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5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政治文化的意蕴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以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为视角

15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政治文化的意蕴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以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为视角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50000字
论点:政治,文学,文化
论文概述:

文学家以艺术形式将人的这种终极思考融入作品创作之中,其作品反映的是作家对人类本质的理解、人类对自由与公正的社会制度的追求。

论文正文:

第一章政治文化的文学反思

政治文化是政治学总体框架的一个分支。西方政治文化源于古希腊城邦形式,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思想。中西政治文化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尽管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术语出现得很晚,但它的发展却极其迅速。它在调节公共权力主客体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心理支撑作用。文学处于公共空空间,以其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服务于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第一节政治文化概念及其演绎

政治文化由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形成了自己的结构体系,并与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形成了密切的同义词关系。由于不同的社会性质和人们的思想基础,东西方政治文化的底蕴在内涵上是不同的。然而,无论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下,政治文化都在各种权力结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1。政治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人类文明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概念。物质文明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政治文明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表明政治文化与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人类活动主要是经济活动,因为物质生产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保障。然而,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利益最大化,而且是为了实现基于物质基础和高于物质基础的精神情感,即人们的幸福和幸福。这一概念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连接点。人们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群体中的相互依赖性。也正是这种依赖性使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参与政治活动,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这是人类固有的特征,也是不依赖于人类意志的客观存在。结果,政治在人类社会群体中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无论是在某个国家(政治学范畴)还是在国际政治活动(国际政治学范畴)中,人们(这里指社会成员)与国家权力或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的身份确认和相互认同是有关系的。这是巩固和发展政治权力、稳定社会秩序和国际秩序的必要条件。……
..............................

第二章文学政治文化功能的运行机制

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下,随着文学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逐渐出现在文学研究领域。这一文学研究的结果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服了学术界,证明文学除了具有文学美学的价值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精神文明层面的支持。这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范畴,文学由于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将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结合在一起,使得以跨学科的方式研究文学和政治成为可能,并获得跨学科研究的合法性。文学的政治和文化运行机制需要从公共空与公共权力的关系、文学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文学意识形态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节文学公共空与公共权力

文学是对自己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政治动物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人”,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高青的“生命和生命构成人”。所有这些,学术界从政治、政治经济学、文学和哲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讨论和证明人。无论学术界对“人”给出多少种解释和定义,人际关系都是研究人的焦点、出发点和归宿。“文学的政治价值”命题需要从公共空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入手,研究文学的政治文化运行机制,才能最终证明这一命题。

1。人类的社会凝聚力和政治关系

决定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性质。文学以研究“人的自身”为己任,因此不能跳出研究社会活动中人的政治关系的“怪圈”。从上一章的讨论可以看出,文学在公共空和公共权力之间形成了一座政治文化桥梁,为文学的政治文化运行机制找到了一个入口。在走向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是主要的手段或途径。洛克、卢梭、赫伯特、黑格尔和边沁等政治哲学家的教育理论都以人性概念为基础。文学的政治文化运行机制的研究不能仅仅通过分析政治制度而脱离人性的研究。因此,瓦拉斯指出:“政治研究与人性研究相分离的趋势在思想史上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持续期间,它对政治和政治行为的影响可能是有害的,而且已经有迹象表明这一时期即将结束。”..............................
................................

第三章乌托邦理想与文学政治理念...................79
第一节理想社会和中央集权社会.............................................79
一、理想社会的文学建构..........................................................79
二、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和中央集权社会.............................80
第二节人文思想与政治..............................87
1《文学、人的存在与困境》........................................................87
二。文学对人权的关注....................................................................88
第三节文学对政治理想的追求...........................................89
1,.............................................90
2,中国封建社会作家的政治理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政治追求...........................................93
3、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批判.................................................99
4,美国小说中对自由和民主的探索...........................................106
第四章民族文学和政治文学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123
第一节民族学与文学的关系.............................123
1,民族和种族概念的歧视..............................123
2,...........................................125
三,..............................130
四,................131[/比尔/]第二节政治文学与国家主权思想...................147
一、政治文学的基本特征..............................147
二,政治文学..............................150
美国建国初期第三节文学对战争本质的思考................................160
1、战争是政治的延续.........................................160
2,美国战争小说案例研究..............................163
三。战争与文学的关系169
结论.................................................175
参考...........................................179

结论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政治与文学的跨界研究不仅有其可能性,而且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合法性。
首先,关注人是政治学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交汇点。政治学和文学分别属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随着跨界研究的发展趋势,学科界限日益模糊,这也使得政治学和文学的跨界研究在学术研究中获得合法性。所谓学术研究的合法性,特指学术界对文学政治批评研究视角的认可。在传统文学批评中,学术界一直强调对文学审美价值的研究。因此,一旦文学批评被置于政治批评的视角,它往往被认为偏离了文学研究的轨道。这种传统的文学批评观点是不公平的。不可否认,文学的文学审美价值是其重要价值之一,但与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文学的价值也有其多重性。从文学政治批评的角度看,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角色之间的蕴涵,源于属于人文学科的文学和属于社会科学的政治的共同关注。
其次,政治文化和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蕴涵与政治社会化密切相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在文化的概念下,政治文化和文学属于文化的下位词。经济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上层建筑,相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组织结构,是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核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政治学和文学研究的连接点,也是文学政治批评合法性的最重要基础。……

参考

1。安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组编辑,《中国古代文学选集》(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
2。蔡翔:《革命/叙事: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车承安主编:《世界犹太文化名人传》,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
5。陈敦和刘翔宇:《比较文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戴尔莫·施瓦茨。《海明威的文学处境》,罗伯特·周主编。海明威:评论文集。恩格尔伍德悬崖:普伦蒂斯霍尔公司,PP1-16。
2。萨维奇。《枯萎的树枝》,伦敦:爱,1950年。
3。伊琳·金。亚裔美国文学:写作及其社会背景导论。费城:坦普尔大学出版社。1982.[/br/ ]4。埃默里·埃利奥特,编辑。美国小说的哥伦比亚历史。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1.
5。埃默里·埃利奥特编辑。美国哥伦比亚文学史。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