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850字硕士毕业论文建国后朝阳城市地名与政治变迁——社会语言学研究

36850字硕士毕业论文建国后朝阳城市地名与政治变迁——社会语言学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850字
论点:地名,朝阳市,音节
论文概述:

朝阳市是在历史上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是古时中原各民族与东北民族交流的纽带城市。古往今来,山戎族、匈奴、东胡族、乌桓族、鲜卑族在朝阳大地上都曾占据一席之地、掌握一方政权,

论文正文:

绪方理论
朝阳市地名的历史和地名研究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朝阳市地名的语言学研究仍处于滞后阶段,朝阳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相对空白。因此,需要加强对朝阳市地名的全面、细致、深入的调查。本文拟对朝阳市基层行政单位的行政村地名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为家乡的地名研究和文化建设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第一章是朝阳市地名的基本结构
地名是指特定位置和类型的地理实体。它们是词汇系统中的特殊名称。任何地名都有其特殊的结构特征。朝阳市现行行政区划的1698个地名反映了朝阳市地名的音节和构词规律,基本概括了朝阳市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基本构成的总体情况。
一、朝阳市地名音节构成
地名是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地名的发展与其他普通词汇一样遵循一定的规律。现代汉语词汇逐渐用双音节和三音节形式取代了以前的单音节形式。双音节化趋势更加明显,也体现在地名的音节构成上。正如游汝杰所说:“商代和西周的地名主要是单音节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是单音节的。到了汉代,单音节地名就很少了。”【[1】朝阳市地名也经历了一个音节变化的过程,从古代的单音节到多音节,再统一到双音节和三音节发展。在古代,朝阳市的地名主要是单音节的。在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它们主要是复音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朝阳市许多复音地名开始简化为三音地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朝阳区地名普查后,出现了大量新的双音节地名。通过对朝阳市地名音节构成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朝阳市地名中双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27.21%,三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50%,四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20.2%,五音节以上地名所占比例很小。例如:双音节地名:光明、巴南、白山、盐源、竹北、金源、文化、双星、银河、前进、铁通、云珠、程心、伏翔、灵东、洪波、八宝、竹南、铁路、新华、北方、龙山、柳城三音节地名:建设路、四家子、榆树林、大石、3公里、沂生花园、三岔口、王章子、新王地、梨树沟、林思、东子沟、小方神、代
二、朝阳市地名的语言文字构成
现代标准地名通常包括特殊名称和普通名称。“通用名是标识单个地名类型的标志”①。专有名称是区分地理实体的标志。据调查,早期地名没有固定的词形结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言标准逐渐规范,地名的词形结构逐渐出现了特殊名称加通用名的基本统一形式。朝阳市的地名包含各种形式的专有名词,如地理位置、名称、地理特征描述、数字等。例如,表示地理位置的词类的特殊名称位于大坝南、北、大凉山东西两侧的大营子山后面。
朝阳市地名包含59个通用名,其中192个包含地理实体通用名“苟”。共有169个、182个、160个和153个地名,分别包含常用名称“张子”、“家(子)”、“村”和“营(子)”。包含水文实体“河流”、“河流”、“湖泊”、“海洋”和“四川”通用名的地名数量相对较少,分别为1个、31个、2个、8个和2个。朝阳市地名通用名的多样化揭示了朝阳市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
第二章是朝阳市地名的词源和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集体迁徙经常发生。但是尽管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然而,他们命名的地名可能会保留下来,并被新的族裔群体使用。经过整理和研究,不难发现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地名在今天的汉族聚居区仍然存在。【[1】朝阳地名也保留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本文旨在研究这些少数民族语言地名的词源,帮助我们了解朝阳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一、朝阳市地名的由来
朝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隋唐时期朝阳的主要民族是契丹、突厥、十味、Xi等。随着隋唐时期对高句丽的多次远征,中原汉族开始涌入朝阳。明清时期,朝阳市拥有蒙古贵族的封地,因此涌入大量蒙古人。由于移民开垦,大量中原汉族人在朝阳地区谋生。直到清朝,民族迁徙变得越来越稳定。朝阳市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和蒙古族。因此,朝阳市地名的词源主要包括汉语和蒙古语。朝阳市的地名由汉语和蒙古语组成,其中一些由满语组成。朝阳市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构成如下:
(一)完全音译地名
所谓完全音译地名,是指在被汉语完全音译后留在当地居民区、继续使用并仍在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地名。例如:[1]高畅:位于北票市高畅镇。蒙古语名为“扎岗沟”,意为“白沟”,以谐音命名为“高畅”。[2]是林浩:它位于北票市的第三故乡。因此,土地是一条狭窄的通道,蒙古语是“老林号”,汉语同音词是“奈林号”。[3]石板寨: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老叶庙镇。这里原本有一个粘糊糊的泥塘。当蒙古人早年来到这里定居时,他们称之为“石板寨”,汉语同音异义词是“石板寨”。[4]塔拉戈:位于双塔区塔拉戈镇。清朝时,蒙古人在这里游牧,称这里的一条小河为类似的地名音译,包括“嘎查”、“托布洛河”、“德吉乌苏”、“哈帕奇”和“高拱”。在列举上述全音译地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类地名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语言应用规律的影响。例如,在语言的经济原则下,一些完全音译的地名被简化了,正如游汝杰所指出的:“东北的满蒙地名有一个特点,即如果原名称是多音节的,在翻译成汉语时通常会缩短为两个音节,以适应汉语地名的习惯。
