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终极控制视角下农业上市企业“支付空”行为研究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终极控制视角下农业上市企业“支付空”行为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000字
论点:上市公司,控制权,控制
论文概述:

本文基于企业股权转型时期的特定背景,在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和控制权配置背景下,以委托代理理论、终极控制权理论等作为展开分析的依据,首先明确农业上市公司的控制链结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控制权是公司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公司绩效的核心因素。理解控制权对基本利益的需求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上市公司的各种经济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这也有利于加强上市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政府当局、上市公司和公众股东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深入理解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本质已成为当前金融领域的一个紧迫问题。对公司控制权性质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和公司制度的发展,公司控制权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内部联系更加复杂,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在现代资本市场背景下,正确再现上市公司控制权关系,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市场脉搏,是时代的新要求,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研究蓬勃开展。随着公司制度和资本市场制度的发展,公司控制权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公司代理的角度来看,现代公司制度最初被认为完全分散在公众股东中,管理权完全集中在经理层。代理问题被定义为外部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控股股东逐渐出现,形成了管理者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今天,资本运营更加多样化,导致更多的控制结构和最终控制者的作用。如今,核心代理问题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所有权链中的最终控股股东,即最终控制人和外部市场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然而,管理层自身的利益需求正在逐渐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它只是最终控制者的利益代理人。本文选择终极控制直角作为研究的起点,它来自这样一个大环境。
在现代资本市场中,终极控制权视角下的代理问题呈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代理机制。过去,公司治理通常被定义为内部公司治理。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和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公司内部治理面临的代理问题往往是简单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完全分离或重合。前者是现代公司起源时的原始形式,正如伯利和梅耶尔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权》一书中所阐述的,而后者是家族企业自然形成的所有者或管理者的公司形式。但是,外部资本市场介入公司内部治理后,通过资本的相互投入,一个简单的单层所有权关系可以转变为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线所有权关系链,从而一个单一的控制器变成一个非单一的多层控制器。sblunwen.com硕博论文网是一个专业论文网站,提供自学毕业论文感谢信、专业毕业论文感谢信、硕士毕业论文感谢信和论文标题感谢信。联系方式:QQ 1847080343,电话13795489978。在这种复杂的多层控制链关系中,金字塔控制结构是频率最高、发展最完整的结构。在这种控制结构下,公司控制权从控股股东转变为最终控制权人。通过多层次的控制关系,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不再简单地完全分离或重叠,而是处于不完全分离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这两种权利分离的原因,也是金字塔控制结构的最大特点。在这种制度下,最终控制人以少量的所有权即现金流权换取大量的公司控制权,而大量的外部中小股东无法获得与其所有权相对应的公司控制权。因此,随着外部资本市场的参与,出现了一个新的公司代理问题。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这种代理关系。
在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结果是,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仍然属于大量外部中小股东,这意味着外部中小股东不仅是公司业绩的主要受益者,也是公司经营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现金流相对较少的公司的最终控制者拥有实际控制权,也就是说,公司的业绩更多地与外部中小股东相关,而不是与最终控制者相关,而公司业绩的决定者是控制链顶端的最终控制者。这使得公司的整体价值与经理的利益相分离。最终控制人可能以自身利益为公司管理行为的出发点,甚至以牺牲上市公司利益为代价谋取自身利益,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将与自身利益不密切相关的底层上市公司财富转移到与其自身利益更密切相关的地方,最终侵害上市公司以外中小股东的利益。在以前的研究中,这种一系列的利益侵占行为被形象地称为“隧道效应”,即从中小股东拥有的上市公司财富中获利。这些支付行为空可分为公开市场行为和非公开内部行为。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定义和阐述

