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家庭伦理与文学叙事——以《新青年》(1915-1920)及其“同事群体”为中心

5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家庭伦理与文学叙事——以《新青年》(1915-1920)及其“同事群体”为中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0000字
论点:伦理,觉悟,家庭
论文概述:

儒教是支持两千余年中国皇帝统治的最大的支柱的论述出发点就不难理解了,本文以“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的家庭伦理论述及其作家群体的相关文学作品为重点考察对象,意在探讨家庭伦

论文正文:

第一章:“最后意识的最后意识”——围绕五四运动的家庭伦理与家庭革命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当时称为《青年杂志》)第1卷第6期发表了著名的文章《我们的最后意识》。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呼吁要解决巩固共和国和实行宪政的根本问题,就要实现中国人民的“最后觉醒”。他称这次机会为“实施共和国宪法的时代”。他写道:伦理思想影响所有国家的政治,尤其是中国。儒家三纲学说是我的道德和政治的伟大源泉。它符合同样的原则,不容忽视。三纲的基本含义是阶级制度。所谓的著名宗教和所谓的道德准则都是基于那些支持尊重和贬低他人以及表现出尊重和尊严的制度的人。现代西方世界的道德政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和独立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与阶级制度截然相反。这是东西方文明的大分水岭之一。
我们绝对不可能在政治上采用共和宪政制度和伦理上保守的阶级制度来调和新旧。基于独立、平等和自由原则的共和国宪法制度与阶级制度是绝对不相容的。其中之一必须废除。如果政府否认政治上的专制,仍然保留家庭社会中的旧特权,那么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和经济上的独立生产原则就不会破坏任何东西。怎么会有任何相似之处呢?
自从西方文明传入我国以来,最初提升我们意识的是学者。相比之下,整个国家都知道这一点。第二是政治,这已被证明无法跟上过去几年。过去,被怀疑不做决定的人应该被视为道德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前所谓的开悟者将不会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并将继续处于混乱状态。我敢肯定伦理意识是我们最终意识的最终意识。
这种所谓的“最后意识的最后意识”的判断,确实是基于中国自晚清以来进入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阶段,传统价值受到了最严峻的挑战的背景。正如陈独秀所说的“共和国宪法实施的时代”是“新旧思潮的激烈斗争”,其背后是儒家伦理从家庭的统一、国家的统治、世界的和平(所谓的“外王”)到修养(所谓的“内圣”)的逐渐动摇和批判。

第一节:“打破陷阱”——余英时先生在“五四”前对法律法规和家庭伦理的讨论中说,“晚清的经济社会运动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即通过政治改革和结构调整逐渐脱离了中国传统,再也没有回到“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旧模式。因此,王力可实多、魏源等人不遗余力地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一方面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儒家思想在“治国平天下”层面上的局限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士铎在儒家经典出现之初就对儒家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这是有象征意义的。虽然王士铎的批评仅限于“治国平天下”,但后来的发展表明,在这一差距被拉开后,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家价值体系的整体信念开始动摇。\"................
................

第二章:“五四时期的女性主体性与家庭”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提出“新人”理论。他对自己说:“对云不熟悉的人不希望我们的人民抛弃旧的方式,追随他人。“在这里,所谓的“抛弃老人”和“追随人民”的二元论正是上面已经讨论过的。它用现代西方伦理观念补充和更新了中国的旧伦理观念。新民是在西方“公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因此,梁启超进一步解释说,“有两个新的含义:一是提炼自己所拥有的和新的;另一个是采纳和补充一个人拥有的和新的东西。“每一个能站在世界上的国家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道德和法律到风俗、文学和艺术,都有一种独立的精神,由祖父代代相传,继之以子孙后代,然后形成团体和国家。斯里兰卡民族主义的根源也是“所以今天,如果你不想加强我们的国家,那么你必须测试国家独立的方式,并从他们的长辈那里收集他们来弥补我所没有的。”“梁启超一方面强调了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本质民族特征,另一方面强调了在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向已在世界民族森林中立足的欧美、日本等强国学习的必要性。所谓新中国的愿望需要新中国的民族特色。现代西方“公民”概念的出现是基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因此,在“五四”时期,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运动的成就之一就是复兴了“人”的发现。

