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河南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河南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000字
论点:教育,体育,课程
论文概述:

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内容多是基本技术和基本理论,内容单一,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未纳入教学内容,缺乏深层次及课程外延的挖掘,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整合。对课程人文内涵与教

论文正文:

第一章前言

1.1选题依据
随着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前,只有一对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相对滞后,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表现在人们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自利行为越来越普遍,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社会规范和责任感越来越弱。为了缓解这种状况,人们既希望也希望接受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目前高校普遍把为全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虽然这只是实现通识教育的权利和责任的计划,但它在一些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拓展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弥补专业教育的一些不足。普通课程一般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管理科学教育、生命教育、性别教育、环境教育、公民教育、艺术、体育等课程。然而,普通体育课程是为了达到普通教育的目的而开发的供所有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那么,普通体育课程的普通教育价值是什么呢?它对改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什么作用?高校普通体育课的现状如何?它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吗?有什么问题?为了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通识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措施?这些都是高等体育通识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有独特技能的心胸狭窄的专业人士或只有宏观视野却没有专业知识的通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专业技能精湛、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已适应市场需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在高等教育系统外部规律的制约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新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领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识教育顺应了教育改革的趋势。首先,它把受教育者视为一个主观的、完美的人,强调广泛的、综合的知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独立思考和善于创新的公民,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这是人们对人类永恒理想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和对高等教育的希望的具体体现。然而,如何发展大学通识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人们对通识教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也没有公认的、规范的表述。关于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通识教育本体论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通识教育概念的定义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通识教育在其自身发展和不同历史时期,其内容和意义将被赋予一定的时代特征,其内涵将不断丰富。有许多相关的论文。人们称之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自由教育与其含义相似。自由教育也是国外所理解的“自由教育”和“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在某些方面与它有共同点。也有一些学者给子下了相同的定义,还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的观点,认为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然而,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普通教育是在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初“通识教育”一词提出以来,对其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有50多种代表性的解释。路捷教授非常直接地认为,“通识教育”是一个教育概念,它的重点是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方法。杨春梅博士还将她视为一个概念,巴基斯坦的普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李李曼、江永文件阐述了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历史范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20世纪,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通识教育取得了长期的发展,其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根据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通识教育在此期间第一次被定义。指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具有完美和谐社会的公民的教育。罗斯托夫斯基指出,通识教育有两层含义:广义和狭义。他指出,通识教育应着眼于知识百科全书、整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帕卡德的泽教授(A. S. Packard)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之前的基础教育。显然,简的陈述也是不完整的。
中国学者李李曼博士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界定,包括通识教育的性质、内容和背景。她认为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应该被专业课程之外的学生所接受。从其目的来看,这是一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协调发展的公民的教育。在内容上,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它不仅仅是为了训练适应社会发展的机器。与专业教育的效用相反(℃)作为中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树子教授在理解和研究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涵以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方面最受尊重。他强调了人文科学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特定个人的发展,人文科学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影响和促进作用。然而,人们在现实中往往目光短浅,忽视人文学科的潜在力量。一个国家的人文内涵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基本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实力、兴衰以及一个国家能否长期和谐发展。在我们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我们国家的人文力量。这两种形式是一致的。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什么关系?人们普遍认为大学通识教育应该包括人文科学,艺术和科学应该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一些学者还认为人文教育的名称和教育模式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中国有两种教育模式,即台湾的素质教育、香港的通识教育和内地的素质教育。培养“全民”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全民通识教育”或“全人格通识教育”也常被称为“全民教育”。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注重“人”,主要是“人的价值”,即人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尊严、创造力和潜能。这也是人文追求的目标,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是中国实施的“素质教育”。

1.2.2普通教育实践研究
普通教育在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国家很受欢迎。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的研究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其中,李李曼博士在《通识教育——大学教育的视角》中对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系统梳理。黄俊捷教授在《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从我国历史文化(道家、儒家、法家)的角度阐述和解释了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冯慧敏教授的《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对中国近代通识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试图找出其发展的一些规律。
彭寿青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在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理念是弥补专业教育不足、发展素质教育的好办法。蔡应晖在《高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中提出了我国通识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内容结构等,这些问题不系统,没有形成核心力量。他建议高等院校建立自己的核心课程,以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张守松和徐辉讨论了通识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九个问题,即概念不清、教育理念缺乏、相应政策和制度支持不足、目标不明确、构成比例失衡、内容过于偏重应用和专业化、分工标准不同、教学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忽视非正规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他们还建议从理论建设、政策法规和技术操作等方面进行改革。蔡应晖对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全面具体地分析了通识教育的特点。尚海雷在《中美高中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中对中美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孟祥麟博士阐述了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以及现实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中国在发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和启示,探索适合自身环境的发展战略。基于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实施的必要性,周润石分析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大学的实践,从中汲取了启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一书中,张卫平博士详细阐述了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和规律。在通识教育评价的研究中,冉昌光先生在《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中提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和策略是第一性原则、第二指导性原则、第二连续性原则、第四灵活性和建构性原则。在《通识教育的背景及其实施方法》中,於菟指出,通识教育的发展有许多方法,其中有两种代表性的方法:永恒的经典课程法、多学科通识教育法和大、小通识教育法。黄明东等几位学者在文章中指出,目前我国高中通识教育课程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课程具有太多的随意性。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体育的教育价值首先体现在促进身心健康上。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实现身心功能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实现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然而,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体育的表面生物学价值,而忽视体育作为人类文化象征特征的人文内涵。然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具体体现在:一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体质,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第二,它将体育与人类幸福、人类自由、人类尊严、人类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强调广泛统一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结构,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四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人,培养具有全面发展标准的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然而,如何实施普通体育课程,应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方法和管理制度来探索其深层功能。这种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薄弱。目前,关于通识教育整体性的研究很多,而关于通识教育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的文章却很少。然而,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几乎是空。现有的大学体育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上。就大学体育而言,就大学体育而言。因此,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1.3.2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来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我们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但人们越来越互不关心,忽略了对“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类主体的关注。人类生存最真实的意义已经丧失,因此我们需要从人类活动的复杂价值中关注人的终极意义,而大学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应该强化其人性教育的理念。其次,从人类社会适应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界限越来越模糊。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但它们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然后人们把注意力转向普通教育。其次,从通识教育的实践来看,通识教育是这种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它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体育通识课程教学是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人们往往只注意它的生物学意义。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仍然是其主要内容,没有对其人文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平衡是当前体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河南是一个教育大省,在校学生人数众多,在普通课程的教学研究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价值。然而,当前河南省高校普通体育课程违背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普通教育理念。普通体育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目标取向。课程设置和管理不完善,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因此,许多普通体育只是一种形式,它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校普通体育课程如何成为普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值得关注。摘要:从普通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河南省高校普通体育课程进行了考察,并对高校体育改革提出了建议。

