先生就提出了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爱辉-腾冲线。以这条线为界,东南半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部人口非常稀少。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明显的差异是中国人口分布最明显的特征。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2000年两者的人口比例为94比6。东南半部的人口密度平均达到每平方公里285人,而西北半部的人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14人,相差20倍。过去几十年来,这一差距一直保持不变,预计未来基本格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然而,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密度差异很大,这是由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同样,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上海的人口是西藏的6.4倍,但其土地面积仅为1/193,人口密度相差近1256倍。极其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是中国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征,这将给任何观察过中国人口地理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研究中国人口空的分布和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毫无疑问,传统人口统计学在中国人口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人口统计学局限于其自身的研究方法,关于人口分布存在许多难以解释和分析的问题空。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空跨学科分析为这一困境带来了新的机遇。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空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近年来,它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人口分布空的最有力工具。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独特的基础理论和空之间的分析方法,研究人口空的分布、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建立人口密度、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解释人口分布变化的驱动力,揭示其规律。上述工作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促进人口的合理再分配,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因此,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人口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二章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概述
2.1研究领域概述
枳椇地域辽阔,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中国领土从东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叉处开始,在这两个地方与帕米尔高原相连。东部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约为5000公里,横跨60多度经度。在南方,曾母奥斯沙和最北端位于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要航次的中心线上。这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约为5500公里,跨越50度禁忌。我的地形复杂多样,涵盖五种地形:平原、高原、山脉、丘陵和盆地。山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5%。总体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呈阶梯状分布。第一步是位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第二步是海拔1000米到2000米之间。它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线西侧和第一台阶之间。主要地形类型有高原和盆地。第三级台阶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上500米以下,位于第二级台阶以东海平面以上的陆地表面。它们主要是丘陵和平原。中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年降水量空的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11年,中国人口约为13.705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我国人口分布多在东南部,少在西北部,这与地形和气候的分布是一致的。
中国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壮族,人口超过1500万。满洲、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藏族等的人口。超过400万。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境地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必须面对的长期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口众多与环境承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期内难以改善。我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相结合。我们将把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动员全社会采取法律、宣传、经济、行政等措施,全面整顿和解决人口问题。
2.2数据介绍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作为数据共享网站,整合分散在各个政府机构、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和个人手中的数据资源。本文中的自然环境数据来自这两个平台。其中,每年的积温值采用多年平均值。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气候数据是基于年平均值,而1936年、1946年和1953年的数据由于难以获得数据而被多年平均温度和降雨量所取代。……
..............................
第二章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概述..............................9
2.1研究领域概述......................................................9
2.2数据介绍........................................................10
2.3纸张结构和技术路线..............................12
第三章中国人口分布空特征...................22
3.1中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22
3.2中国人口分布异质性分析...................25
3.3中国心脏迁移特征分析..............................26
3.4中国空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分析……31
3.5中国人口省级增长率研究..............................35
3.6中国人口省级增长率空……38
第四章中国人口分布原因分析:……40
4.1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40
4.2人文、社会和经济因素与人口分布..............................44
4.3非经济社会因素和人口分布...................46
4.4中国人口分布原因综合分析..............................48
br/]第5章总结和展望..............................53
5.1基本结论...........................................53
5.2讨论和展望.........................................54[/ Br/]
结论[/ Br/]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了解最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中国1936年、1946年、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7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区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和SPSS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人口分布特征、趋势及其演变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中国人口分布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厝腾冲线在过去的65年里保持不变,它仍然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和人口稀少的西北部的地区差异。然而,与过去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稠密的地区显著增加。
(2)中国人口重心远离重心,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人口分布没有显著变化,人口再分布也不太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和政策的影响下,中国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不同,总体趋势是由东向西倾斜。
(3)抗日战争的爆发、边防部队的驻扎、三线建设、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到来,如下乡、改革开放、计划生育和国家政策的出台,对中国的人口分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人口分布状态,使基尼系数在0.483-0.837之间波动,人口重心轨迹曲折多变。另一方面,它直接反映在人口变化率上。
(4)我国人口分布空总体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即人口稠密区往往与人口稠密区相邻,人口稀少区往往与人口稀少区相邻,而空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高浓度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100人的一级人口密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