第一节:发现20世纪中国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女性”话语和家庭伦理比较薄弱。一半的人喝得烂醉如泥,死得烂醉如泥。我为什么看女人?不。这个女人也是国家之母。如果你想要一个新的中国,你必须有一个新的女人,如果你想加强中国,你必须首先教化我的女人,如果你想拯救中国,你必须首先拯救我的女人。毫无疑问...我今天计划去中国,而不是振兴女性研究和倡导女性权利,为什么?为什么不称之为20世纪中国的女性世界呢?“这段话可以在1904年在上海成立的妇女世界的就职演说中找到。一百多年后重读这篇稍显耸人听闻的文本,我们都会无意识地想起梁启超1902年在《新小说》杂志上发表的《论小说与群体治理的关系》中的文本?。这种虚拟句法在晚清以来的文章中并不少见。知识分子敏锐地意识到当时中国的内外部困境,对借助写作实现社会进步的理想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望。
在这一“就职演说”中,“新国家”、“强国”和“新人民”的愿望通过唤起妇女的钦佩和期望得以体现。……
..............................

目录....................................................................................1
摘要....................................................................................1
摘要....................................................................................2
导言....................................................................................3
第1节:家庭、伦理和文学写作..............................5
第2节:文献综述和章节布局..............................10
第1章:“最后意识的最后意识”..............................12
家庭伦理与家庭革命...................15五四前后[/比尔/]第一节:“打破陷阱”......................................................15
11“五四”与家庭伦理...................16
“摧毁家庭”和家庭革命......................................................19
新青年与家庭伦理批判……24
第二章:“女性主体性与家庭……30五四时期的
:人们发现“女性”.......................................................................30
讨论了妇女和家庭道德……31
从晚清到五四第二节:..........................................................33
-觉醒的妇女和.........................................37
第三章:“刮骨破疽艺术”与文学叙事..........................................43
第一节:仪式、食人和“大家庭”批判..........................................43
11《狂人日记》等........................................................44
第2节:爱情、生计和“小家庭”的分歧..........................................45
-........................................................48
结论.................................................................................................54
参考....................................................................................61

结论

家是资产阶级最幸福的世界,因为在家里,也只有在家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问题和矛盾都可以抛在脑后,似乎已经消失,一切都已解决。在家里,也只有在家里,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才能无忧无虑地沉浸在和谐、温和、只属于统治阶级的幸福和幻想中。家里的家具和陈设展示了这种快乐,让他们享受其中。——霍布斯·冈恩:“资本时代,1848-1875”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对“什么是家庭”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一个新家庭是通过婚姻形成的。这个家庭对它起源的氏族和家庭来说是一个独立的团体。它与这些氏族和家庭的联系是建立在自然血统的基础上的,但它本身也是建立在伦理爱的基础上的。因此,个人财产基本上与他的婚姻有关,而与他的宗族或家庭相对较远。”。黑格尔认为,家庭与社会和国家一样,是一个“直接”和“自然”的伦理实体,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伦理关系及其秩序之一。家庭关系是人们最初的社会关系。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知识分子关于家庭问题的思想讨论和文学写作也呈现出发展性和复杂性。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五四”前知识分子为例,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更多的是在社会和国家的框架内。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从“个人主义”、“人的觉醒”和“人的解放”三个方面明确界定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参考

[1]陈独秀等人《新青年》(复印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张赵石。《嘉荫》杂志《嘉荫周刊》(复印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3]北京大学新朝学会。新朝(复印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4]刘史培,何振,等.天一[.东京:妇女康复协会,1907-1908
[5]张静江,吴志辉等.新世纪[杂志]。巴黎。1907-1910
[6]赵家璧等。中国新文学系(影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7]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概论[。北京:生活。看书?新华社,三联书店,1979年
[9]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所。五四时期妇女问题作品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
[10]张琦,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时代选集》[。北京:生活?看书?新知联合出版公司,I96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