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2314字硕士毕业论文劳工管理硕士论文:劳工权利保护的国际标准和发展过程

22314字硕士毕业论文劳工管理硕士论文:劳工权利保护的国际标准和发展过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2314字
论点:标准,劳动,劳工
论文概述:

妥善解决就业问题,不仅是民生之本,也是消除社会动荡的最有效手段。法国《首次雇佣合同法》的失败警示我们,过高的劳动标准会严重阻碍底层劳动者的就业,但是劳动标准又具有“易升难

论文正文:

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的劳动标准是高还是低?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理论界争论激烈的一个话题 这场争论的背景是我国劳动领域矿难和工伤频发、普遍加班和无休止的大规模欠薪的现实。 有趣的是,尽管争论双方都认为我国工人,特别是底层工人的状况不令人满意,但他们的判断却截然相反。 一方面,人们认为低劳动标准导致工人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另一方面,人们声称高劳动标准导致工人得不到真正的保护。 自2005年以来,随着《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和论证,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讨论。 由于对劳动标准的理解存在严重分歧,学者们对《劳动合同法》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立法理念。 2006年3月,全国人大颁布了《劳动合同法(草案)》,并征求了全社会的意见。在短短一个月内,它收到了来自各方的19万多份意见,其中65%来自普通工人。 这时,关于劳动标准水平的讨论已经在全社会广泛展开。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十分关注中国的劳动合同立法。美国商会和欧洲商会都直接提出了对草案的修正案,而美国工会组织也表示积极支持草案。 尽管争论激烈,“中国的劳动标准不能降低,只能提高”,已经成为劳动合同立法的指导思想。 然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劳动合同法》后,在华为、沃尔玛等大型企业的示范作用下,中国爆发了“裁员浪潮”,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关闭和搬迁企业的现象。 关于劳动标准水平的讨论再次升级,经济学家和商人纷纷质疑《劳动合同法》。 在2008年3月举行的“两会”上,商界代表提出了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建议 到目前为止,《劳动合同法》已经实施了几个月,但实施细则却迟迟没有出台,这也与标准纠纷密切相关。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劳动标准实际上是国内实施国际劳动标准的形式 如果我们要对我国劳动标准高低之争做出正确的解释,并指导国内劳动标准立法,能否从国际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透视?作者认为,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背景下,这一研究视角似乎更具现实意义。 回顾国际劳工立法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自1802年英国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Stipient Health and Ethics Act)以来,世界已经产生了国家强制性的劳工标准,保护了工人的基本权益。然而,劳动标准的制定基本上被视为一个国家未来100年的内政。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了维护社会正义、世界和平和国家间的公平竞争,国际劳工组织应运而生,并开始专门制定国际劳工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引入,保护劳动权成为一项基本人权。通过颁布《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它已成为国际人权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区域性人权文件深化和发展了其内涵,从而逐步形成了一套保护劳动权利的国际标准。 其中,联合国和地区人权文件中有关劳动权的内容是保护劳动权的一般标准,而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劳动标准是保护劳动权的具体标准。 随着各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在1990年代,是否应该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引入“社会条款”,即“将劳动标准与贸易联系起来”,成为国际劳工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和各国工会等相关国际组织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欧美国家一再提议将劳工标准与贸易联系起来,但由于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社会条款尚未纳入世贸组织规则。 然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欧洲普遍优惠制和美国、加拿大等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协定中,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已成为事实。 整个“社会条款”问题的发展过程是发达国家不断将劳动标准从国内立法引入国际立法、从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引入多边贸易协定、从单边制裁引入世贸组织强制性制裁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国际劳工标准的研究人员关注劳工标准是否应该与贸易挂钩以及如何应对这种挂钩趋势,而很少有人关注国际劳工标准的理论渊源、特征和演变趋势,这使得国际劳工标准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冷热不均的局面,但正是后者对各国的劳工标准立法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从国际劳工标准本身而不是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想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希望拓展对劳动标准理解的视野,为研究国际劳动标准创造一个新的视角。它不仅可以全面辩证地理解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和特点,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避免“只看树,不看林”式的理解和争论。上述结论也可以用来分析我国劳动标准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劳动标准立法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政策建议。 第一章国际人权法视角下的劳动权保护……13第一节劳动权利在人权法中的地位……13第二节国际人权法保护的来源...................25第二章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和特征……33第一节国际劳工标准............................33第2节国际劳工标准的概念和分类……35第三节国际劳工标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回顾...................38第4节国际劳工标准的特征……46第三章国际劳工标准发展趋势……58第一节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趋势..............................58第2节国际劳工标准发展趋势的一个例子 显然,关于我国劳动标准高低的争议不是一夜之间可以解决的问题。 观察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趋势,结合各国劳动关系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以下思考和启示:第一,妥善解决就业问题不仅是民生之本,也是消除社会动荡的最有效手段 法国“第一个就业合同法”的失败警告我们,高劳动标准将严重阻碍底层工人的就业,但劳动标准具有“易升难降”的刚性。一旦国家试图降低标准,就会导致社会动荡。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13亿人口的大国,这就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只能采取符合我国自然资源并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标准、大覆盖、高就业的劳动政策。至少目前,高标准和高就业率的理想仍然只是我们的目标。 第二,劳动标准的确定应该是劳动关系各方充分博弈的结果。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最佳的衡量标准是成败的关键。 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原则表明,在制定劳动标准的过程中,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劳动关系各方代表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切实地制定劳动标准。 在目前的国情下,促进就业和保护生存权应成为立法的方向,适当干预和搁置政党自主权的空应成为国家干预劳动关系的措施。 诚然,中国的问题一直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在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极端情绪很容易成为常态。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片面的观点。然而,立法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解。他们不应该因公众意见而动摇,否则会有无穷的危害。 参考文献1,周庚生:《国际法》(一),商务印书馆,1976年 2.孙喆著:《新人权理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3.李先波等:《主权、人权、国际组织》,法律出版社,2005年 4.梁Xi著:《国际组织法(总论)》(第五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王喜根,《法治社会中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 6.王贾充:《国际劳工公约概述》,中国劳工出版社,1991年 7.任付善著:《世界劳动立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 8.刘许诸:《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9.俞夏云,《国际劳工标准:演变与争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0.李雪平,《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国际劳工权利保护——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