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2132字硕士毕业论文流动性调整中货币政策操作的非线性特征综述

22132字硕士毕业论文流动性调整中货币政策操作的非线性特征综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2132字
论点:流动性,货币政策,货币
论文概述:

本文先通过模型1到3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流动性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分别考察,然后又通过模型4对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共同作用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进

论文正文:

导言流动性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中对液体和气体运动模式的描述,经济中各种资产的运动模式也表现出相似的特征。经济运行总是伴随着资产和货币的交换,而交换过程本身形成了资产的流动。经济学中的流动性概念应该源于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Currency)(1936),其中他指出,人们对资产流动性有一定的偏好,资产流动性是指交易和实现资产的能力。然而,因为货币是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高的,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大约等于他们对货币的偏好。因此,事实上,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主要集中在货币范畴。由于流动性本身是一个源自物理学的形象概念,它没有严格的外缘。随着研究的深入,流动性的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罗斯在他的教科书《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中将期限不到一年的资产和负债定义为流动资产和负债,指出公司的财务流动性可以被视为其在一定时期内满足流动负债偿还需求的能力。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从资产变现的角度界定了流动性的概念。它认为流动性可以被视为资产在短期内以接近市场的价格实现的能力。这一概念更接近流动性“资产流动”的原始含义。学术界从不同层面划分了当前丰富多样的流动性概念。欧洲央行(2009)的流动性分为央行流动性、资本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而中国彭兴云(2007)将流动性分为货币流动性、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其中,货币流动性作为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和推动者,对整个宏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小组(2008) (3)也认为,货币流动性在不同水平的流动性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利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动性已成为中央政府机构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金融手段在中国的收入分配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货币政策发挥了非常小的作用。
直到1984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才从计划管理转变为以国家控制为主的宏观管理,建立了二级银行体系。不同银行的职能开始形成。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逐步履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控制职能。然而,这一时期的控制措施相对单一,控制方法不成熟。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增长。同时,信贷规模和价格水平也呈现快速增长。信贷的过度增长带来了经济波动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急剧增加。中国从中吸取了教训,加强了货币政策对流动性的调整。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抵御经济波动风险,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配额管理,由直接监管转向间接监管。直到那时,货币政策监管才真正开始科学化和规范化。近年来,各种原因导致了中国货币流动性的快速增长。首先,中国的结汇和售汇制度以及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巨额盈余意味着中国每年都被动地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中国出口企业每年赚取大量外汇,这些企业必须将这些外汇出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并将其兑换成人民币。因此,随着中国外汇占越来越多的钱,银行也在被动地将基本商品投入经济。
其次,中国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导致了货币流动性的持续扩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缓解国际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央行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加大各种金融支出力度,共同稳定经济增长。所有这些刺激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它们对货币流动性的扩张效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为近年来中国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奠定了基础。2011年,消费物价指数达到6.5%的最高增长率。在这种神圣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流动性管理面临的压力也突显出来。近年来,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流动性调整逐渐成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题。
。为了控制经济中的货币流动性,央行开始频繁实施货币政策操作。仅在2011年,央行就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同时,金融市场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也为中央银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央行开始全面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将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央行票据发行和正负回购相结合,系统调控经济流动性,货币政策的运用更加规范。
2国内外文献综述..............................7
2.1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7
2.2货币政策的非线性特征研究..............................9
2.3多变量模型的应用..............................11
3理论分析和模型概述..............................14
3.1流动性调整流程分析..............................14
3.2货币政策的非线性特征..............................17
3.3质谱变化沙漠类型介绍..............................19
4关于以下方面的实证研究..............................22
4.1样本选择和数据源..............................22
4.2索引选择..............................22
4.3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23
4.4格兰杰因果检验..............................26
经验结论
本文运用模型1-3分别考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存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流动性调整过程中的作用。然后利用模型4分析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联合行动的非线性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1)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在流动性调整过程中都具有非线性特征。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在“货币流动性低速增长”期间表现较好,而基准存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货币流动性高速增长”期间更为有效。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提高以及货币净提取都可以抑制货币流动性的增加。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军事系数绝对值相对较大,调节作用相对较大。但是,存贷款基准利率系数的绝对值相对较小,调整效果相对温和。
(3)中国流动性制度变化频繁,短期停留在一个地区,表明中国流动性状况波动很大。
参考
艾洪德、郭凯和孙茵。基于资产期限结构的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度量及因素分析[。金融研究,2012,(1 ): 180-193。
[2]陈学彬,杨澜。《1999年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和2000年货币政策建议》,[。《金融研究》2000,(2): 56-61。
[3]戴根友。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金融研究,2000,(9): 1-12。
[4]高铁梅与王金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J]金融研究,2001,(3):50-58。
江英坤、刘严武、赵振权。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5,(5): 70-79。
[6]金春云,郭培,程浩。中国电信服务业股指波动研究——基于SWARCH区域转移模型的实证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5): 63-63。
[7]李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1,(7): 11-17。
[8]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货膨胀(紧缩)[。金融研究,2010,(4): 50-63。
[9]李念斋。科学决策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循环经济》,2004,(12 ):46-49。
刘金泉,范建清。中国经济周期的不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经济研究,2001,(5): 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