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4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44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4000字
论点:关怀,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概述:

大学作为社会知识传播的中心,只有彰显人文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格魅力的大学生,进而实现当代社会发展赋予它的神圣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离不开人的活动和人的思

论文正文:

一、导言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实践,既是一种原则,又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对人的精神和人性的重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一项由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向深层推进的过程。培育大学生的向善性、自主性和超越性品质,培育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人格,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是我们学校师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美好期待。   
(一)研究背景    人文关怀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和行为,是人类本质的一种提升。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工作是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它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要的理论和极具指导意义的实践价值吸引着广大学者展开研究,为丰富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提供了理论借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人,也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种情感交流与互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自由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①指示精神的提出,彰显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向,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本文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这一命题的。当代大学生正生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其具有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要,当然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一些函待解决的大学生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状况,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出发,力图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性研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以期对新时期致力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对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自由发展有所帮助。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人文关怀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关于人文关怀的论文己有数十篇,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国外文献综述    (1)国外人文关怀的起源    人文关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国外人文关怀起源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掀起者是欧洲人文主义者,其主要观点是“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个性解放、反对思想栓桔。”直到十八世纪,孟德斯鸿、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永恒的真理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等思想。后来,到了十九世纪,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实现了对“人文关J环”这一概念认识上的跨越,马克思在他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①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    直到二十世纪,自由主义德育理论创始人、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 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提出这样的观点:学生应该摆脱束缚、减少压力,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德育,逐渐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为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一样,都是教育的主体,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在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的。”③    (2)国外大学生人文关怀研究概述    国外涉及到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关怀理论、生命教育和全人教育这三个方面。    首先,对于关怀理论研究比较深入的是尼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她不仅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德育学家,而且还是关怀理论的首创者。其主要观点是:“她从整个教育体系出发、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应当特别关注的四种主要成分或者要素:榜样(modeling )、对话(dialogue)、实践(practice)和认可(confirmation)。”④她认为,关怀的“维持和巩固既需要关怀方对关怀对象的需要做出反应,也需要关怀对象认可和接受对方的关怀行为,这样关怀双方在关怀关系中就是平等互惠的。”⑤    其次,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的一种思想。最早呼吁生命教育重要性的代表人物是口本学者谷口雅春,在1964年出版《生命的实相》中指出,生命教育能有效克服唯物教育所产生的缺失,并且能改变口本社会。1968年美国著名演讲者、作家与人生导师杰·唐纳·化特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在美国加州创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关注生命教育。直到1989年,口本修改新的《教学大纲》中的道德教育目标,人们才开始逐渐重视生命教育,并取得了十分骄傲的成绩。    最后,全人教育是受反主流文化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文化寻根思潮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其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全人教育者隆·米勒(Ron Mille),他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西方学术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关全人教育的期刊与著作主要有加拿大的约翰.米勒(John Miller)的《全人教育课程》等,他领导的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在全人教育课程方面很有成就。总而言之,全人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国内文献综述    目前,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研究资料还不是很多,迄今为止还没有专著出版,大多数的研究多散见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博士论文、专著以及一些零星的文章里。    (1)追寻人文关怀起源    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要指示精神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必定会涌现出更多成果,因此有必要探寻人文关怀的起源。“在国内,‘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贡》。在《易经·贡》中,早就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天下’之说。这里的‘人文’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①孔子第一次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在其博大精深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倾注了种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人文关怀”思想及其应用的探索一直是学术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问题研究己成为理论界的焦点。    (2)国内关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问题的研究    从国内来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专家、学者们,分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题以及有关“人文关怀”的一些诸多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通过对其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王薇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归纳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忽视学生的个性,缺乏针对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僵化;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①而刘申辉则把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缺失表述为“过于依赖灌输式教育,忽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素养的培育;道德实践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②    第二,肯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和价值。曹立军认为“加强高校人文关怀的意义在于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③而刘艳、袁明刚则认为“注重人文关怀是尊重人性的需要。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体现。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发展的内涵。”④王东莉则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能塑造人的人格,熔铸人的精神品质,培养人的创造力”。⑤    第三,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王建文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资源》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内容的建构,必须继承中国文化中的伦理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注重人格修养,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⑥浙江大学王东莉教授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建构应以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⑦    第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法。伍摇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应然和实然视角及其实现途径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而徐艳兵则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调查问卷并作出数据分析,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家庭和社区、网络空间等”,CAy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和阐释出来,营造适合大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
