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国家权力建设的变迁轨迹与逻辑研究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国家权力建设的变迁轨迹与逻辑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000字
论点:国家,政权,社会
论文概述:

借鉴前人己有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对“国家政权建设”这一概念及其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同时,综合前人的文献成果,对“国家政权建设”重新定义并探讨其评价标准。

论文正文: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目的

国家权力建设是从西方引入的研究视角,旨在分析中国国家权力向下延伸获得法律资源的过程。在这一概念的应用上,查尔斯·蒂利等人发挥了先锋作用,而杜赞奇、张静等学者为后来的研究者指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作者偶然获得了JX省D村1973-2003年村级收支账簿,详细记录了该村30年来收支项目和金额的变化。自古以来,传统国家和现代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就是税费关系,它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其治理基层社会的能力。丁村的变化与中国的社会变化是同步的。虽然丁村的案例不能揭示整个国家的社会变迁,但丁村的变迁是在整个国家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通过D村的案例,我们似乎能够看穿过去30年共和国变化的“缩影”。国家与基层社会的税费关系也反映了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和依赖程度,反映了国家在基层社会的能力。而这些表述,只是在国家权力建设的概念范围内,需要借助国家权力建设的解释体系来研究。
然而,在现有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触及到了我国国家权力建设的研究。然而,从研究的角度和结论来看,它与杜赞奇、张静等人的研究相似,让人觉得后续的研究是对先前研究成果的“注脚”。在“国家权力建设”理论研究“匮乏”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国家权力建设的内谷。
在以往关于国家权力建构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有具体一致的个案来追踪一个基本单位。获得d村账簿30年后,解决了原始数据的瓶颈问题。基于以往的研究,对丁村30年账簿的消化对我们更好地讨论两个问题更为重要:过去30年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程度和国家领导下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通过研究国家权力建设与基层社会关系的变化,可以指导国家权力建设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社会秩序的建设。……
..............................

第二章国家政权建设的变迁轨迹

2.1传统社会关系的解构:晚清至民国传统国家社会生态关系分析

2.1.1国家的建立是原始自然社会状态的终结。在中国自秦朝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王朝从未放弃加强自身力量的努力。无论权力控制的广度和深度,都显示了中央政府集权的企图。然而,与中国辽阔的疆域相比,清末以前封建王朝的势力有点太深了。韦伯认为,中国传统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因此未能建立统一有效的官僚体系,限制了国家权力的延伸。“国家主权不属于郡,但郡下只有氏族。氏族都是自治的。自主取决于伦理。伦理创造乡绅”,这是传统国家与社会之间生态关系的真实写照。
在这样的国家-社会生态关系下,中央权力和人民分别是权力金字塔的顶部和底部,一个是“庙的高度”,另一个是“江湖的距离”,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徭役、税收和诉讼是两者之间少有的联系。然而,即使这种连接不完全是直接的,它也是通过中间层建立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即从秦朝到初唐,这个中间层由贵族和地主阶级承担。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后,贵族的世袭权力逐渐被打破,历代科举之后,贵族逐渐取代了贵族的地位。然而,在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层的成分变得更加丰富。特别是在江浙等封建传统被严重破坏的地方,中间层是土豪劣绅、新知识分子、小军阀和早期实业家。
在国家政治职能框架内,中层负责维护公共秩序、征收税费、诉讼和仲裁以及执行政策。然而,为什么国与国之间的中间层能延续封建王朝?首先,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中央政府无力承担管理县以下乡镇所需的巨大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不能放弃县以下的税收和资源带来的诱惑,所以寻找一个地方代理成为必要。这不仅有利于中央政府降低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实现税收征管的目的。
其次,从中间层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央政府的授权是对其管理合法性的承认,中间层的同意也表达了对中央政府的承认,这是一个双方相互承认的过程。……
……

第二章国家电力建设变化轨迹................................9
2.1传统社会关系的解构:晚清到民国……9
2.1.1传统国家-社会生态关系分析...................9
2.1.2“内部化”和“经纪协会”..............................10
2.1.3??嘉宝与自治的交替...................12
2.2失落的基层社会:……13
2.2.1“全能国家”与失落的“基层社会”..............................13
2.2.2打破“泡沫”,寻找“基层社会”...................15
2.2.3...............................................16
不同标准2.3“三步走”以来国家电力建设中的“三步走”.............................18
2.3.1固定家庭生产——走出国家极权控制阴霾的“经济一步”........18
2.3.2放宽户籍管理-……19
2.3.3“乡镇政府与乡村治理”——释放基层政权活力的“政治步骤”——第三章国家政权建设的变革:以D村的村收支为视角........23
3.1近30年来丁村收支概况...........................................23
3.1.1总收入和支出的变化...........................................23
3.1.2基本收入和支出项目构成.........................................25
3.2国家电力建设与村级收支变化..............................26
3 . 2 . 1D村基本收入结构的变化............................26
3 . 2 . 2D村对国家的经济依赖研究……28
3.2.3丁村基本支出结构的变化..............................31
3 . 2 . 4D村的支出和职能变化...................32
3.3丁村与国家关系的变化..............................37
3.4国家电力建设评价维度...................40
3.4.1国家促进国家权力建设的目的....40
3.4.2国家电力建设评价................43

结论

从D村的收支账簿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公社前后,D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丁村的变化不是国家变化的缩影。丁村的国家权力建设与国家政治的变化基本一致。通过对d村近30年的账簿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国家和d村之间的关系是“画”和“画”的。

国家权力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完全由国家主导、部分退出国家政治权利、逐步在基层成长”的过程。该国的政治渗透能力下降,而该国的经济吸收能力没有下降。虽然国家和基础社会同时发展,但国家对基础社会的经济投入增长率远远低于基础社会的增长率。原因是,虽然国家对基层社会的“专制权力”有所下降,但它并没有损害其合法性和提取经济资源的能力。
该国对D村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经济效益。从1973年到2001年,国家在d村投入的资源非常有限,仅占d村年收入总额的3.41%,而国家对d村的直接经济收入是其直接经济支持的3.71倍。丁村的集体经济主要来自于村里,而不是国家的财政拨款。除了支付给国家的税费和对村庄治理的投资之外,d村还需要每年投入一部分资金来完成国家分配的任务。

2。国家和基层社会的“共同利益”将促进基层社会的发展。

如上所述,该国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处于“两难境地”。国家不仅希望保持对基层社会的政治渗透和政治统治能力(政治利益),而且希望从基层社会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资源(经济利益)。两者不能同时达到极致。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变革相比,极权政治下的基层社会经济缺乏活力,为国家提供经济收入的能力有限。在一定范围内,基层社会的政治自治与经济发展的活力成正比。当经济和政治利益不能同时最大化时,国家必须做出选择:是为了政治利益的最大化牺牲一些经济利益,还是为了经济利益牺牲政治利益?从丁村书籍的变化和同期中国国家政治的变化,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在陷入“两难境地”后,为了经济利益放弃了一些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