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400字硕士毕业论文儿科感染性疾病6年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38400字硕士毕业论文儿科感染性疾病6年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400字
论点:抗生素,感染,耐药
论文概述:

我院6年来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主要是 G-占 63.1%,G+占 30.8%,但是近三年 G-分离菌株由前三年 66.9%降至 58.8%,而 G+则由 27.2%升至 35%,真菌感染由 2.9%变为 3.1%,变化不明显。

论文正文:

1.前言

上个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死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疫苗和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和广泛使用,威胁着对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儿童传染病(包括传染病)的有效控制。人们普遍认为目前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遗传病、肿瘤、意外伤害和一些慢性病已逐渐成为儿童的重要疾病。被污染的疾病变得不重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撤销了警告:“受污染的疾病仍然是全球衰弱事业的一个重要伤害。”它仍然是最大的杀手,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全世界每年有1300万儿童死于传染病,占儿童死亡人数的63%。这些死亡大多发生在中国。大多数传染病死亡是由于细菌污染。败血症和细菌性肠炎在儿科传染病中很少见。败血症是一种主要的血液传播疾病,病情危险,死亡率高,[1-2]。腹泻是儿童中的一种罕见疾病和多发病,其中细菌性腹泻是罕见的腹泻类型之一。它是对儿童虚弱的主要伤害,也是儿童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和免疫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它甚至可能导致儿童死亡[3-4]。
抗生素的使用仍然是治疗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技能。然而,它们只能控制污染,不能完全消灭地球上的致病菌。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抗生素滥用也导致耐药菌的急剧增加和迅速传播,给传染病的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这可能导致儿童器官的残疾甚至死亡[5]。近年来,细菌的耐药性给传染病的控制带来了现有的和潜在的危机。重大污染将会死亡,灰烬将会重现,引起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2010年,超级耐药菌NDM-1在印度、巴基斯坦、英国等地区出现。NDM-1基因在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最常见,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6]。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需要开发更多的新抗生素,规范抗生素的应用,加强监管。传染病有其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因此病原诊断,即病原体的检测,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这需要很长时间,不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一般来说,抗生素不用于非细菌感染。一旦怀疑细菌感染,应先进行细菌培养,然后根据经验选择抗生素治疗,并在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调整抗生素。因此,了解该地区常见传染病的细菌谱和细菌耐药性,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尽量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本研究调查了我院近6年细菌谱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该地区医务人员选择抗生素提供了重要指导。

2、讨论

2.1加强儿科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和管理的重要性
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1942年,人类首次实现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其卓越的疗效使许多感染者远离死亡。随后,各种抗生素包括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多烯类等。被不断发现并成功应用于治疗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传染病是儿科常见的疾病,所以抗生素也是儿科常用的药物,儿科医生每天都接触和使用它们。在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应用是否合理和恰当值得注意。
药敏试验对临床抗生素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但存在时滞。面对被感染的孩子,盲目追求针对性是不现实的。经过培养,宝贵的机会可能已经失去。通常,选择广谱抗生素,然后在获得培养结果后服用靶向药物。或者,对频繁出现的细菌谱进行一般调查,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决定。然而,在儿科临床标准中采集标本要比成人困难得多,如痰培养和清洁中段尿培养,这些标本采集困难且容易污染。一方面,儿童不能很好地合作,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不愿意合作,这不利于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一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们有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它们会引起人体生理、生化甚至结构的变化,给儿童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甚至致命。后者统称为不良反应。抗生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此外,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是传染病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新抗生素的出现赶不上耐药菌株的出现。一般规律是抗生素在初始应用时效果良好,在应用过程中效果逐渐减弱,最终失去治疗价值,敏感细菌变成耐药细菌。
抗生素不仅用于医院,还进入我们的食物链。我们喝的牛奶,吃的鸡蛋,动物和鱼的肉[7-8]也受到抗生素的污染。病原微生物也在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这也是它们的本能和特征。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每年都会产生新物种。微生物不断适应环境并产生抗生素耐药性,[9-10]。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适应症,减少预防性用药,增加靶向用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2.2。近年来,儿科临床传染病的细菌谱已经改变了
6年。共分离出1674株,血流感染分离出582株,消化道感染分离出1046株,其他部位分离出46株。细菌组成为G+515菌株(30.8%)、G-1057菌株(63.1%),低于游先辉[11]68.8%、王福[12]71%等报道。,这可能是地区差异。共有50株念珠菌和52株其他念珠菌。G-是我院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主,其次是克雷伯菌,革兰氏阳性菌占18.5%,其次是肠球菌,念珠菌感染率较低,占3.0%。中枢神经系统是从血流感染培养物中分离出的主要菌株。两组均超过50%,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54.8%,呈上升趋势。与文献报道一致,儿童传染病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逐年增加。原因可能与大量使用头孢菌素二和三抗革兰氏阴性菌有关,[13]。
菌群的变化可能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有关,导致机会性病原体的增加。这与过去10年中国报告的败血症病原菌的变化相一致,特别是机会性病原体引起的医院感染的增加[14]。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聚集场所发生变化、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菌群失衡时,会引起疾病。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具有产生粘液和表达粘液相关抗原的能力。粘液相关抗原的表达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致病作用的较厚生物膜密切相关,是其毒力指数[15],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典型代表。它不仅是主要的病原菌,也是最常见的血培养污染菌,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并予以鉴定[16]。除中枢神经系统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社区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由于静脉导管等插入装置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已成为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17]。
迄今为止,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病率仅次于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最常见的传染病[18]。导致腹泻的细菌有很多种。不同地区、季节和人群引起腹泻的肠道致病菌、菌群和血清型不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近6年来,我院儿科消化道感染主要分离菌株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肠球菌,与国内报道[19一致。在粪便样本中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中,目标往往是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而肠球菌的分离培养却被忽略了。有数据显示肠球菌感染呈上升趋势,肠球菌的分离不容忽视。克雷伯氏菌位居第三,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感染近年来也有所增加。志贺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胞内病原体,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它主要是由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的口腔感染引起的。
志贺氏菌感染可以全年发生,但在夏季和秋季更常见。志贺氏菌包括4个种群和47个血清型,即福氏志贺氏菌(15个血清型)、痢疾志贺氏菌(13个血清型)、鲍氏志贺氏菌(18个血清型)和宋内志贺氏菌(1个血清型)。我国志贺菌主要是福氏志贺菌。本研究共分离出40株志贺菌和31株福氏志贺菌(77.5%)。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中最复杂的一个属。细菌有很多种。临床上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和伤寒型。全世界每年约有2100万人受到感染,死亡人数超过20万[20】。本研究共分离出20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和26株其他沙门氏菌。然而,近年来报告的非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导致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菌株也逐年增加[21]。

