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2600字硕士毕业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金融视角:机制、政策演变与创新

32600字硕士毕业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金融视角:机制、政策演变与创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2600字
论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
论文概述:

本文从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入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影响因素、相关则政体制及政策等问题研究作总体梳理,以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则政体制和则政政策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打

论文正文:

1.前言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财税体制创新等制度建设。建立适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统一税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章在介绍重要概念和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金融角度阐述了研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新的提法和新的战略,其相关的发展理论研究呈现深化趋势。既然要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搞清楚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和联系等。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对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全面、深刻、深入的认识,才能在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相关制度机制的建设中提出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1.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实现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包括许多学者,将发展等同于增长,即发展意味着“人均产出增长”。最基本的观点是,发展问题是经济增长问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视为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这种发展只归因于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资源和环境的价值以及人口增长的限制,从而导致了“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这一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出现了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生产能力落后、投资、消费、外贸模式不合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经济正面临转型的现实。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不同的相关概念。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第一,经济总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第三是经济素质的提高,即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的提高,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改善,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发展不仅仅涉及简单的经济增长,而且比经济增长更广泛。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从结构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的要素无非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制度。然而,对于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来说,上述因素的重点和组合是不同的。古典经济学家把劳动和资本对生产过程的投入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并认为资本和木材积累的不断形成和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创始人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Saye认为资本积累是国家财富增长的基本来源,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Saye将他的市场规律进一步扩展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积累的财富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李嘉图还认为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不同的是,他把研究的重点从生产转移到收入分配上。后来李斯特和其他历史学派批评古典主义关于财富来源的片面观点,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财富增长的三个基本因素。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过程在于创新。创新或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创新过程伴随着大规模投资,强调创新、模仿和适应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战后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证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外生变量,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外,还有其他强调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理论。在过去的经济研究领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往往被视为具有相同内涵的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甚至可以被替换。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没有发展就增长”的局面。例如,贫富差距和社会冲突,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以及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滞后等。因此,人们必须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分开来,即经济增长主要是指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这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一些无法用国内生产总值等单一指标衡量的社会发展指标的提高,如资源和环境保护水平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更丰富的概念。它源于经济增长,但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本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和总结了不同时期学者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观点,探讨了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规律,进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

2.1早期经济增长理论
在人类历史上,欧美国家率先走上市场化和工业化的道路,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研究欧美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早期经济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发展有丰富的思想。例如,亚当·斯密探索了人们富有增长的原因。里卡多转向论证经济停滞的问题。他们所有的理论都很有价值。德国历史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反映了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要求和声音。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经济学家提出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原因。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逐渐离开增长和发展,转向短期静态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平衡。

2.1.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从斯密到密尔,古典经济学从生产和分配的角度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增长。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本木材的重要性。古典增长理论包含丰富多彩的思想,其基本思想仍然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工业革命中表现出其固有的社会和经济特征。从1700年到1770年,英国的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增长快得多。从1700年到1750年,国内工业产量增长了7%,出口工业产量增长了76%。从1750年到1770年,国内工业产量和出口工业产量分别增长了7%和80%。英国海外出口的快速增长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英国,并最终改变了世界大部分地区。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城市制造中心和主导工业体系的国家。结果,生产力迅速增长,英国成为19世纪最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史密斯对当时英国工业组织的分工,特别是手工业车间的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印象深刻。在这种情况下,史密斯明确区分了工业资本、工资、地租和商业资本的利润。

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财政体制的演变..............................53-79
3.1财政体制影响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53-59
3.2改革前经济发展模式与财政体制的关系..............................59-66
3.3改革后经济发展模式与财政体制的关系..............................66-71
3.4市场经济建立后的经济发展模式..............................71-77
3.5本章概述..............................77-79
4中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79-103
4.1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79-89
4.1.1政策背景..............................79-80
4.1.2政策内容..............................80-85[/br/ ] 4.1.3政策效果..............................85-89
4.2财政政策..............................89-96
4.3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96-101
4.4本章概述..............................101-103
5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选择..............................103-125
5.1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判断..............................103-121 [/BR/] 5.2选择..............................121-125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结论

规范预算编制流程,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有效降低预算编制规模,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加强基本支出管理,推进项目滚动预算。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转移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上级财政将提前通知下级一般转移支付和一些特殊转移支付,以加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6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建立“有目标的预算编制、有监督的预算执行、有评价的项目完成、有反馈的评价结果、反馈结果待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估试点项目范围,合理确定绩效评估试点项目,重点关注民生项目和经济社会影响较大的重大项目。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覆盖所有政府资金和金融运行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实现事前审计、过程监控和事后检查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保障和完善民生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建立和完善各级财政部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依法审计,提高财务管理透明度,提高财务监督效率
稳步推进预算公开,坚持依法财务管理和科学民主决策,切实保障重大政策、支出事项和改革决策的科学、民主和透明。扩大预算提请人大审议的部门范围,细化预算草案,完善预算报告内容,主动公开人大批准的预算和决算。增加部门预算披露表的数量,细化披露内容。

参考
1曾培炎主编:《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太加速转变》,中国规划出版社,1995年版。
2陈德华、王玉国、成敏作品选:《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3陈如龙:《当代中国金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4王全火、桑白川:《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第二版),国际工商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税收原则》,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6郭金龙:《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7郭希宝与周俊,发展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8亨特,《经济思想史:批判的视角》(第二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9康佳、赵全厚:《中国财税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金仁庆:《中国:科学发展与财政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