第2章主题……20-24
2.1主题..............................20
2.2方法................20-24
2.2.1文献法……20
2.2.2专家访谈法..........................................20
2.2.3比较方法..............................20
2.2.4问卷调查方法..............................20-22
2.2.5数理统计……22-24
第3章研究结果和...................24-42
3.1...................24-33
3.1.1……24
3.1.2............................24-27
3.1.3教职员工的状况..............................27-29
3.1.4课程资源状况............................29-32
3.1.5课程管理................32-33
3.1.6..........................................33
3.2限制................33-36
3.2.1缺乏体育常识...................33-34
3.2.2普通课程教学管理……34-35[/比尔/] 3.2.3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课程...................35
3.2.4开放时间和学生课外俱乐部...................35
3.2.5教学内容和组织及公共机构……35
3.2.6……35-36
3.2.7体育课程资源……36
3.3提高河南大学体育总水平.............................36-42
3.3.1澄清............................36-37
3.3.2优化普通体育................................37-38
3.3.3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38-39 [/BR/] 3.3.4教学内容和方法良好。.............................39-40
3.3.5鼓励有经验的人.............................40
3.3.6深入课程的人文学科.............................................40-42
第四章结论

1河南省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基本上可以反映通识教育课程的一些价值内涵,但不够全面和深刻。普通体育课程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化的教学目标。河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对普通体育的概念认识不足。高校教师更加重视必修课和专业课,普通体育课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选修普通体育课有四个主要动机。首先,他们受个人兴趣的驱使。其次,他们很容易通过考试并获得学分。其次,他们喜欢这些课程的实用性。第四,他们喜欢和同学交往或者一起参加活动。
2课程需要进一步改进。内容主要是基础技术和基础理论。内容单一。学生喜欢的运动不包括在教学内容中。它缺乏对课程的深入而广泛的探索。它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整合。缺乏对课程人文内涵和教育价值的探索导致学生收获甚微。实践和技能课程在普通教育课程中占有很大比例。
3学校根据学科和专业划分部门,因此普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普通教育面临的基本体制困境。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仍然把运动技能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普通体育选修课的评价结果。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教师是否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结构是否完善以及综合教学能力的参考。教学组织模式仍然是以技能掌握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导地位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
4体育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普通体育课的需求。由于设备和设施不完善,一些高校不能开展学生喜欢的运动。青年教师是普通体育教学的主力军。很少有高水平的教师和教授有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控制课堂。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和学习成绩的态度不高
5制约河南省普通高校普通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和领导对普通体育课的价值认识不足,普通体育课教学管理不完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保证课程质量, 课程安排与学生课外活动的冲突、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与公共体育课程的差异小、对课程人文内涵和教育价值的探索不足、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等。
6为了提高河南省普通高校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建立专门的普通教育课程管理机构、在各部门设立普通教育管理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鼓励有经验的教师开班、挖掘课程的人文内涵和人文教育价值等对策。

参考
[1]王园园,龙仟玖零。《大学体育通识课程的价值分析与教育改革措施》,[。科技浓缩指南。2011(05)
[2]朱杰,王晓霞,杨芳,王军.体育课程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体育科技文献简报。2010(08)
[3]龙仟玖零。周道平,刘应劭。从体育文化的逻辑结构看“体育知识分子”的培养[。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4]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概念、目标和模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
[5]李迎春。陈帅。体育教学应加强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鞍山师范大学学报。2002(01)
[6]胡李芳。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复旦教育论坛。2008(03)
[7]张冯娟。美国大学课程发展中的“通识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3(09)
[8]舒云。人文精神与体育的辩证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9]卢朱晖。论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10]胡爱民。体育与人文精神[。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