目录
中文摘要.......................................................................................................................................................................................................................................................................................................................................................................................................................................................................................................................................................................................................................................................................................................................................................................................................................................................................................................................................................................................................................................................................................................................................................................................................................................................................................................................................................................................................................................................................................................................................................2材料和方法7[/比尔/] 3结果7[/比尔/] 4讨论19[/比尔/] 5结论24[/比尔/] 6参考文献25[/比尔/] 7附录一……[/比尔/]结论[/BR/]过去G+占30.8%,但在过去三年中,G分离株从前三年的66.9%下降到58.8%,而G+从27.2%上升到35%,真菌感染从2.9%变化到3.1%,没有明显变化。
2,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前三年从60.1%上升到62.7%,而G-从32.7%下降到32%。中枢神经系统在G+中占主要地位,从50.2%增加到52%,金黄色葡萄球菌从5.7%增加到6.9%。
3、G-是消化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比例逐年下降,前三年从82%下降到79.9%,而G+从12.5%上升到13.9%,大肠杆菌是G-的主要致病菌,前三年从64.7%上升到67.1%。肠球菌以G+为主,从11.7%上升到13%。
4、细菌耐药性显著增加。G+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青霉素、氯己定等有较高的耐药率,达91.9%。,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等的耐药率。没有显著变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现,但对万古霉素100%敏感。革兰氏阳性菌对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的耐药率较高,达87.6%,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增多,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增加,表现为多重耐药菌株和泛耐药菌株。5.5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低,但也有上升趋势。

参考
1,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抗微生物测试的性能标准。第九次信息补充。NCCLS,2005:32-36。
2,李宏伟,郑华远,董淑萍。血培养样品中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0,8 (27): 85-86。[/比尔/] 3,余华,阎李江。引用该论文[。外国医学临床生物化学和实验室科学,2005。26(8):533-534。
4,谢永强,邓秋莲,郭燕,等。广州市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 (2): 107-109。[/BR/] 5,谢红,周娟,刘芳。儿科抗生素使用与常见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学2011。20(9):8-10。
6,库马拉色米·KK,托尔曼·马,沃尔什·特里等人。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国新抗生素抗性机制的出现:分子、生物和流行病研究[。柳叶刀感染疾病,2010,10(9):597-602。
7,西尔伯格德,格雷厄姆,价格,工业食品动物生产,抗微生物耐药性和人类健康,[。《公共卫生年鉴》,2008,29:151-169。
8,史密斯.水产养殖中的耐药性[.http://sblunwen.com/erkyx/Rev科技,2008,27(1):243-264。
9,巴奎罗·福,马丁内斯·J·L,R县。水环境中抗生素和抗生素耐药性[·J]。柯尔平生物技术,2008,19(3):260-265。
10,伊比诺莎·奥,奥科海。新兴弧菌:对发展中国家公共健康的无休止的威胁[。Res Microbiol,2008,159(7- 8):49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