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学前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学前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000字
论点:互动,幼儿,科学
论文概述: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师幼的言语行为开展互动研究,而对于非言语的交流虽有所涉及,但并不作为重点分析。其次,鉴于研究开展的实际困难以及各个年龄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论文正文: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生活——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教育指出,科学技术应该与儿童教育相结合,培养人们控制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幼儿期是生命发展的启蒙阶段,所以幼儿科学教育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早期科学启蒙教育注重儿童在积极探究活动中的科学素养建设,在一个人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然而,以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存在许多问题。它的突出问题是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幼儿的主导地位。归根结底,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缺乏有效和谐的互动。
现代幼儿教育强烈呼吁师生互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一个教学理论走向交流和对话的时代,教学不仅是必要的,出版展览也是必要的。”师生互动广泛存在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中,体现在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发现他们的需求,及时恰当地做出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此外,对教师和儿童在各个领域创造互动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科学领域的要求,“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为儿童的探究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并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表达不同意见。”从实施师生互动的现状来看,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多数学前教师已经认识到积极的师生互动对学前发展和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有意识地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儿童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现场活动中有效实施师生互动仍然是困扰一线幼儿园教师的一个重大问题。
根据现有的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师生互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现有的研究更注重对师生互动整体情况的静态分析,而缺乏对师生互动过程和机制的动态研究。其次,现有的研究过于注重对教师行为的片面研究,而忽略了对另一个互动主体——幼儿的研究。第三,现有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师生互动的宏观自然状态,而忽略了结合具体领域活动的研究。...................
............................

二。

(一)概念定义

1。幼儿科学教育的相关概念
(1)科学
西方单词“科学”的拉丁词来源于“科学”,其本义是知识。中国古代的“科学”是指知识,即研究事物的原理和获取知识。《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982年版)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已经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
它把科学看作是系统的知识,它代表了自科学技术革命以来的传统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动态的角度解释科学探究的本质。美国学者布伦达·兰斯多恩(Brenda Lansdown)认为科学是一种“有意义的经历”。中国学者陈琴和庞李娟指出,“科学作为一种探究,有过程和思维。”刘占兰指出,“科学是探索自然奥秘的认知活动。”显然,科学探究的本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
(2)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基于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研究,中国学者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涵做出如下解释。阎石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和通过自己的感官寻找答案的材料和机会的活动刘占兰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是一个触发、支持和引导儿童积极探索、体验从探索到发现、获取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信息的经验过程。”可以看出,“探究”已经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学前科学教育可以正式分为三种类型:正式科学活动、非正式科学活动和零星科学活动。正式的科学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儿童有计划、有目的地面向所有儿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非正式科学活动是指教师创造丰富的科学环境和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偶尔的科学活动是指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现象的兴趣以及他们自发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总之,我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定义如下: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来看,本研究中的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特指形式科学活动。...................
..............................

三。研究目的和方法......................................................12
(1)研究目标.......................................................................12
(2)研究对象.......................................................................12
(3)研究方法.......................................................................12
(4)研究工具.......................................................................13
4,研究结果和分析....................................................................18
(一)综合分析...................18
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2)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案例分析...................23
5。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的难点分析................................40
(1)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困难分析……40[/br/ ] (2)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总体困境分析……42
6。改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建议.............................47
(1)强调情感交流支持。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47
(2)确定新的角色定位,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对话关系.......47
(3)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向多元化和开放的师生互动模式.......48
(4)基于三维活动目标。实现积极的三维师生互动........49
结束....................................................................................................50
参考...............................................................................................51

结论
从世界范围来看,长期以来,师生互动研究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我们关注儿童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今天,研究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儿童科学教育的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观察10个中产阶级儿童的科学教育活动,从而了解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困难。本文基于学前科学教育和师生互动的相关概念,提出了改善学前科学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可行性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在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ve Analysis System)的结合,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如描述性观察、访谈和案例研究,旨在寻找定量结构和意义理解之间的联系。因此,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研究,不仅是对比例关系的结构性分析,而且还原了当时的活动状况,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师生互动的发生过程,并探索了其具体的现场意义。可以说,本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然而,这项研究也有以下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本身的局限性,本研究主要关注教师和儿童的言语行为,虽然涉及非言语交际,但并不是分析的重点。其次,鉴于开展研究的实际困难和各年龄段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本研究选择的观察样本数量有限,仅针对中产阶级儿童的科学教育活动。在幼儿园实践观察和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我确定了针对中产阶级儿童的科学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小班儿童受到其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集中在生活活动中。然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重点是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需要简单的词汇来表达发现。另一方面,中班和大班的科学教育活动注重儿童的积极探索、积极表达和相互交流。……

参考资料:
[1]教科文组织。学会生活——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方针解读(试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方针(试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方针(试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6。
[5]叶澜。新教育学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68-269。
[6]宋远方。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上海词典出版社。1982.754。
[7]由兰·本达和陈德彰翻译。[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探究-讨论”教学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8]陈琴和庞李娟。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1)。
[9]刘占兰。[学前科学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17。
[10]阎石。[学前科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
[11]米勒·http://sblunwen.com/yejylw/《科学素养:概念与实证回顾》。Daedlus,1983,112(2):29-48。
[12]霍维斯、汉密尔顿、马西森(1994)。儿童与同伴的关系:与教师-儿童关系各方面的不同联系。儿童发展,65,253-263。
[13]索拉夫·莱森,《家庭关系》。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57-71。
[14]皮纳塔,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关系模式[J]。学校心理学杂志,1994,(1):15-31。
[15]法兰德斯,分析教学行为。麻省理工学院:附加——韦斯利出版公司,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