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5202字硕士毕业论文清末民初的语言知识创新与文学雅俗观的形成

15202字硕士毕业论文清末民初的语言知识创新与文学雅俗观的形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5202字
论点:晚清,文学,白话
论文概述:

自“五四”以来,现代白话文体在文学史上一直处于一种颇为馗尬的位置。每当有新的文学思潮兴起时,它往往即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而且人们总是趋向于将它与“新文学”相提并论。

论文正文:

导言

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往往将其纳入当代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发展模式中加以阐释,重点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文化趋势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这一课题背后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协调地位尚未得到进一步探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被压抑的现代性”这个话题会挑战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这两种研究范式有什么不同?除了现实主义思想的根源之外,晚清至五四时期是否有更深刻的原因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复杂纠葛也引起了文学史家的注意。20世纪许多关于中国文学的深刻讨论都以此为思维背景,从而产生了问题意识。
“压抑的现代性”也以晚清文学为争论的起点。然而,与以往的研究大相径庭的是,晚清文学似乎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并被推到了与“五四”新文学对抗的立场。此外,这种对抗关系已经超出了现有研究范式的解释范围。在“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为什么会有五四运动”?文章开头,王德威断言,“中国文学现代化问题近年来被反复讨论。五四文学革命的模范意义尤其引起了许多猜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文化的重新定位。”所谓的“重新定位”实际上意味着文学史分期的问题。他认为,内涵复杂的晚清文学不应被视为现代文学的前奏或前奏。与五四文学相比,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实际上更加现代。此外,可以推断“晚清,而不是五四运动,才是中国现代文学崛起的最重要阶段”讨论晚清文学融入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并不少见。在里程碑式的文章《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研究者将晚清文学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归为同一文学谱系。他们认为,自晚清以来,“与中国古代文学彻底而深刻的‘决裂’已经开始:从文学观念到作家地位,从表现手法到体裁、语言、变革要求和实践挑战都同时出现。”然而,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虽然我们也谈到了晚清,肯定了晚清文学的价值,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微妙而深刻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两种晚清文学”的区别。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文中提到的晚清文学是指1898年改革运动后出现的新的文学形式。以“新小说”为代表的这种新型文学源于严复、梁启超、林先所对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广泛介绍。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面向世界”的文学,与五四运动所标志的启蒙精神内在一致,从而与五四文学一起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决裂”。另一方面,王德威直言不讳地说,他所称的晚清文学是指源于中国文学传统的狭隘邪恶小说、科幻乌托邦小说、公案侠义传说、谴责小说等文学样式,与启蒙知识分子无关,但自文学史上的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受到启蒙现代性的压抑,被排除在现代文学的概念之外。从以上简短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两种晚清文学”的不同认识实际上显示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态度的本质差异。在中国近代史上,五四运动的象征意义毋庸置疑,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价值尤为显著。在这种背景下,以上两种对晚清文学的不同选择和解读不能仅在晚清文学研究领域得到理解。这实际上是“晚清现代性”和“五四启蒙”两种文学史观的对抗和对抗。我们知道文学史观的意义在于它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阐释,而这种独特理解和阐释首先是基于对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的选择。换句话说,每一种文学史观的出现都意味着特定文学史边界的形成,这种边界显示了一种文学价值判断标准,并以强制力排除了偏离这种判断标准的文学形式,从而构建了一个封闭的文学秩序。
众所周知,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一书中,文章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追求现代化”作为一种学术取向的研究理念。从启蒙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以“五四”新文学为核心,以现代传统范畴为基础,构建现代文学史的逻辑框架。“两种晚清文学的区别”似乎证实了这一点。回顾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发现20世纪文学史中的启蒙文学史概念,尽管经历了几次曲折,但始终植根于现代文学。正是“现代”这个词支撑着我们的文学想象,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意义。同时,正如王辉所说,“现代文学的概念,一方面是建构一个独立的文学领域;另一方面,它是排他性的,即通过现代砖制与新旧的二元对立来排斥大量的文学实践。”

第二章启蒙的媒介形式与启蒙者语言雅俗观的调整,30
第一节白话报——“不分等级的讨论空,36
第二节雅俗的交流与渗透——以杭州白话报52
为中心的考察第三章革命趋势:雅俗颠倒的动力“中国白话报”与“边缘知识分子”的语言身份,
第一节“新名词”和新话语方法的出现第四章从俗到雅:两种“雅”的态度和路径89
第二节,从《安徽俗语报》到《新青年:伦理意识引发的语言觉醒》92

结论
回顾围绕现代白话的各种文学争论和现象,我们可以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后,薛恒学派率先批判白话。事实上,当胡适在1915年开始考虑美国的语言变化时,薛恒学派的关键成员梅光迪是白话文的坚定反对者。胡适在《四十读》中说,当时他“文学革命”的原因是“造反”,是反对派反作用力的结果,其中梅光迪扮演了“强迫”的重要角色。直到20世纪20年代,薛恒学派成员梅光迪和吴仪仍然对现代白话乃至现代“新文学”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特别强调了“文学语言”和“古老而普通的语言”之间的区别。与此同时,他们认为文学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不能靠人为的外力来进行艰难的改变。吴彼曾经指出,“人物变化的速度是自然的,而且事情极其缓慢。然而,公众没有注意到这种差异。从来没有两三个人突然决定建立一个新的系统,这个国家的人民必须遵守这个决定。”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大众语言”的争论中,瞿秋白等人对五四白话文的批评更加激烈,认为其强烈的欧化已经构成了对大众的文化压迫。因此,他们提议用最简单的文学语言创造革命性的大众文学和艺术,这种语言与新的阶级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瞿秋白解释说:“如果‘白话文’一词已经被五四新文人和张卉风格的非利士人打破,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种新的文学革命称为‘白话文革命运动’。在这里,高雅品味和大众品味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对抗模式。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掀起了全民民歌创作的热潮。其目的是试图弥补现代白话诗的缺陷和不足。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突然把中国文学文化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难题推到了极限,这个基本难题就是“雅与俗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郑敏等人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批评使“五四”白话文运动和现代白话文文体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王德威等海外汉学家的介入拓宽了这一话题的外延,使其含义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探讨现代文学雅俗观的本质,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

参考
《中国官话白话报》(无锡白话报),1898年5月在无锡创办。
“觉民日报”于1899年在上海创办。
“杭州白话报”于1901年6月在杭州创办。
“北京话”于1901年9月在北京成立。
“启蒙画报”于1902年6月在北京成立。
“宁波白话报”于1903年在上海创办。
“中国白话报”于1903年12月在上海创办。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简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美国]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社区——民族主义的起源和传播”,转。吴任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法朗]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王栋梁等,三联书店,1999年。
鲍肖天《911电影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
唐古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译。赵京华,三联书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