(2)完全意译地名
朝阳市地名中所谓全释义地名,是指根据蒙古语命名的原因直接用汉语释义的地名。例如:[1]黑城子:位于北票市黑城子镇。这个地方最初叫做“宝成子”。扎因图们江部落国王塔纳穆斯登的第三个儿子说,在他父亲检查王位后,他没有加入李晴元泛。他被昵称为“黑叶三”,被派到他的领地定居。在蒙古语中,他称这个地方为“哈拉霍”。哈拉的意思是“黑色”,而“豪特”是城市。因此,他把“宝成子”改成了“黑成子”。[2]马友英:位于北票市马友英蒙古族乡。蒙古人过去称这个地方为“曼延勒艾乐”,“艾乐”意思是“瑛子”,“曼延勒”意思是“马群”,所以后来又叫“马友英”。受民族分布的影响,朝阳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只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完全释义地名留在朝阳。通过查阅记录朝阳市地名发展的资料,笔者发现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地名已被汉语地名所覆盖。
二,朝阳市地名的特点
(a)大多数有三个音节的名字
朝阳市的大部分地名形成于明清时期。根据以往对朝阳市地名音节构成的研究,朝阳市共发现849个三音节地名,占朝阳市地名总数的50%。根据朝阳市地名办公室20世纪80年代收集的朝阳市地名普查数据,我们发现在此之前,朝阳市地名中存在大量复杂的地名。直到“文化大革命”后,这些地名才逐渐被禁止,朝阳市区的三音节地名占了上风。根据数据记录,朝阳市的许多地名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相似的。只有序列号被用来区分地名。在朝阳市早期的地名中,有许多类似的地名。这些地名不仅难以区分,而且形式相对复杂。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是语言表达应该简洁明了。因此,形式复杂、意义单调的地名逐渐被形式简洁、意义明确的三音节地名所取代。目前,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下属的村民委员会已经基本上消除了这种冗长单调的地名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原地名的缩写地名或能高度概括社区和村民委员会特点的三音节地名。
朝阳市大多数地名有三个音节的一个明显原因是有些地名有“子”作为词缀。朝阳市地名中的这些“字”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可以省略,一种可以省略。例如,四家子铁英子土城子沟口沟门子上台子下湾子华强子这些地名省略“子”并不影响单词的意思,但朝阳市地名中有许多“子”可以省略但不能省略,这些“子”占据地名中第三音节的位置。例如,“四个家庭”和“三个家庭”的名称是基于原当地居民的家庭数量,“三个家庭”是省略“孩子”的地名。据笔者统计,朝阳市地名中有468个带有“子”字的地名,占总数的27.56%。朝阳市有292个三音节“字”地名,占“字”地名总数的62.39%。三音节名称中有148个“子”可以省略,约占三音节名称总数的17.43%。
(二)汉语词源地名大多是
朝阳市北部毗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哲里木盟,位于蒙中交织区。因此,朝阳市在历史上深受蒙古人的影响。明末清初,大批蒙古族哈钦人从内蒙古迁徙至此定居,形成了现在的哈钦左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因此成为辽宁省第一个拥有民族自治县的城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早期的地名基本上是蒙古语。清代中后期,由于清代实施的特殊土地开垦政策,大量来自山东等地的汉族移民涌入朝阳。哈钦左蒙古自治县也接纳了大量来自中原的移民,这对蒙古地名未来的本土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看似通用或专有的汉语语素名称实际上来自蒙古语。从清朝中期到“文化大革命”前,汉蒙地名分别占朝阳市地名的一半。“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后,地名普查和标准化后,朝阳市现有蒙古语地名数量减少,形成朝阳市地名多为汉语词源的特点。目前,朝阳市共有行政地名1698个,其中中文1396个,占总数的82.21%,蒙古语296个,占总数的17.43%。
第二章是朝阳市地名的词源和特点,……16
一、朝阳市地名的由来……16
(一)完全音译地名……16
第三章朝阳市地名与社会文化……23
一、朝阳市的地名和地理特征……23
(一)朝阳市地名和山地地形……23
(2)朝阳市地名与河流水文……25
四、朝阳市地名与民族接触……32
结束语
在对朝阳市1698个村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名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朝阳市地名的基本构成、朝阳市地名的词源和特点、朝阳市地名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对朝阳市地名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本文通过对朝阳市地名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调查,认为朝阳市地名与地理特征、政治变迁、经济活动、民族交往、移民历史、宗教文化等社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朝阳区独特的社会文化为朝阳市地名命名体系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朝阳市的地名反映了朝阳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而与政治变迁、经济活动、民族交往、移民历史和宗教文化相关的地名反映了朝阳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本文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阐释了朝阳市地名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
参考
[1]北票市编年史编纂委员会。北票市纪事报。香港:国际商务出版社,2003。
[2]朝阳历史档案馆。朝阳年鉴。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3]朝阳市编年史办公室。朝阳市纪事报(上)。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4]朝阳历史档案馆。朝阳史书知识。呼和浩特:远程出版社,2004。
[5]朝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朝阳县纪事报。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6]陈远。社会语言学。上海:林雪出版社,1983年。
[7]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9]戴夏青。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郭金琦。中国和中国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