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200字硕士毕业论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城市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

36200字硕士毕业论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城市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200字
论点:城市化,城市,发展
论文概述:

在城市化进程中,金融要素是推动城市化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一些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在中国高速的城市化建设中往往依靠银行贷款、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本章首先概述了论文的主要问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简要说明了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问题。

1.1选题依据和背景
世界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诸多因素,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有很大差异。贝尔(1975)将世界各国划分为四类:高速城市化,即城市人口超过50%,居民收入较高,没有人口压力;刚刚进入城市化阶段,即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收入低,人口压力大。主要是农村人口,但城市化进程非常快。依靠国际捐助,人口和土地面临巨大压力。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将影响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持续的城市化。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有136个城市,人口5765.3万。据此,城市化水平为10.63%。1978年改革之初,城市数量增加到191个,人口1.72453亿,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9.31%。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快。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660个城市,城市人口达到60852.42万,城市化水平达到42.37%。尽管中国在改革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城市化成就,但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存在严重滞后。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必然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种有效而全面的手段。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较晚、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探索城市化进程的机制,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原因,对于推动中国二元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变提供了条件。产业结构向非农产业的转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成为最突出和最直接的标志。为了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机制,许多学者从经济学以外的许多学科(包括地理学和社会学)的不同层面对其进行了讨论和解释:城市化进程是空之间的演变过程,一个区域演变过程,一个经济行为者寻求最大效用的过程。虽然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是相关的。因此,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城市化是一个经济过程。要解释城市化问题,就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模扩张的机制,从本质上把握城市化进程,推导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从而指导城市化实践。这对转型经济发展中的中国城市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因素是推动城市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一些公共设施和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目前,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中,往往依靠银行贷款、国家金融投资和土地出让来获得城市建设资金。然而,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这种投资具有数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仅靠上述融资渠道远远不足以支撑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拓展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配置市场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因此,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背景出发,分析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探索城市金融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机制和模式,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中国金融发展与城市化现状分析

本章首先对中国金融发展和城市化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后续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衡量城市金融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指标。根据中国的实际数据,描述和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2.1中国金融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因此中国金融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从1949年到1952年,新中国的国民经济逐渐从内战中恢复和调整。这时,中国的金融发展取得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成果:一是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货币人民币,统一的货币体系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二是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体系。这种统一的金融结构体系是在废除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设银行和接管官僚资本银行的特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金融发展的这两大成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金融需求的保证。
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建设的要求下,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和计划管理的特点。各种金融服务也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在集中计划的金融管理体制下进行的。在计划经济建设的早期,这样的金融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民经济逐渐呈现出经济结构多样化、投资需求多变性、市场需求可持续性等特征。这时,集中计划财务管理体制下的金融体系按照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逐渐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第三章金融发展对城市化影响的机制................45-58
3.1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45-51
3.2金融发展对城市化影响的现代理论分析................51-56
3.3本章概述................56-58
第四章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检验................58-70
4.1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58-60
4.2城市金融发展和城市化的PVAR模型................60-64
4.3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化的脉冲响应分析................64-67
4.4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67-69
4.5本章概述................69-70
第五章金融发展对城市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70-82
5.1城市金融发展对城市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70-73
5.2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投资行为的长期均衡关系................73-78
5.3短期................78-80
5.4本章概述................80-82

结论

本文利用34个中心城市的各金融机构贷款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与各金融机构贷款的比率以及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建立面板协整模型,分析金融因素对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程度,研究我国各城市投资行为与金融发展的内在关系,并进行地区间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对城市投资有积极的拉动作用。从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分类来看,西部城市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对外直接投资对城市投资的影响大于东部和中部城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与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之比对城市投资有重大负面影响。总体而言,东部城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与所有金融机构贷款的比率对城市投资的影响明显高于西部城市。南昌、成都、呼和浩特、福州和太原对这五个城市的短期投资效率影响最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与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之比——商业银行的变化对城市投资的影响是负面的。从短期来看,金融业发展的竞争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城市投资的增加。
本文还重点研究了金融发展在城市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并建立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金融发展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城市金融的发展确实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是滞后的。当前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会对当前的城市产业升级产生重大影响,但城市的金融发展会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后续升级。这一时期各金融机构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对这一时期的城市产业结构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前一时期所有金融结构的贷款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对这一时期的城市工业状况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与所有金融机构贷款的比率对当前城市产业结构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前两个时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与所有金融机构贷款的比率对当前城市产业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前一个时期的影响比前两个时期更大。

参考
[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奥古斯特·莱斯奇。经济空秩序——经济商品与地理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保罗·贝洛克。[城市与经济发展杂志。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4]周一星陈彦广。基于遥感数据的城镇体系异速生长分析及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基础理论与应用方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6): 819-826。
[5]崔龚浩,马润超。中国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发展及其机制[。地理杂志,1999,54 (2): 106-115。
[6]戴鹤卡。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人文和地理。2001 (10): 40-44。
[7]段锦。城市间发展理论空 [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冯·听云。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群机制[。经济地理。2005 (11): 814-816。
[9]高佩仪。中外城市化比较[。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10]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城市连接区的发展与简要研究[。《城市研究》,2000年(1): 20-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