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103字硕士毕业论文心理学在学生物理教育课程科学发明过程中的运用

42103字硕士毕业论文心理学在学生物理教育课程科学发明过程中的运用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103字
论点:科学,心理学,学生
论文概述: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希望找到关于科学家伟大成就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其成因,主要对科学家的高层次动机和认知过程进行思考。所做工作是对科学家及其科学发

论文正文: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1.及时出版展览的必要性

随着时间悄悄临近21世纪,人类文明已经逐渐进入信息化和工业化时代。信息化进一步推动和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科技创新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化浪潮中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各种信息技术的传播更加便捷,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各种信息资源之中,使得现代物理教育开始面临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环境。另一方面,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注重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因此物理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发展空。同时,当前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完善改变了科学教育的目的,进一步要求物理教育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科学观念和更高的科学素养。综上所述,许多因素表明物理教育应该在广度和深度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深化我国课程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新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在课程实施中,强调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用于实验、勤于思考,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体验和在此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适应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的新趋势。

3.学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基础物理教育通常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感知,而不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更加注重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应该接近科学家科学发现的心理过程。只有当学生经历科学发现时,他们才能有独立的观点。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新发展对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教育活动,特别是揭示学生发展遵循的心理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理解物理和科学本质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规律,如果能得到教育者的正确利用和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科学观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主要思考历史上科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动机和一系列心理过程,并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探索科学发现过程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启示。因为一些心理学理论不足以分析人类复杂的心理现象;一些理论流派相互补充,因此本文采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科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关键心理现象。对中学物理教学有两点启示:教育者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动机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动机世界观的影响,认识学生“理解”的需要,从需要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高层次动机。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特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基础

许多心理学理论是持久的、发展的、开放的和多元的。与此同时,心理学理论和它们的流派交织在一起。他们的理论之间偶尔会有矛盾,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它已经成为人们分析心理过程和重新认识他人以审视自己的相对坚实的基础之一。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与科学观

二战后,人文心理学在社会背景下蓬勃发展。它的观点反对行为主义者将人类行为视为一个简单的“刺激-强化”过程。同时,它也无情地批判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决定论。人们相信人是积极的、主动的和独立的,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自己的命运,并且是自由的、理性的和创造性的。科学的心理学解释源于一种敏锐的理解,即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独立的、非人类的或有自己内在规律的纯粹“事物”。科学源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是人类的目标。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对动机做了深入研究,特别介绍了科学与动机的关系。科学是由人类创造和发展的,人类的目标决定了科学的目标。因此,科学观并不完全客观。它不仅由现实的性质决定,而且由人类需求激发的动机也极大地影响着科学。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动机是由需求激发的,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同时,还有审美需求和认知需求,它们通常被认为介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2)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思维、记忆、感知等内部过程来解释人类认知心理学的奥秘。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与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在其遗传认识论中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并在维果茨基等人的工作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人类掌握的知识是自我建构的,科学也是科学家根据人类的意图建构的,因此知识不是客观的。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人们通过自己原有的知识来适应和吸收新知识的结果。维果茨基强调原始知识对新知识有支撑作用。社会建构主义进一步认为,在交流中的争论、意见的交流和综合等。,在促进知识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总之,不仅个体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效应会对知识的建构产生影响,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知识也会对知识的建构产生影响。因此,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启发,物理教学应该要求教育者以学习者为知识建构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重视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给学生足够的空进行自主选择和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保证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的同时,应加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从而建构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解。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的内部和人际功能,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

一.导言..........................................................1

(一)研究背景.........................................1

(2)研究意义..........................................2

(3)研究现状.........................................2

(4)研究思路和方法............................9

(5)研究内容和框架...................10

二、理论基础.............................................11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11

(2)认知心理学...........................................13

三.案例研究........................................................17

牛顿和万有引力定律.........................................17

(2)爱因斯坦和相对论.............................................20

(3)狄拉克方程.............................................24

结论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过程,希望找出科学家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其原因,主要思考科学家的高层次动机和认知过程。所做的工作是整理和分析与科学家及其科学发现相关的历史文献。在早期,大量的基础心理学理论被研究和考虑。这些理论被用来进一步分析历史数据,探索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启示。

作者深知科学家和其他人的经验、思想和人格特征是不可复制的,但他仍然希望科学家的优秀心理素质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并能在现代学生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希望从中得到的启示能对中学物理教育教学有所启示,培养具有动机和自主认知能力的高水平学生。爱因斯坦曾经对韦特梅尔说,“我不确定是否有任何方法能够真正理解思考的奇迹。然而,试图对思维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有更深的理解肯定是对的……”心理学理论和他们的流派交织在一起,他们的理论偶尔会相互矛盾和互补。然而,一些理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也许目前的心理学理论仍然不能充分而仔细地解释科学家和人类。然而,笔者认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也大有裨益。

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国]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国]莫顿·亨特。心理故事[·米】。李思等人翻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4][美国]托马斯库恩。哥白尼的革命[。吴国盛、张东林、李莉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瑞士]皮亚杰,加西亚。心理发生和科学史[。Trans。姜志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李兴民。科学发现集[·米】。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

[7]王继生。创造的科学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8][美国]席尔瓦诺阿雷特。秘密创造了[。钱刚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9][美国]罗伯特奥尔森。创造性思维的艺术[。Trans。吕圣英和翁书元。北京:世界图书出版部,1989年。

[10][美国]吉尔福德。创造性人才[。石梁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