2.1与最终控制人
有关现代公司代理的研究起源于贝伦和梅恩的经典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文章指出,与以往家族企业中所有者是管理者的模式不同,现代股份公司应建立在管理与所有权完全分离的基础上,这是研究现代公司制度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詹森和梅克金(1976)首次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定义了现代公司代理问题。基于两种权力分离的所有者和控制者之间的代理关系随后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基本范式。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发现上述研究的理论前提已经偏离了实体经济。大量的研究也证实,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在欧美等发达资本市场,公司的股权结构并没有完全分散,但存在着明显的股权集中现象,贝伦和均值理论体系中股权高度分散的前提也不再是理所当然的。施莱弗(Shleifer)和Vishny(1986)分析了最富有的500家企业中的456家,发现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水平达到15.4%,最大的5家股东的平均总持股水平达到28.8%,这意味着大股东对公司有很大的影响,其影响远不及小股东。霍尔德内斯和希恩(1998)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和经营权关系的变化轨迹。以1935年和1995年美国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发现经理人股票的比重显著增加。
拉波塔等人(1998)以49个国家的10家最大公司为样本,观察股权集中度,发现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是世界上普遍现象,样本中前三名股东的平均总持股比例高达46%。LLSV(1999年)以20%的控制率作为控制与否的标准。对27个高收入国家市值最大的20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除了少数几个严格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都有一个单一的控制人,即控股股东。拉波塔(1999)进一步发现,控股股东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也很普遍。法西奥和朗(2002)发现,只有英国和爱尔兰在西欧国家的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低,而其他国家平均44.29%的股权由大家庭控制。Lins(2000)以新兴市场为研究对象,发现拥有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比例高达58%。克莱森、詹科夫和朗(2000)发现,股权集中在东亚上市公司更为普遍,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拥有大股东。胡天村和杨欧(2004)的研究发现,我国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比例高达72.62%,平均Z值为5.14。吴士农(2005)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最大股东持有20%以上的股份,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持有一半以上的股份。

第三章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26-36
3.1农业上市公司基本信息................26-29
3.1.1农业上市公司发展不平衡................27-28
3.1.2小型农业上市公司................28-29
3.1.3过度多样化严重................29
3.2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现状................29-33
3.3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33-36
3.3.1强劲的股票流动性................34
3.3.2所有权集中略有减弱................34-36
第四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36-39
4.1理论分析................36-37
4.2研究假设................37-39
第五章终极控制权视角下的“道空”行为................39-45
5.1样本选择................39
5.2型号设置................39-40
5.3模型结果和分析................40-45

结论

人们非常关注最终控股股东“支付/[/k0/”的行为。其出发点是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保障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出于同样的目的,本文重点研究公司内部运营消费率。通过对公司内部运营消费率的分析,可以了解公司日常资金使用行为的特点。管理层奢侈的在职消费和其他资金的“浪费”也是上市公司的“支付空,这是对股东利益的侵犯,是不可接受的。研究表明,中国农业上市公司中拥有最终控制权的公司比例达到95.4%,以国家控制和家族控制为主,分别达到53.1%和37.7%。与中国其他行业的终极控制结构相似,农业上市公司也是以国家控制为主,家族控制为辅。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市场监管规范得不到加强,上市公司将更能代表国家和大家族的利益,很难真正惠及中小股东。此外,如果国家行政部门的寻租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那么国家利益最终将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公务员的私人利益。然而,总的来说,大家族阶层和公务员在全国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股票市场很难在全国培养出大量的中产阶级。
在目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结构下,不同的终极控制人对公司低效率经营消费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国有控股公司中,管理层能够影响的非生产性消费率明显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这意味着对于国有控股公司生产的每单位产值,在此过程中消耗的除直接生产以外的成本都要高得多。这种隐藏的“浪费”行为表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已经大大降低空,最终控制人和公司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统一。同时,在国有控股公司中,管理层和最终控制者的利益,即国家利益之间的一致性也需要受到质疑。大量的“浪费”行为,如奢侈的在职消费,都是为了获得管理层的私利。上述实证结果表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管理层自身利益的约束明显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这表明国有公司的管理层在上市公司中没有有效代表国家利益。

参考
白重恩、刘桥、陆舟、宋敏、张俊喜。2005.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81~91
古琦,邓德强,陆谦。2006.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下的公司价值——基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4):30~36
韩亮亮,李凯。2008.控制权、现金流权与资本结构——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3):66~73
洪卫青。2008.基于终极控制人特征的中国上市公司绩效预测研究。[博士论文】。厦门:厦门大学胡天村。2004.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论文】。广州:暨南大学[分校/br/]李煌。2010.公司治理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以中国农业上市公司为例。[硕士论文]。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李增泉,孙正,王志伟。2004.“道空”与股权安排——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本占用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12):3~13
刘少奇、孙培、刘乃泉。2003.终极控制权、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经济研究,(4): 51 ~ 62。
刘腾飞。2006.民营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研究。[硕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比尔/]罗当伦,唐清泉。2007.市场环境与控股股东“支付空”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4):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