     3.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从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们都是从理论层面来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这一课题的,并且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但从整体上来看,该诸多理论没有结合实践来研究,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不能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和探讨。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应用理论研究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如何将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合理性需要结合起来;如何将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与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如何将模式化管理与平等、民主、开放式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阐述不够深入,对人文关怀保障机制的问题研究尚未深入等,这些问都函需解决。    二是宏观层次研究的较多、操作理论较少。目前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研究文献颇多,多数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操作层面研究,如人文关怀的实践内容,相对较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够。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都是采用文献研究法,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对本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资料和理论借鉴。    因此,本文将在己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实现路径,以期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对本课题作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论文创新点    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因为大学生的思想、心里、观念以及行为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所以学者们更加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特别是完善大学生人文关怀路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在借鉴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研究思路的独特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①~人文关怀’这个词汇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尚属首次,这体现了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并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本文正是紧紧围绕这一备受瞩目的焦点,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思路,填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具有创新性。    2.研究对策的创新性。本文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基本路径入手:即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新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关怀的素养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教育平台等,特别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关怀的情感、道德、能力素养对策的提出,使研究的内容更具新颖性和创新性。    3.研究结论的新颖性。本文紧跟时发表展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的现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运用和实施提出了创造性的构想。“不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定位于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是定位于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①二者都有一个共识:即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活关怀、努力满足大学生合理性需要以及实现大学生和谐、自主和全面发展。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写作方法上既充分结合当前一段时期内不同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新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同时又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文献法与调查法的统一,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努力做到现实诉求与理论分析、经验总结与实践运用的有机融合,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创新发展。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等。    1.文献研究法:以往的文献资料是宝贵的财富,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相关的文献资料精心收集和归整,特别是对一些前沿性的文献资料做了深入研究和引用借鉴,这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清晰合理的思路,同时也提供了理论准备。    2.问卷调查法:以渤海大学和辽宁工业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围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象有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然后以分发问卷的形式来完成调查工作,进而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及分析后总结调查结果,从中掌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3.系统分析法: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研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课题,自始至终遵循系统分析的思路,强调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进行研究,从而保证论文结构、论证过程和得出结论的严谨性。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 17-26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17-19        1.大学生思想政治....................17        2.人文关怀深刻内..........................17-18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8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18-19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23        1.关注大学生的生............... 20-21        3.尊重大学生的人格......................21-22        4.肯定大学生的.........................22-23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义 23-26        1.人文关怀体现了和谐社会.....................23-24        2.人文关怀能够塑造当代大.....................24        3.人文关怀反映了大学生思......................24-26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26-37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27-33        1.教育理念缺乏人性化.................... 27-29        2.人文关怀工作形式化..................... 29-30        3.大学生主体性被弱化....................... 30-32        4.师生间情感交流淡化............................. 32-33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 33-37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33-34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本.....................34        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实.................... 34-35        4.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合.........................35-37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 37-50..........................................................  
结论与展望    大学作为社会知识传播的中心,只有彰显人文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格魅力的大学生,进而实现当代社会发展赋予它的神圣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离不开人的活动和人的思想,它作为一种“使人向善”的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本论文在充分借鉴学术前辈、专家、学者、同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实施人文关怀存在的原因以及根据原因进行了探析、并根据原因探析提出了富有人文关怀色彩的有效途径等,特别是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关怀的情感、道德、能力素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然而,由于受条件所限,问卷调查范围比较小,样本代表性不是很强,再加上知识积累不够,经验缺失,导致研究结论在代表性上有所欠缺,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批评和指导。当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研究,前路漫漫,任重道远。但这是时代的召唤,我们唯有果敢担当、奋勇前进。在今后的研究和工作中,笔者会以更加旺盛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1] 杨丽杰.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10) 曹文涛,孙垠,马云香,汪琯琪.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21) 张鹏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21) 刘华才,刘时新,刘运显,张廷.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体系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19) 谷秋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彰显人文关怀[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04) 丁利锐,李丽华,朱世英.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J]. 中国成人教育. 2012(04) 陈淑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路径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06) 宫志来.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 改革与开放. 2011(22) 王丽琦,刘伟伟.  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17) 李晓娟,孙楚航.  制约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